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西省赣州市高一第二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6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67

一、单选题

1.

良渚古城的城市结构包括城址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郊区聚落,遗址共发现各类台地300余处。其中城址区、水利系统均为人工营建而成,土石方量达1005万立方米。由此可推知,良渚文化时期(  )

A.社会分工出现细化B.王权摆脱神权束缚C.社会经济繁荣发展D.社会组织能力较强

2.

《商君书》中记载了商鞅 驱以赏 的促农策略,即国家通过 驱以赏 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或利用价格和税收来鼓励农耕,并采取抑末政策来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在耕战中 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 。商鞅的这一策略(  )

A.强化了皇权专制和独裁B.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C.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D.反映了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

3.

下面为考古学者在广西北海发现的东汉时期文物统计表(部分)。这可用于说明(  )

文物

简介

波斯陶壶

无论造型、做工还是釉色都与我国汉代绿釉陶壶风格明显不同

绿柱石、水晶混合串饰除

9颗水晶、1颗玉髓外,其余均为绿柱石主要产区在南亚,是当地流行的奢侈宝石

铜钹

打击乐器;其背部的柿蒂纹、菱格纹,具有强烈的域外色彩

胡人俑座陶灯

俑座为男性胡人,发髻置于前额,尖下巴,络腮胡须

A.文明交流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技术发展B.东汉与南亚国家商业贸易联系密切C.丝绸之路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D.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

东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等大臣来抑制门阀,加强皇权,结果引起世家大族王敦的叛乱,王敦还得到了士族们的支持;但当王敦欲取代司马氏而独揽大权时,又因士族的共同反对而告失败。这主要体现了东晋时期(  )

A.皇帝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B.门阀士族威胁到皇权C.国家政治形势深受士族影响D.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

5.

唐代寺院一般都拥有庄田,而且寺院庄田不断扩大,如天台山国清寺一次就购置庄田12顷,杭州龙兴寺也 于众中募财置良田40顷 。而且,佛教寺院享有免纳赋役的特权, 天下百姓,或冒为僧尼道士 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 。这些现象(  )

A.导致儒学的传统地位丧失B.说明佛教教义出现质变C.表明政府放松了人身控制D.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6.

据史料记载,唐朝就已经设置了市舶司,且唐朝对外交通拥有七条国际海路,主要干道四面通达,各航道向海外广泛辐射,构建起唐代散射到世界各国的路径。可以说明唐朝(  )

A.民族交融加深B.文化发展兼收并蓄C.中外交流活跃D.边疆形势稳定和谐

7.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经》五千余卷,此后除了翻刻五代监本十二经外,国子监还遍刻九经唐人旧疏和他经宋人新疏,并大规模校刻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及《文选》《文苑英华》等诗文总集。这反映出当时(  )

A.印本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态B.雕版印刷技术发展促进文化传播C.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D.木活字在印刷行业中得到了普及

8.

南宋已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贱口奴婢,奴婢的来源都本自良人。宋代奴婢与主家的关系,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跟租佃关系一样, 自今人家佣凭赁,当明设要契 。契约写明雇佣的期限、工钱,到期之后,主仆关系即解除。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C.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D.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9.

下表是关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  )

《金史·太祖本纪》

师还自宁江州还谒宜靖皇后,以所获颁宗室耆老。以实里馆资产给将士。初命诸路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

《金史·兵志》

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

《金史·桓赧传》

世祖闻肃宗败,乃自将经舍狼、贴割两水,取祖教、散达之家……世祖至,责让肃宗失利之状。使欢都、冶诃以本部七谋克助之

A.具有军事组织的性质B.强化了契丹的管理系统C.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D.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10.

有学者说: 这一权力结构变化,既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力图在政治体制上扫除一切危及皇权的因素,以维护朱明皇朝统治的个人的主观意志。 由此可知,该权力结构变化是指(  )

A.置军机处,行密折制度B.废除宰相,权分六部C.组建内阁,授其票拟权D.废除行省,设立三司

11.

