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408

一、单选题

1.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新石器时期,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陶器精致,白彩内涵丰富;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陶器刻画图像繁缛复杂,表现出天极宇宙观的主题;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温润,出现对昆虫羽化蜕变之力的崇拜。这说明,中华文明(  )

A.领先世界B.多元共生C.交融发展D.崇拜神灵

2.

建立后赵的羯族人石勒,文化程度较低,在军中专设君子营以处士大夫,即位后沿用九品中正制选宫,并明令不得侮辱衣冠华族。建立前秦的 族人坚在位时,恢复魏晋士籍,承认士族的免役特权。这些措施(  )

A.加速了羯族氐族的封建化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C.促进了北方正常秩序恢复D.有利于缓和与汉族间的矛盾

3.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3)下表所示是中国古代较大区域人口比重的演变(以合计数为100)。表格数据可以佐证(  )

区域  时间公元

2

140

742

1102

1491

1820

黄河下游

69.7

57.9

43.2

25.7

25.7

23.9

晋、陕

10.7

4.7

15.9

13.4

14.0

8.0

甘、宁

2.4

0.9

1.9

3.4

1.8

3.2

淮南

5.4

7.4

13.9

15.8

23.6

22.7

两广、江西

1.3

4.6

4.9

10.1

10.6

13.4

两湖、江西

4.4

13.8

8.3

20.2

19.6

20.4

四川

6.1

10.7

9.8

11.5

4.7

8.4

A.西北地区城市发展较快B.南北实现均衡发展C.城市分布重心逐渐转移D.西南经济发展缓慢

4.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4)黄宗羲认为:“《诗》云: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田出于王以授民,故谓之 王土 。后世之田为民所买,是民土而非王土也。民待养于上,故谓之 王臣 ,民不为上所养,则不得系之以王。 黄宗羲的论述(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正当性B.认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C.论证民本思想的合理性D.阐释政治转型的必要性

5.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5)令外国人疑惑的是,鸦片战争后与清朝政府签约的时候,清朝大臣态度似乎并不是非常认真,在《南京条约》的谈判中, 中方没有翻译,对约文的英文本全不过问;而对中文本的字句也不做仔细的斟酌。 这(  )

A.反映了当时国人缺乏契约精神B.表明清朝政府并不打算履行条约C.体现出清朝官员坚持华夷有别D.导致中国外交处于被动不利局面

6.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6)1918年李大钊发文: 西洋文明之是否偏于物质主义,此属别一问题。时至今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收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 这一观点(  )

A.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优点B.阐明了新文化运动的要旨C.批评了西方文明的缺陷D.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7.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曾三次公布《进口税则》,确定海关税率(见下表)。海关进口税率变化(  )

时间

税率

1928

分为7级:7.5%10%12.5%15%17.5%22.5%27.5%

1930

分为12级: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

1933

分为14级: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80%

A.阻止了列强经济侵略B.实现了关税自主C.有利于近代工业发展D.维护了外贸顺差

8.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8)下表为1951年山西省长治地区农业生产数据,这说明(  )

项目

农业合作社

互助组

单干户

粮食亩产量

2.075

1.903

1.621

人均收入元,旧币

380180

320430

305000

合作社社员收入与1950年相比

91%增加,6.7%持平,2.7%减少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B.集体化生产具有一定优势C.农民创造精神得以发挥出来D.农民生活得到了重大改善

9.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9)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起步、成长乃至曲折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主题宗旨是(  )

A.实现人民美好生活B.建立富强民主国家C.坚持马克思主义D.巩固共产党领导

10.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0)公元前5000年,迁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大部分外来人是闪米特人,他们的语言属于闪米特语系,包括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希伯来语和腓尼基语。这表明(  )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B.世界语系一脉相承C.西亚文化呈交融特征D.闪米特人发明了文字

11.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1)下表是13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签署的重要法案,据此可知(  )

时间

法案及签署者

1215

英国贵族与国王约翰在兰尼米德签署《大宪章》

1220

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城镇居民自制《马格德偿法》

1222

匈牙利低等贵族和士绅迫使国王签署了《金玺诏书》

A.近代法制重大发展B.契约理念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尚未形成D.君主立宪制已出现

12.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2)下图是创作于17世纪的《奥格斯堡和平之车》版画,画中一副车驾正驶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驾车的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和平,车驾经过刻着和谈核心概念的立柱,越过手持武器的战神玛尔斯。据此可推知(  )

