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5 浏览数:280

一、单选题

1.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期贵族阶层的服饰形式完备,制作讲究。从 殷墟出土商代贵族残大理石像 看出,贵族服饰的领、袖等边缘多装饰回纹、雷纹。这说明商代(  )

A.审美意识开始萌芽B.礼仪规范受到重视C.纺织技术得到推广D.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2.

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

宋代饮食文化迅速发展,传统烹饪技艺所追求的色、香、味、形臻于成熟。但是不少文人仍能节俭自奉,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保持淡泊素雅的风度。这些文人的生活态度(  )

A.源于商品经济的繁荣B.不利于市民文化的发展C.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D.反映了国家财政的困难

4.

明初政府规定:一般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皆须向官府申请路引;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遍设巡检司,稽查往来行人,核验路引,捕捉盗贼、奸伪、可疑之徒。上述规定意在(  )

A.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B.缓和社会矛盾C.严格规范交通管理体制D.完善地方机构

5.

下图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全国范围内抗税活动次数变化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清政府的税收来源多样化B.庚子赔款加剧了统治危机C.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D.甲午战争前社会相对稳定

6.

下表为1950—1956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的相关数据(部分)。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进口总额亿美元

机械设备进口占比(%)

生产原料进口占比(%)

1950

4.86

22.5

60.9

1956

14.32

53.6

38.0

A.工业化建设顺利开展B.经济结构趋于平衡C.机械化生产基本普及D.对外贸易实现顺差

7.

罗马共和国在《十二铜表法》颁布的第二年,又颁布了《瓦列里乌斯一赫拉提乌斯法》,其中规定,任何人不能选举人民对他没有上诉权的官吏,违者处以死刑,杀死违者的人不受法令制裁。这一规定(  )

A.否定了《十二铜表法》B.体现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对法律程序提出挑战D.限制贵族担任重要官职

8.

12世纪,英国伦敦有20多条街道,其中有6条街道的名称与食物有关;温彻斯特的15条街道里,约有5到8条街道是按手工行业命名的。这说明中世纪的英国城市(  )

A.突破了封建经济制度的束缚B.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C.已成为各地经济贸易的中心D.与庄园经济存在一定互补性

9.

15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者将印刷业的发明者比作基督的使徒,称他们传播着 神的话语 ,是宣讲真理和知识的新福音书,是 神的艺术 的主人,是带来 黄金时代和幸福新纪元的象征 。这说明当时欧洲印刷业的发展(  )

A.加速了新思想的传播B.巩固了天主教会的地位C.使大众教育得到普及D.为艺术繁荣奠定了基础

10.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方面 王政复古 诏书宣布新政的目标是回归 古圣的事迹与神武天皇的国基 ,另一方面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宣布要 求知于世界 破旧来之陋习 立基于天地之公道 。据此可知(  )

A.日本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天皇权力得到空前提高C.明治维新社会阻力较大D.日本发展道路存在隐患

11.

1953年,苏共对于农民个体副业生产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政策;1958年,由于苏联农业大丰收,赫鲁晓夫又宣称 个体副业经济将会逐渐失去意义 ,从而大幅压缩个体副业;1961年,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不得不重新强调发展个体副业的意义。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  )

A.推动了农业改革不断深化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D.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愿望

12.

自1896年雅典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均有会徽设计。下列会徽体现了(  )

A.体育文化的多源性B.不同制度的包容性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D.人文精神的互鉴性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有生态保护思想,如 禹之禁 和商汤 网开三面 德及禽兽 等。但自春秋以来,王公贵族不断在林麓、沛泽之中广设各种名目的禁地,成为弋猎、游乐的场所。秦律规定于 禁中 偷猎要罚做苦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山泽禁令更趋严峻。然而秦汉实行山泽专控并非为了保护生物资源,是出于保障赋敛及强化社会控制等统治需要。《唐六典》《通典》等书中有关禁渔猎的法令不算很少,但这些禁令常缘于皇帝的宗教信仰,不惜影响百姓正常生活。宋代江南围湖造田渐渐失序,导致无法逆转的环境危害。而由北方民族主导的王朝,因其牧畜、射猎传统,相对重视林草和野生动物保护,例如《元史·刑法志》《元典章·围猎》即有不少相关规定。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设立护林、禁伐、育林之类碑刻是当时各地实施山林保护的常见举措。

——摘编自王利华《思想与行动的距离——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观》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1952—1957年共造林22710万亩,同期,我国还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并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强调处理好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标志着我国生态安全观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1989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时,我国还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提出环境安全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安全民生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安全发展观、以制度为保障的生态安全法治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整体的生态安全系统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生态安全全球观。

——摘编自李冠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安全观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生态保护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保护的意义。(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今生态保护理念的根本区别。(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欧洲殖民地的结局。欧洲对殖民帝国的控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削弱,但还没有遭到彻底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了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选择一个区域或一个时期,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材料中关于 欧洲的统治 加以阐述。(要求:选择的区域或时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延安时期, 劳动下贱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等劳动观念滋生蔓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随着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政策尤其是对土地政策的调整,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边区各革命根据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生产劳动的模范人物,为中国共产党塑造劳模形象提供了重要动力支持。自193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对生产积极分子的奖励和宣传,还相继举办了以工业和农业为主题的制造品竞赛展览会。陕甘宁边区政府还先后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等一系列奖励条例。1943年底,边区第一届劳模表彰大会顺利召开,中央领导人亲自为劳模颁发物质奖励,授予奖章、奖状、奖旗、题词等劳模荣誉。1944年底到1945年初,边区第二届劳模表彰大会顺利召开,毛泽东发表了《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讲话,明确指出劳模具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

——摘编自赵勇、吴艳《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劳模形象的塑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塑造劳模形象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塑造劳模形象的历史意义。(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