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7 浏览数:265

一、单选题

1.

据学者研究发现,距今80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聚落内部房屋排列整齐,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等的墓地内部墓葬秩序井然,距今五六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城如石家河、良渚等,堆筑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这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  )

A.追求和谐稳定的生活B.以人为本的文化基因C.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D.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2.

铜镜是两汉社会中上层人群使用的一种生活实用器具,镜铭起到装饰铜镜和承载文化的双重作用。表1为学者整理的汉代出土镜铭,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

表1 反映天人关系的出土汉代镜铭

铜镜来源

铜镜年代

造镜机构

铜镜铭文

江苏扬州

西汉晚期

官营

涑治冶炼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因宜文章,延年益寿,而去不祥,与天无极,而日月之光,乐央未

浙江温州

西汉晚期

官营

涑治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长寿益年去不羊,与天无极

山东枣庄

东汉晚期

私营

吾作明镜,幽涑三商,配像世京,沉德序道,敬奉臣良,周刻无祀,百具作昌,买者大吉,生如山石,士至三公,与师命长

A.江南经济逐步发展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主流思想影响深化D.铜镜制造工艺复杂精密

3.

宋代,苏州蚕桑业以太湖洞庭山一带最为兴盛,蚕桑生产者主要以购买商品粮为生。此外,江西蚕桑业也有发展,大部分州、军都有蚕桑,鄱阳湖一带、临江军、建昌军及筠州等地蚕桑业颇为兴盛。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蚕丝生产地位超过粮食种植业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D.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4.

明太祖认为, 壅蔽于言者,祸乱之萌;专恣于事者,权奸之渐。 故特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规定 凡有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枉、民间疾苦善恶等事,知必随即奏闻 。这一举措(  )

A.构建起完备的行政监察体系B.旨在保证国家权力运行和政治稳定C.通过完善中央机构制约相权D.有效减少决策失误和提高行政效率

5.

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中建议: 州、县、乡、镇,皆设书藏,以广见闻。 同年7月,梁启超在主持强学会时,设立强学书藏, 备置图书仪器,邀人来观,冀输入世界之知识于我国民 。这体现出梁启超等人(  )

A.希望拓宽官方藏书渠道B.号召兴建图书馆推广社会教育C.主张学习自然科学知识D.意识到藏书推动学会的重要性

6.

1926年12月,毛泽东说: 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各被压迫的民众,不止是解放农民,我们岂可以只顾到农民的解放吗?是的。不过农民解放是一个枢纽。农民的解放如果实现,其实也就是各阶级的利益。 这一言论旨在(  )

A.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强调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C.宣传工农武装割据道路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

7.

为了宣传选举,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抗日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救会等纷纷组成话剧团、秧歌队、歌咏队,走村串街进行表演宣传,形象地告诉农民选自己合意的人会带来什么好处。这一举措(  )

A.促进农民彻底摆脱封建思想束缚B.扩大了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C.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D.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8.

下图是《1980—202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趋势图》。据此推知,我国(  )

A.工业品进出口额增长迅速B.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C.国际贸易依存度逐渐降低D.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竞争力

9.

罗马司法制度中程式诉讼用成文书状取代了口头言词作为事实审查的基础,使司法更加准确可靠;程式诉讼还赋予了裁判官通过自己的司法行为不断地修正与丰富既有法律的权力,弥补立法不足的造法过程。这体现了罗马法(  )

A.追求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B.注重司法权运行程序规范C.受到裁判官个人意志影响D.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

10.

1657年,克伦威尔为了将东印度公司改组为永久性公司,计划向外界募集739872镑的资金,但是当时投资者寥寥无几。因此,东印度公司只好在1659年凭借其千方百计募集而来的369891镑资金开启了它的商业航路。这说明(  )

A.英国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广阔B.东印度公司有经济上的特权C.新的资本运作方式尚未普及D.资产阶级革命推动经济发展

11.

马克思曾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这段论述可用于说明马克思主义(  )

A.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B.运用唯物史观探究历史C.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D.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12.

