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7世纪以来,阿拉伯商人活跃于广州、泉州、杭州诸港,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官制学校、民俗宗教、货币商贸等的记载不断丰富。据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
“中国人甚富裕,乐安居……中国人技艺上特别之天才,即希腊或他种人亦当退避三舍也。
”
“刺桐港(泉州)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世界上无一国开化文明,人口繁盛,可与中国比拟。
”
——摘编自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
材料二
在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更加文明和礼貌
”,中国是
“欧洲的典范
”,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马戛尔尼就在日记里描绘着清朝的落后和愚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
“劣等他者
”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材料三
抗战时期,许多外国人来到陕甘宁边区参观考察,报道
“另一个中国
”。他们记录下的边区是全中国最接近真正民主政治的,豆选、燃香烧洞等投票方式保障了一切阶级的选举和参政权利。曾经
“荒凉的陕北
”,已变成
“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的地区
”,人民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无苛捐杂税,
“在这儿旅行安全极了,简直到了令人乏味的地步
”。中立的
“旁观者
”身份和视角,帮助他们向世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
“善良有效而认真
”的形象。各抗日根据地的真相及其对于协助盟国抗战事业的重要地位,逐渐为外国人所明了。
——摘编自雷艳芝《从外国友人的延安叙事看中国共产党的善治形象》
材料四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当前,中国的世界形象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
“反差
”、软实力和硬实力的
“落差
”,
“挨骂
”现象还大量存在。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阿拉伯世界的中国观,并分析其成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以来西方建构的中国形象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善治形象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延安叙事
”的重要意义。(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期加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认识。(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