A.时人希望减少武力冲突B.和谈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确立C.君主应制定条约并遵守D.建立和平世界成为国际共识

13.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3)《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欧洲经历了1848年—1849年的欧洲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1864年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之后,1889年又成立了第二国际,这是欧美新建立的二十几个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重大发展B.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现实C.革命运动由分散走向联合D.共产主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14.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4)有学者认为,二战后东亚秩序的独特之处在于,东亚大陆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彼此割裂、尖锐对立,是一种典型的 陆海分离型 秩序架构。这一秩序(  )

A.深受美苏两大阵营影响B.体现美国称霸亚太野心C.说明东亚历史恩怨深重D.导致东亚地区长期动荡

15.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5)麦迪森统计1950年,第二大经济体苏联经济总量占美国总量的35%。1973年,达到美国的42.8%;1975年,顶峰时期达到美国的44.4%。这表明苏联(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B.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一定成效C.斯大林模式促进经济良好发展D.勃列日涅夫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16.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6)下图是某学者的著作中一个章节里的子目录。据此可知(  )

战争促发革命

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

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

缅甸的新生

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以色列的诞生

印支三国的浴血抗战

A.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影响力提升B.亚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兴起C.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心在亚洲D.亚洲殖民体系日益走向瓦解

二、材料阅读

17.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晋书·王彪之传》谈到永和末年,疾疫流传, 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唐宣宗大中年间,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疲肄虐的淮南、武宁军等方镇辖内,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后再行交纳。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播预防疫病的知识。疫病流行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经常采用医药治疗来对抗疫病,政府曾派出医生带了药品到乡村巡视。

——摘编自张剑光、王晓洁《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
庚子国变 后,各类瘟疫流行,导致中国秩序更加混乱。许多官员用西医理念实施防疫,效仿西方设立卫生局, 专司防疫清沽事宜 派员检疫 安置隔离染疫人员。袁世凯在大法设立防疫院,对所有入港船只实施检疫,聘请中外医生(含女医生)和旧医官共同参与,对入港船只,不论华洋,都要强制检疫,一旦发现疫情,就立即隔离诊治。经数月努力,防疫取得成功。

——摘编自谷永清、张海林《试论清末新政中的卫生防疫事业——以北洋地区为例》

材料三
1953年1月,政务院167次会议批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卫生部先后颁布《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1954年)、《卫生防疫站工作试行条例》(1964年)。我国推行计划免疫,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了医疗卫生知识,增强了人民群众治病防病的观念。

——摘编自吴超《从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新中国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个时期的主要防疫方法。(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卫生防疫的重要意义,并谈谈对卫生防疫的认识。
(13分)

18.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诸多生产技术,一度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先进水平。然而就因为书中涉及火枪、火炮等兵器的制造,不利于清朝统治,且著者宋应星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故而《天工开物》一书在明清易代后遭到广泛地禁止,这导致本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近代工业刚生萌芽便被扼杀在了摇篮中,此举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埋下祸根。

——摘编自陈福宇《晚明工程技术典籍的传播与翻译——基于<园冶>与<天工开物>的共性考察》

材料二
欧洲的学者是诚实的,他们承认《天工开物》推动了欧洲的农业发展和工业革命,比如书中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凝固汽油弹,第一台纺织机 花机 (比珍妮纺织机早了近200年)……此外还有对煤炭进行化学归类,也早于西方200年,……而在冶炼方面,失腊法、群炉汇流大件连续浇筑法、灌钢、生铁淋口、固体渗碳法……而在冶炼这一块,一向是西方最为匮乏的技术,直到17世纪的时候,他们才有了鼓风机。《天工开物》的活塞式风箱,早在宋朝就已经普及了,由此可知我们民族的智慧。此外,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物理和化学的成就,都被西方人一 一吸收,从而为西方的工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本书的话,西方人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大爆炸也不会那么快到来。

——摘编自马月飞《<天工开物>传播历程研究——一本科技巨著在明清时期的传播枯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工开物》在国内外遭受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工开物》一书给欧洲带来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2024·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03年以后,清政府陆续颁行《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北洋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还颁布了《中华民国商律》《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1927年,国民党统治确立后,颁布了《法院组织法》。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还公布实行了《公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简易人寿保险法》,等等。

——摘编自曹全来《中国近代法制史教程(1901—1949)》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