美国对外援助一直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目标。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加入亚投行后,美国政府会相应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力度。这一做法旨在(  )

A.通过经济效益引导应对外部挑战B.缓和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C.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D.改变发展中国家的劣势地位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历史悠久,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中国历史学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面临新的时代要求,肩负重大历史责任。
材料一
中国史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 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够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人们称赞《史记》所述 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撰写《史通》,专设《直书》一篇,盛赞史学史上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家。此外,中原地区历代王朝历史的更迭和衔接所产生的政治向心力和历史影响力不断为周边各族所认同,或作为学习的榜样,或自认为炎黄的后裔,以至自称是炎黄以来 治统 和周公、孔子以来 道统 的继承者。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较为开明的地主阶级士大夫开始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当代史学,也研究中国边疆和世界各国的史地,从而形成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19世纪后期,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撰写外国史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史学为斗争工具,宣扬资产阶级进化论观点,批判封建正统史学,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随之勃然兴起。19世纪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史学家有意识地利用中外历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粉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梦想。

——摘编自陈永清《略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1951年7月28日,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郭沫若在会上以《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为题致辞,提出新中国史学发展在六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从个人兴趣出发的历史研究转向从事集体研究、从名山事业的研究态度转向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从贵古贱今的偏向转向注重近代史的研究、从大汉族主义转向注重研究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从欧美中心主义的思想转向注重研究亚洲历史,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越《新中国史学的初建: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史学所具有的优良传统。(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史学所肩负的时代责任。(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在考察世界历史时选择了代表人类历史重要变化的重大转折点来联系各大主题。以下是其著作中部分转折点和主题:

第一部分  人类的出现,人类的生物和文化进化

转折点:农业村庄

第二部分  定居、村庄、市镇和城市先后出现

转折点:从城邦国家到帝国

第三部  分早期帝国的出现

转折点:政治与宗教

第四部  分宗教的创建与全球扩展

转折点:宗教与贸易

第五部  分宗教与商品的全球流动,各大洲连成一体……

——据【美】霍华德·斯波德《世界通史(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2009年)》整理

请仿照材料所给形式,补充第五个转折点并拟定第六部分主题,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转折点和主题明确且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农区的民主改革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步开展以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反对人身奴役和减租减息为内容的 三反双减 运动,第二步是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农奴主所有制,分配土地时,除农奴、奴隶、中农都分得土地外,对于农奴主及其代理人、还俗僧尼、投诚来归的叛乱分子,也分给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二是在牧区只没收叛乱牧主的牲畜分给原放牧者及贫苦牧民,基本不变更整个牧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三是城镇的改革实行既要反叛乱、又要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四是采取适当步骤和稳妥办法开展边境地区的民主改革。事实证明,对民主改革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既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又有力地分化、孤立、瓦解了敌人,使我们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摘编自谢忠等《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西藏民主改革中的实践》

(1)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8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阿富汗地处地中海和里海到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区,是西亚通往印度的门户、中亚战略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成为阿富汗硝烟不断的根源之一。从19世纪开始,英国殖民主义者把侵略矛头指向了阿富汗,以把他们的势力范围从北非到印度连成一片。1839年4月,英国侵略军在 使节和公使 麦克诺顿和总司令约翰·克安尼率领下入侵阿富汗,准备推翻亲俄的阿富汗政权。4个月后,英国在阿富汗第一次建立了殖民统治。但是,阿富汗人民在英国实行军事占领后就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抗击英国侵略的独立战争。在游击队的持续打击下,1841年,英国侵略军不得不开始撤出阿富汗,英国对阿富汗的第一次殖民尝试彻底失败。此后,英国又先后两次侵略阿富汗,但始终未能建立稳定的殖民统治。后经过多次外交谈判,阿富汗终于从英国的殖民控制下彻底解放出来,获得了完全的自由。

——摘编自周振国《阿富汗的三次抗英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入侵阿富汗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战争胜利的意义。(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明末士人不是喜欢到处讲学吗?动辄万人空巷,与其针锋相对,顾炎武发誓一辈子不讲学。不讲学干吗呢?结束抗清活动后,顾炎武在调查研究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近代革命志士身上,几乎都能看到顾炎武的影子。一反理学的空想谈玄,顾炎武认为,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才能了解 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 。当时哪有今天的交通之便,他怎么跑遍大江南北搞调研呢?他带二马二骡,马当坐骑,骡来驮书,随时取阅。每到道路、关隘、河流,他就下马与书上记载对照,看看是否有问题。问老农、退卒,这里以前有多少驻军啊?道路通向何方?经过验证,书上不对之处就改过来,没有写的就加上去。就这样,顾炎武北游二十余年,踏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数省的山川河流。我们今天对中国历代军事、地理的知识,很多来自于顾炎武的调查。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国家兴亡的知识,对他个人来说,还是反空谈的修身方式。

——金观涛等《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提倡调查研究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炎武调查研究的历史影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