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169

一、选择题

1.

1839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的……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该事件(  )

A.杜绝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B.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C.维护和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D.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

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据此可知,最佳火药配方的硝酸碳配比应为74.84%、11.84%、11.32%,但关天培的火药配方仍是8:1:1,也无法像英国一样在工厂中生产高纯度硝和硫,使原本就落后的枪、炮实战效能更减。这说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制度腐败B.指挥不当C.经济迟缓D.科技落后

3.

英国商人在华 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这一规定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  )

A.中外交往的序幕B.对外贸易的窗口C.平等协商的先河D.协定关税的先例

4.

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实践《资政新篇》B.自然经济彻底破坏C.贸易地位快速提升D.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5.

如图为《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所示现象(  )

A.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6.

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 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 这说明(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7.

据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近代我国文物大量流失,主要由于(  )

A.国家落后,列强侵略B.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到位C.闭关锁国,文物走私D.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冲击

8.

关于《瑗珲条约》的签订,据俄国记述,中国官员屈服是因为 一则中国虚弱无力,清王朝风雨飘摇,二则他们害怕我们联合英国。 材料反映了(  )

A.日本趁火打劫我国北方大片领土B.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加剧C.清朝内外交困无力应对强势外交D.沙俄在东北占有军事优势

9.

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 诗中描写了(  )

A.武昌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三元里人民抗英

10.

太平天国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爱新觉罗氏的皇权陷于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集权的中央政府,从而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维护了人民利益B.打击了清朝统治C.具有反侵略性质D.破坏了社会经济

11.

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历史教科书认为: 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 而1933年版教科书则认为: 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 上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表述反映了(  )

A.时空观念应该跟随民族立场B.史学研究必须揭露历史真相C.时局变化能够影响历史评价D.社会性质可以决定史观变化

12.

从1861年开始, 自强 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曾国藩等人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 新的政策 指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B.学习西方技术C.抵制鸦片贸易D.进行制度变革

13.

有学者认为,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 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

A.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B.实现了 自强 求富 目标C.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D.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1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如果说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紧握了西化的火把。 文中的 西化 (  )

A.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B.引发了清政府的体制变革C.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D.有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15.

梁启超批评李鸿章,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据此分析梁启超主张(  )

A.开展外交活动B.发展科学技术C.建立新式海军D.改革政治制度

16.

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 看不懂 ,或者说 没办过 ,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C.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7.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据此,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决定创办(  )

A.清华学堂B.京师大学堂C.南洋公学D.北洋西学堂

18.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材料描写了(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革命党人英勇作战

19.

《王大点庚子日记》反映了清末民众的心态。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两件事有意义:看热闹和占便宜。至于热闹从哪儿来,便宜在哪儿占,都没要紧。这种心态源于(  )

A.缺乏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B.生活物资的极度匮乏C.对中华民国的支持和同情D.文化素养的极度缺失

20.

孙中山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同情农民。在联络会党发动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他开始感觉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初步意识到革命的知识分子只有和农民 分头合作 ,才能实现革命目的,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了(  )

A.平均地权B.创立民国C.驱除鞑虏D.土地私有

21.

太平天国时期提倡 剪辫蓄发 ,认为当时人的发饰 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提倡 剪辫易服 ,认为 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 。二者都是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表明各自的宗教信仰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

22.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 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照此观点,下列属于研究武昌起义的原始史料是(  )

A.蒋翊武的《文学社举义之计划》B.历史专著中的有关叙述C.1912年新闻纪录片《武昌首义》D.今武汉湖北军政府旧址

23.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禁止株连通电》中提到:对 曾仕清廷 之人不可株连,不可以 嫌疑 二字滥用拘系。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消除立宪派的影响B.推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C.打击北洋军阀统治D.获得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24.

武昌起义后初期的军需、官饷和建设的款项亟缺,独立的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以应急。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广东银圆票、银毫与铜仙10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这种现象(  )

A.解决了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B.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C.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D.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25.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信息。如下表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时间

人物

口号/主张

1861

曾国藩

自强求富

1898

康有为

变法革新

1911

孙中山

民主共和

1915

陈独秀

民主科学

A.进行近代化探索B.摆脱了民族危机C.赢得了民族独立D.实现了国家富强

26.

如图《自作孽不可活》是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它讽刺了(  )

A.宣统帝下诏退位B.军阀间混战不休C.巴黎和会的获胜D.袁世凯复辟帝制

27.

毛泽东说: 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

A.马克思主义B.维新变法思想C.民主革命思想D.民主和科学

28.

陈独秀说: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可见其主张是为了(  )

A.提升民众思想的觉悟B.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治C.否定民主政治的基础D.鼓吹国民革命的开展

29.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 这则摘于1919年间的文句揭示了(  )

A.列强已全面控制中国B.慈禧太后之卖国求荣C.庚子赔款让国人蒙羞D.北洋政府之外交残局

30.

在6月5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成为革命运动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可见,五四运动(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推翻了封建军阀的统治C.开启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D.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二、材料题

31.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幅漫画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

4 洋务运动

5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6 戊戌变法

7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任选其一、说出相应的列强侵华事件,并简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 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社会 重建文化自信心 的重大历史活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各一例)
(3)根据材料三中的目录提炼一个单元主题,并举例说明这些目录安排的依据。

32.

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 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

原因分析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徐中约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 公车上书 时说: 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督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 ……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 公车上书 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小论文

33.

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套上沉重的殖民枷锁,与此同时,也为时人提供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一部分人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圆明园遗址


上海制造总局制炮厂

材料二 20世纪初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1901

《辛丑条约》签订

1905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7

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广西起义

1911

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据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面对民族危机时,中国积极向西方学习。请列举两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史实及影响。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