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453

一、单选题

1.

21世纪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 字形主干道路网络(图1)。 字形道路还划分出了祭祀区,其中发现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包含铜器、玉器的墓葬。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华文明的早期(  )

二里头都邑平面示意图

A.先民具有强烈的祖先崇拜观念B.盛行居葬合一的网格城市布局C.已经产生一定的城市规划思想D.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已得到认同

2.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便 欲诱进化之 ,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 石室精舍 ,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3.

陆贽(754—805)认为两税法的实际效果有限,造成 务轻资而乐转徙者,恒脱于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 。这一现象的出现,客观上(  )

A.放松了基层社会户籍管理B.固定了每年分夏秋两季收税C.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加重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4.

北宋中后期的笔记小说《邵氏闻见录》中记载: 五代时陈抟有大志,曾经纠集数百人打算趁着天下大乱攻占汴州,半路听说(赵匡胤)太祖登基,笑着说: 天下于是定矣。 便隐入华山为道士。 小说中的这一记述(  )

A.夸大其词并明显具有神话色彩B.讥讽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乱局C.有利于增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D.一定程度上有意遮蔽真实历史

5.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万历十八年(1590年),汤显祖上疏弹劾时政腐败,指出皇帝应对此负责,因此遭贬。八年后他弃官归家并创作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牡丹亭》,其所塑造的杜丽娘为大胆追求爱情和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汤显祖的思想(  )

A.与李贽的思想趋于接近B.折射出女性地位的提高C.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D.侧重强调了主观能动性

6.

1883年,因西人(时称洋人)殴毙、殴伤国人未得相应惩处,大批广州民众冲入沙面租界,焚毁洋行楼宇多座。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广东当局命广州西关千总罗祺组建西关 捷字营 ,以保护沙面安全。据图文,可推知(  )

图2 沙面捷字营亲兵

A.中外民族矛盾已经无法调和B.晚清政权正走向半殖民地化C.清廷已难以掌控地方人事权D.广州民众有朴素的爱国情怀

7.

孙中山指出: 今天这个盛会是中华民国的新纪元,大会的任务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的问题,第二件是改造国家的问题。希望各位代表要把自己的能力和各地方的能力都贡献到党内来,合成一个大力量,用这个大力量去改造国家。 这说明孙中山(  )

A.对建立中华民国充满信心B.决定用苏俄革命道路改造国家C.致力于各地方的经济建设D.认识到革命力量联合的重要性

8.

研读分析图3形势,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

山东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45年)

图3

A.抗战时期侵入山东的日军不多B.蒋介石深度忧惧山东抗日形势C.八路军在平原地区也可以驰骋D.山东民众的抗日觉悟高于全国

9.

1952年,新中国各级政府广泛发动群众,进一步开展禁毒运动,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一年间,全国共收到群众举报材料131万件,检举的毒犯有22万多人,有的群众还主动监视毒犯的活动,及时向政府反映;有的协助政府查证材料。这场群众性的禁毒运动(  )

A.助推各地深入开展土地改革B.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动员经验C.初次展现中共超强的组织力D.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0.

到2018年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中国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中国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以上数据的巨大变化展现出(  )

A.我国国企改革取得的骄人业绩B.中国式现代化有独特后发优势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11.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 智慧之宫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两个机构(  )

A.源于古希腊城邦民主的发展B.助推了欧洲文化发展C.体现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重视D.加速了封建经济发展

12.

德国近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歌德曾说: 但丁伟大,但是他的背后是几个世纪的文明 。据此,歌德认为欧洲中世纪(  )

A.并不能简单概括为 黑暗时代 B.文学领域具有厚重的人文气息C.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发展D.宗教神学完全操控着舆论导向

13.

美国当代学者威尔博·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写道: 16世纪还很容易的报刊检查工作,到了17世纪就因为信息量的急剧膨胀而成为了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工作,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向往上爬的政客都会尽量回避这项工作。 这一状况(  )

A.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紧密相关B.助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C.对西方民主政治提出新的挑战D.根植于大航海时代的社会转型

14.

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巴黎公社的体制,据此可以表明巴黎公社(  )

体制

主要特征

政治体制

议行合一,体现为公社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十个委员会

经济体制

建立组织生产的工人协作社制度,并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

文教体制

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建立免费、普及的世俗教育体制

司法体制

选举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还组成民事法庭与军事法庭,审案要体现公平正义

社会体制

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基层内部事务

A.重视 福利国家 建设B.较妥善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践行工农联盟革命策略D.具有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

15.

二战时期,英国著名将领、军事专家富勒将军断言: 几乎可以肯定,不是因为俄国人的抵抗,尽管他们很顽强,或是气候对德国空军的影响挽救了莫斯科,事实是,德军前线的车辆陷入了泥泞中。 这一军事评述(  )

A.夸大了气候因素对战争的影响B.客观上指出了苏军获胜的关键C.肯定了莫斯科战役的战略价值D.侧面反映苏德两军的装备差距

16.

苏联解体后,美国主导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封锁机构—— 巴黎统筹委员会 最终解散。但是,在美国的操纵下,1996年7月,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又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决定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军用及民用高新技术及产品)和信息交换规则。上述状况凸显(  )

A.冷战局面并未彻底结束B.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C.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D.第三世界国家危机重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如北宋王灼于公元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

——摘编自林国栋、陈如凯、林彦铨的《甘蔗的起源与进化》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由于甘蔗的生长需要热带环境,直到殖民地的兴起以及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强国才开始在殖民地发展大规模的甘蔗种植园和制糖工业。在近代社会中,糖的生产已经与一个民族的生产发展力紧密联系起来。蔗糖在18世纪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就如钢铁在19世纪,石油在20世纪所占据的地位一样。正是由于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的广泛种植,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

——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甘蔗制糖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简析甘蔗制糖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甘蔗制糖业的发展与糖果制造业有何关联。(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图4 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投票

【史料注释】从1937年5月起,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图为根据地的民众举行地方代表和政府成员的选举。

图5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布告

【史料注释】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的布告。这个由中共和其他民主人士合作的统一的人民政府,是行将诞生的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
请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或补充)一个时期并就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进行评述。(要求:史实准确,论从史出)。(10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 奢侈 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 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 。在大讨论过程中, 有益的奢侈 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 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 ,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1931年10月1日,《申报》刊载了《抗日会决议对日绝交范围》:“(一)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日货,不用日货:(二)不以原料及一切物品供给日人:(三)不乘日轮,不以货物装于日本轮船,不起卸日货;(四)拒用日本银行钞票、提取日本银行存款,对日本银行停止收解;(五)不与日本人工作;(六)不雇日本人;(七)不登载日人及日货广告;(八)不接待日本人。
材料三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 国货年 。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阐述17—18世纪英国奢侈品消费观念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的意义。综合三则材料,谈谈启示。(8分)

五、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98年3月,《小丑》杂志上发表了米勒的一幅讽刺漫画(图6),它所反映出的中欧关系的实质在西方舆论界和外交界很有认知代表性。漫画中,一个年轻的保姆,象征着欧洲,笑容高傲,摇晃摇篮,一个婴儿——中国人被紧紧包裹着,襁褓上写着 贷款 工业 海关 铁路 军队 。保姆说道: 只要系统地进行教育,总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并强调了 教育者 的行动重点。

图6

——李牧群译《严肃的幽默一漫画中的历史与世界》(俄文翻译版)

请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中所说的19世纪末的西方人对中欧关系实质的认知。(回答时要明确指出西方人眼中的中欧关系实质,并对其产生这种认知的原因进行阐释。要求:认知明确、史论结合、自圆其说,说服力强;限300字以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