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贵州省遵义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67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掘,位于陕西西安的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相差无几;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墓葬有大小墓之分,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两处遗址的差别体现了不同时期(  )

A.青铜文明的发展程度B.国家政治制度的状况C.礼乐文化的区域分布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

汉武帝时推行 左官律 附益法 左官律 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 附益法 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上述做法(  )

A.强化了中央集权B.阻断士人做官途径C.削弱了君主权力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3.

下图为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 晋归义羌侯 印文,与该印文相关的主题是(  )

A.中外交流B.经济发展C.民族融合D.文化繁荣

4.

有学者评价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作品《自叙帖》 字字相连,大小不一,但却线条流畅,流云飞舞,酣畅淋漓,像一个舞者在畅快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该作品的书体是(  )

A.楷书B.行书C.草书D.小篆

5.

绍兴十年(1140年),高宗对大臣们说: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由此可知,宋代(  )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B.商税是主要税收C.国家综合国力强大D.地域性商帮兴起

6.

历史研究需遵循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的基本原则。下列各项史料与结论对应正确是(  )

史料

结论

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秦朝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B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唐代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代门第观念强化

D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明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7.

清朝时期,政府在北部和西北地区采取 屯垦开发,以边养边 的积极政策,鼓励开辟多种形式的屯田,如兵屯、旗屯、遣屯、民屯、回屯等。这些措施(  )

A.阻止了殖民入侵B.有利于边疆开发C.解决了资源危机D.加强了君主专制

8.

学者陈旭麓认为某场战争 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9.

李鸿章在一次上奏时说: 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利,故能横行于中国;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据此可知,李鸿章主张(  )

A.改革封建教育制度B.开办资本主义企业C.创立近代军事工业D.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10.

20世纪初,各种形式的 民变 风起云涌,多达1300多起,如抗捐抗税、反洋教、反饥饿、反户口调查、抗租和抢米风潮等, 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 ,并且愈演愈烈。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B.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C.革命党人倡导三民主义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1.

近代一篇文章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篇文章表明(  )

A.思想文化封闭保守B.国际交往独立自主C.政治制度停滞不前D.社会生活除旧布新

12.

1919—1920年间,我国新增刊物达四百多种,在这些刊物中大多都宣传、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正如时人所说: 比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报章杂志,鼓吹不遗余力 。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C.注重国民素养的提升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13.

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决定实行新的赋税政策:对工人、雇农、贫民和烈士家属免税;遇意外灾害的纳税群众也予以免收或减收;对中农只征产值税,对地主富农按照政策征收。这一政策(  )

A.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为反 围剿 提供支撑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4.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员把为国家 接收 变成了为个人 劫收 ;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就是 人民 。这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B.精良的武器装备C.国际组织的援助D.得当的战略战术

15.

图2为1953年的一幅政治宣传画。该作品反映了(  )

图2

A.经济体制改革有序展开B.中苏友好助推经济建设C.新中国工业化初步完成D.工业建设资金来源广泛

16.

1980年,上海和平饭店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商业演出乐队 上海老年爵士乐队 。1984年,香港歌手罗文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演唱会,门票一票难求。上述现象源于(  )

A.文艺工作者的努力B.城市面貌的变化C.双百方针 的提出D.改革开放的推进

二、材料阅读

17.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按其来源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宜侯矢簋宜侯矢(cè(guǐ,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出土,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材料二

里耶秦简里耶秦简是指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秦代简牍。其中有简牍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地区书院分布统计简表

今地区

唐代

五代

宋代

河北

3

河南

2

2

11

陕西

7

1

江苏

29

浙江

5

159

福建

6

1

85

江西

7

8

224

湖南

8

70

广东

2

1

39

四川

6

31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发展和兴盛不是偶然的,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无暇顾及学校的修建,学生往往苦于没有地方求学,因而一批学者选择了创建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来满足当时学生读书求学的愿望。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宋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采取 兴文教,抑武事 的政策,朝中要职甚至军务均由文官来掌控。为稳定宋朝统治,争取士人,宋朝统治者开始支持书院的发展,不断有赐书、赐额、赠田、赠屋的举动。

——摘编自张晓荣等《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书院发展的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例如鼓励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树立了她们自食其力的信心,也为繁荣边区经济和支援前线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摘编自李长莉《社会风气与社会治理:建国初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

20.

习近平总书记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7

24岁的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1903

18岁的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

1919

30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7

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50

26岁的留美科学家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师友挽留,毅然回国。

1954

27岁的鞍钢劳动模范王崇伦倡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1978

29岁的严宏昌带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立下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

——摘编整理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围绕 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 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