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委任
“中正
”官,把人才接
“德、才
”和门第出身,分为
“上上品、下下品
”等九个等级,方便朝廷任用人才。然而,这一制度对于人才评品的标准,由
“中正
”掌提,人才选拔的范国,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国内,
“德、才
”要素被淡化,导致
“德巴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
”,甚至出现
“中正
”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情形。其结果,逐至
“惟能论其闲阅,非复辨其贤愚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
”。
——钱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选官的局限性。(4分)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纸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依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