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梅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3 浏览数:161

一、单选题

1.

约4500年前,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出现龙山文化(如图所示),各地的龙山文化也有各自的地域特色,毕竟文化是不断融合的,不可能完全取代。这体现了(  )

A.早期文明的特征B.阶级国家的形成C.国家大一统局面D.战争使文化割裂

2.

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认为 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3.

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大运河构成了 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 的唐朝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C.经济重心转到南方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4.

《资治通鉴》记载: 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这反映了两税法(  )

A.彻底废除了人头税B.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加剧土地买卖兼并D.为均田制开始实施提供条件

5.

下面为甘肃敦煌莫高窟323属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及其简介。据此判断,该壁画(  )

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B.说明佛教在初唐传入西域C.折射出唐代西北地区市民文化的独特性D.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6.

宋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 的局面,但也出现了 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的权力分割(  )

A.解决了宰相擅权问题B.削弱了中央集权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D.影响了行政效率

7.

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 好孩子 形象。据此可知,材料中的 儿童观 (  )

儿童

形象

赵令赫

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

周谔

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

董仲永

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A.反映了宋代文化的进步B.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C.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D.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8.

《明世宗实录》载: 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御史屠仲律在《御倭五事疏》中说: 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 《明神宗实录》载: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从上述材料可推知(  )

A.明朝沿海经济结构发生质变B.开放私人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C.抗倭斗争稳定了沿海的形势D.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

9.

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

A.维护国家主权B.扩大地方自治C.强化三省职权D.建立行省制度

10.

明朝中后期,西洋钟表随着天主教传入中国,到清朝前期,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城镇已经开始仿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制作钟表的手工业行业。到19世纪60年代后,仲表已经在广大的中下层社会逐渐普及。这反映出当时(  )

A.等级观念已经崩溃B.中西交流助推社会进步C.城乡生活普遍西化D.工业制造技术明显进步

11.

清末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 洋务清火汤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证明 洋务清火汤 疗效不佳的主要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B.戊戌变法的失败C.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D.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12.

下表中报刊所发评论反映出近代以来(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农商皆本成为共识B.职业观念已发生变化C.西方思潮成为主流D.重农抑商思想的延续

13.

孙中山曾经说过: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 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 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 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 。为此,孙中山主张(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民主政治C.国共合作开展北伐D.平均地权关注民生

14.

下表中同一时期相关数据的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农户

19141918

减少1500多户

耕地

19141918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

增加5000多万元

A.八国联军侵华B.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C.军阀割据混战D.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5.

五四运动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为文言文,之后转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五四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低俗毫无趣味,之后多为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新锐思想文化;同时很多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办报热潮之中。大众传媒的这些变化(  )

A.推动了当时工人运动广泛开展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D.使民主科学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

16.

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土地革命时期标语,该标语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B.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打倒列强

17.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该《宣言》的发表表明(  )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B.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8.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飞抵重庆。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 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 这件 大事 (  )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B.意味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经形成C.顺应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D.标志着国共两党就建立联合政府达成共识

19.

下图是梅州某中学高一学生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总结的思维导图,空白处的内容应该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D.改革开放开启伟大转折

20.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共建 一带一路 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中国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的核心理念是(  )

A.共商、共建、共享B.多元、自主、平衡C.交往、交流、交融D.开放、包容、均衡

二、材料阅读

21.

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和经略边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 休养生息 ,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中西双方的商贸活动中,西汉精美的丝织品、茶叶、漆器和铁器等,随着大批汉朝使臣和众多商人西行,源源不断地被带入了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西汉王朝正式打开了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
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这样,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上述各国。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摘编自张连杰《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开拓疆域打开 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 的史实,并概括西汉时期形成的对外海上航线。(8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第十四章   人心向背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最终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解放战争中,军事局势迅猛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先锋的民众运动风起云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人心的变动。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最坚决地、脚踏实地地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有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民主同盟坚决拒绝参加国民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动向,反映出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们在政治态度上的进一步变化。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突出历史功绩。(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6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的思想,即在我国重工业仍有待发展的情况下,应先实现农业上的合作化,然后才能将大机器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 合作化完成了,这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经济之间的大矛盾。 集体化道路打碎了过去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将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原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只能从农业发展上下功夫,使农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

——梁晨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辨析》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合作化是如何解决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个体经济之间的矛盾 的,并请指出当时我国为实现农业合作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农村开始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并简要说明农村改革是如何取得突破的?(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