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2 浏览数:188

一、选择题

1.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第四层的灰烬最厚,有的厚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这说明北京人(  )

A.会打制石器B.会保存火种C.会原始农耕D.会人工取火

2.

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这样建造房屋,主要是为了(  )

A.防寒、保暖B.防范野兽袭击C.通风、防潮D.便于喂养牲畜

3.

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这反映了我国史前时期推举首领的制度(  )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君主制

4.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载: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

A.靠部落战争完成统一B.由一个部落发展演变C.通过诸侯国交流融合D.由多个部族交融而成

5.

图中有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段铭文记载的史实是(  )

A.商王迁殷B.商王造鼎C.武王分封D.武王伐纣

6.

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 工匠精神 ,四羊方尊堪称绝世精品。该文物反映了(  )

A.商周青铜铸造发达B.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C.商周制瓷业的发展D.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

7.

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因此获得了 天府之国 的美称。他是(  )

A.张仲景B.李冰C.贾思勰D.鍾繇

8.

根据下图素材推断,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  )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商青铜铲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A.农耕定居的生活B.铁制农具的推广C.生产工具的进步D.磨制石器的使用

9.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 本富 ,商为 末富 ,所谓 崇本抑末 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本末倒置B.注重商业C.加强法治D.重视农业

10.

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中提到: 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局面(  )

A.百家争鸣B.各国争霸C.思想统一D.君主专制

11.

图中的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我们可通过其获知(  )

A.秦朝御用车驾的情况B.秦朝青铜业领先世界C.秦朝的地方治理强化D.秦朝的政治制度变化

12.

秦律记载,秦时各级官员的任用需要明确的审批流程, 良吏 恶吏 分别用来代指清廉守法和假公济私的官员,利用法律和舆论双重压力来约束官员。这表明,当时(  )

A.中央机构日趋完善B.官僚机制非常成熟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D.要求官员清正廉洁

13.

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指从一定立场或角度出发,对历史事物所持的看法。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秦始皇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B.秦始皇下令烧毁了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
C.秦的暴政加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D.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反秦浪潮并没平息

14.

汉初,刘邦见萧何负责修建的未央宫过于壮丽,责备其道: 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文帝在位23年,史称其 宫室苑囿(yò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这表明,当时(  )

A.皇室带头躬修节俭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减轻了赋税和徭役D.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15.

文景时期,北方旱田所用的铁农具成型配套,耕作技术成熟。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型铁犁铧、耧车和赵过的代田法(一种耕作方法),兴修六辅渠、龙首渠、白渠、漕渠等水利工程。这表明,西汉(  )

A.手工业技术提高B.农业生产力提升C.劳动力严重不足D.耕地面积在扩大

16.

《汉书·诸侯王表》载: 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 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据此可知,当时(  )

A.推恩令 成效突出B.诸侯王势力的膨胀C.中央集权不断增强D.阶级矛盾不断加剧

17.

汉光武帝吸取了西汉灭亡和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实行较为清明的政治,使得社会稳定,民族关系正常发展,至其统治后期,出现(  )

A.文景之治B.汉武盛世C.孝宣中兴D.光武中兴

18.

如下图邮票中的图案是于四川省成都市北杨子山二号墓出土的一块东汉画像砖。画像描绘了一座四周有围墙的方形宅院,还有一座高于其他建筑的 望楼 ,专家推测应该是起瞭望和防卫的作用。该画像砖真实地描绘了东汉富贵人家的生活场景,也折射出东汉(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B.地方豪强把持了朝政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赋税沉重激发了民愤

19.

如图为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推知(  )
蒂丘拉地阿富汗北部出土的黄金制品君主与龙。公元25—50年,御龙者身上的服饰、龙的形象,可看到中国元素
敦煌汉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康居王使者册》。康居,汉代时是中亚大国

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用希腊字母刻写的安息即位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法拉克麦铅饼

A.西域各国的手工业制品受到了中国的影响B.丝绸之路推动汉与中亚建立官方政治关系C.丝绸之路加强了汉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往D.汉朝的手工业制品大量传入丝路沿线国家

20.

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 ,一般人的称 ,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 )的方式记叙史实。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春秋》B.《史记》C.《汉书》D.《尚书》

21.

下表是关于 赤壁之战 的记述,由此可知(  )

《魏书·武帝纪》

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十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B.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C.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D.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22.

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实力便已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 由此可见,三国时期(  )

A.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B.经济发展促进局部统一C.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D.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23.

分析下列三幅图,其相同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D.民族交流与经济发展

24.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 王与马,共天下 ,上层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25.

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26.

先秦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之为 角黍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将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简粽统称为 。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南北文化习俗交融D.端午节日开始形成

27.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可用于论证 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的是(  )

A.胡凳等少数民族坐具引入中原B.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了平城C.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权更迭频繁D.鲜卑语成为北方地区通用语言

28.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违反自然),劳而无获。 这一观点的核心是(  )

A.鼓励勤劳致富B.服从朝廷安排C.相信人定胜天D.遵循自然规律

29.

北京猿人……打片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磁砧法。……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球形器、石锥、石砧等。 材料表明北京人(  )

A.结成了群体生活在一起B.使用石器进行农业生产C.掌握了钻孔和磨制技术D.制作石器技术比较成熟

30.

位于韶关市区的西晋 太康七年 墓、东晋 咸和二年 墓都出土了牛耕模型。模型上的犁属于短辕犁,适用于粤北山区小块水田的犁田作业。此外,牛耕模型上还有可控制农田用水的漏斗形水田灌排水装置。这表明当时韶关地区(  )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农业技术比较成熟C.合理分工的必要性D.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二、材料题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原因。

32.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我们可以透过文物与历史对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睡虎地秦简(部分)

睡虎地秦简被分类整理为《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为吏之道》等十部分内容。 即是法、法律……秦简中提到秦国基本国策为耕战政策,用兵农合一的方式来提高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力量……该简的字体是 秦隶 ,此时的文字开始化繁为简,属于一种从篆书往隶书转变的字形。

——摘编自《国家宝藏》

材料二


鎏金铜马

鎏金铜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首先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开疆拓土,求取大宛马(当时称为 天马 。大宛是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一带)。为纪念得到大宛马,武帝特意命人制成鎏金铜马。

——摘编自《国家宝藏》

(1)睡虎地秦简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根据材料一,指出睡虎地秦简有何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武帝时期鎏金铜马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背景。
(3)选择一件上述材料之外的你熟悉的秦汉时期的文物,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