下表为明清之际部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他们都(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置行法而不用

黄宗羲

为天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A.强调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B.批判君主专制C.提倡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D.主张礼刑并用

12.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列强签订的诸多条约的用语中,无论是彼之要求还是中方允准,均为 乞恩 恳恩 以及 圣恩 天恩 等词。此外,在《望厦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还降谕道: 国家抚驭外夷,一视同仁,断不使彼此稍分厚薄,致启争端。 这可用于说明(  )

A.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源B.传统思想影响近代外交活动C.中外民族矛盾逐渐弱化D.清廷已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13.

1887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漠河金矿成功筹办,并制定了相应的公司章程。如:在财政管理上,规定主厂者不可兼管钱财,每日所得金沙须由主管刊刻清册,分送各股东审阅核实;在分配制度上,实施 四六分金 ,即企业得四成而矿丁得六成,若有盈余,则在厂之人 均沾酌赏 。由此可知,漠河金矿(  )

A.属于半殖民地性质的民族工业B.已摆脱封建化的商业管理模式C.经营理念具有一定近代化特征D.标志民用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

14.

清末新政期间,政府开展教育改革并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不仅要求各中小学堂须开设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还须开设 读经讲经 科目,要求 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 。这些规定(  )

A.折射出新政教育改革的不彻底B.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C.旨在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D.体现了基础教育体系的僵化

15.

下面为1915年蔡锷、唐继尧公开发表的一篇檄文(部分)由此可推知,该檄文主要针对的是当时(  )

人方合兆众为一体,日新月异,以改良其政治,稍一凝滞不进,已岌岌焉为人鱼肉是惧。况乃逆流回棹,欲袭中世纪东方式奸雄之伎俩,弋取权位,而谓可以奠国家、安社稷,稍有常识者,当知无幸也

A.袁世凯复辟帝制B.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C.府院之争的加剧D.中日民四条约 签订

16.

下图为1910~1920年我国出口产品种类变化图。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传统产品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B.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完善C.民族工业发展深受时局的影响D.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削弱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到春秋前期,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上层政治核心部分属于世官,底层社会治理则由乡举里选。虽然世官也有选拔,但其选拔限定在世袭贵族范围内。至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随着时代的变革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军功制和养士(门客)制渐成社会主流。

——摘编自孙录见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隋朝科举制是在继承察举制的基础之上开创的,虽然二者都有 举荐入仕 的过程,但科举则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考察。唐朝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包括秀才、明经、明法、明算、进士等科,以明经(以经贴为主)、进士(以诗赋为主)两科为重。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形式、内容多为临时决定,主要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等科。平民和官员均可参加。至武则天时,又出现了殿试和武举。宋初,统治者不仅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还实施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 天子门生 渐成传统。宋神宗时,取消了明经等科,专试进士,并以时务策为主。此外,政府不仅对考官实行 锁宿 制度,还对试卷进行糊名、誊录处理。宋代对科举制的重视使天下学子趋之若鹜,各种官办、私办书院相继涌现,不仅推动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流派的出现,还引发了社会对书籍的巨大市场需求。

——摘编自李虎《科举制演变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并简述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至宋朝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江南瘴疠地,九州之隅角 苏湖熟,天下足 ,乃至江南 富甲天下 衣被天下 ,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大体而言,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变后,江南逐渐完成了这一历史形象转变。

——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材料二
明代,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可谓 乡间隙地,无不栽桑 尺寸之堤,必树之桑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 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弃稻栽(棉)花 。以致曾经 苏湖熟,天下足 的江南,至明代 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 ,即使是产米之都的苏州,也多依赖湖广之粮。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他们多接受雇主的工钱,同雇主的生产相结合,为雇主生产,增殖其价值。此外, 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 先赴海口代访夷情 。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 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 。同时,他还意识到 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 ,于是颁布法令规定: 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 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 绅士公局 ,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 倘有客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

——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 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 ,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部分历史人物及其救亡思想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