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301

一、选择题

1.

1800年前后,铜钱一千文,可换白银一两;到了1838年前后,则需要铜钱一千五六百文,才能换白银一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C.鸦片走私使白银外流D.清政府闭关锁国

2.

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3.

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该学者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李自成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秋收起义

4.

观察下表,可推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

建厂时间

厂名

建厂官员

主要产品

1861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小火炮、炸弹

1865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曾国藩

来福枪、重型海防炮、轮船等

1890

汉阳枪炮厂

张之洞

来福枪、轻型迫击炮、子弹等

A.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B.维新派组建训练新式的军队C.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D.中国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5.

2018年,北洋海军致远舰部分原厂设计图纸在英国纽卡斯尔市的一家档案馆首次被发现,该图纸有助于解释120多年前邓世昌率致远舰冲击敌舰、受损及严重倾斜等一系列细节问题,更好地还原战争真相。致远舰参与抗争的那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1890年,已是举人的梁启超对康有为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行为与见解十分钦佩,于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拜还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从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共同(  )

A.走上维新变法之路B.撰写《资政新篇》C.创建了中国同盟会D.提出 扶清灭洋

7.

观察下表中学堂和学生总数变化的情况。对该变化有影响的事件是(  )

年份

新式学堂总数

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

1904

4222

92169

1909

52348

1560270

A.科举制度的废除B.中华民国的成立C.五四运动的爆发D.双百 方针的提出

8.

下图反映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胜利,并引发各省纷纷响应。最终,革命行动(  )

A.推翻了北洋政府B.终结了封建专制C.结束了清朝统治D.创建了人民军队

9.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B.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D.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

10.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 烈女传 (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维新变法开始传播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D.洋务运动中兴办新式学校

11.

下图内容反映的是(  )

A.清朝皇帝在历史上的消失B.践行三民主义,创建中华民国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D.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12.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认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据此可知,胡适认为 活的工具 是(  )

A.文言文B.白话文C.民主D.科学

13.

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下列建筑共同见证了(  )


北京大学红楼


中共一大上海会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涨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五四运动的爆发

14.

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并创办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这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转变B.全国工人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C.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5.

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 与上述场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黄花岗起义B.秋收起义C.南昌起义D.北伐战争

16.

北伐战争中,下图所示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歌曲中的大联合指(  )

A.革命统一战线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爱国统一战线

17.

如图是学生摘抄的一次重要会议的内容。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

①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②洛甫同志起草决议进行讨论。

③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④取消三人团,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

A.开始创建革命军队B.由幼年走向了成熟C.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D.实现了革命重心转移

18.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部壮丽的史诗。下列诗句描述的事件发生在长征期间的有(  )
①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②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9.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 抗日反蒋 发展为 逼蒋抗日 联蒋抗日 ,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抗战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党的实力差距明显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C.民众抗日意识的觉醒D.两党政治分歧消除

20.

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摘要(如图)旨在强调(  )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领导百团大战……

发动大生产运动……

召开中共七大……

A.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日的中流砥柱B.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C.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D.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日前线

21.

书信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下侧两封书信(节选)共同印证了(  )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与诸弟共勉之。

小兄张自忠手启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程雄新四军战士

A.正面战场的抗战B.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C.敌后战场的抗战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22.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多次在危急关头为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当攻打长沙的计划失败,效仿俄国的做法行不通时,毛泽东提出(  )

A.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B.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进行抗日持久战C.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进行和平谈判D.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粉碎重点进攻

23.

蒋介石说:“(朱毛红军)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 据此推断(  )

A.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红军纪律严明有利于赢得民心C.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4.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 毛泽东谈论的是(  )

A.井冈山会师B.西安事变C.百团大战D.重庆谈判

25.

彭德怀在挺进大别山时说: 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其他战区的兄弟部队和包围圈就更加顺利。 这体现了(  )

A.振奋抗日信心B.消灭国军主力C.牵制敌军部队D.进攻长江以南

26.

1927,某学者描述上海街道: 时时的到街上去默察静望一下,见那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 过,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拥挤挤地同在人群躜(向前冲)”由此可以看出上海(  )

A.传统习俗仍居主流B.交通状况混乱无序C.社会已经全盘西化D.社会习俗新旧杂糅

27.

图像即历史。1939年3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完成。下图是该曲曲作者指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同学演唱该曲的宏大场面。磅礴的气势、撼人的旋律、激进的呐喊,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

A.聂耳B.周璇C.赵丹D.冼星海

28.

如图是1943年艺术家古元根据自己在延安的见闻,创作的木刻版画(局部)该木刻版画(局部)从侧面反映了(  )


注:上图中擁護咱們简体字为拥护咱们軍隊简体字为军队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B.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C.敌后抗日武装壮大的原因D.东北抗日义勇军组建的原因

29.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分辨出史实和结论。下列哪一项属于历史史实(  )

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D.《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0.

中华民族经过抗日战争洗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基础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B.国共首次合作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D.全民族团结抗战

二、材料题

31.

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1842
829


1895
417


1901
97

材料二  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

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

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

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

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三  一个悲壮的故事。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线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材料四  一个时代责任。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说出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中其中任何一件发生的大事及其重要影响。(4分)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 洋务 的口号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1分)请说出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分)
(4)依据材料四中这位中学生写的作文,思考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最能考验公民的是什么?(1分)中华儿女应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什么。(1分)

32.

中日两国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却多次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军占领沈阳


日军占领卢沟桥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 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1)材料一所反映的史实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你认为当时中华民族必须直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及的 民族凝聚力 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共赴国难,都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请你列举出1938—1940年国共两军抗日的著名战役各一例。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5) 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 的胜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

三、小论文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40—184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1898

戊戌变法

1900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分别说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事件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00字左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