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
——列宁(1920年)
|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联合进攻,形势严峻。国内战争爆发后,为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里。
此举措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是适应战争条件下的特殊政策;战争后的继续推行,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间接导致了国内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应当让企业制定出紧张计划……但这种计划要制定得能够完成。如果说,让一个企业或者工业部门制定出不可能完成的紧张计划,那么,我们必然会使与之协作的其他企业或者部门也都完不成。这样,势必为比例失调制造条件。”
——赫鲁晓夫(1953年)
|
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侧重农业方面,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工业管理体制。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使农庄和企业获得一定的自主权。
改革推动了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探索,但其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改革收效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