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民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7 浏览数:381

一、单选题

1.

战国初年,魏文侯派西门豹做邺县令时,为破除 河伯娶妇 的迷信,动员人力开凿12条水渠,漳河水害变为水利。魏襄王时的邺县令继续开渠引漳水灌田,使邺一带的盐碱地也得到改良。由此推知,魏国(  )

A.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B.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经济发展C.郡县制形成早于其他六国D.消除社会生活中神权的影响

2.

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13州部进行监察,分设刺史巡视辖区内的郡级官员及子弟、豪强;东汉末年,因黄巾起义之乱,汉灵帝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州刺史改为州牧,地位居郡守之上,揽一州军政大权。刺史制度的调整(  )

A.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B.减少了地方割据风险C.改变了地方权力结构D.加强了中央监察力度

3.

魏晋时期,佛教徒强调修道成佛以求 父母兄弟皆得度世 是为孝道;唐中期,僧人宗密提出 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 ;北宋禅师契嵩要求弟子恪守 五戒 ,等同于儒家 五常 有一不修,则弃其身,辱其亲,不亦不孝乎? 这反映出(  )

A.僧人承担起主要教化职能B.传统伦理价值的认同扩展C.儒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D.儒佛的核心思想渐趋一致

4.

朱元璋在严厉打击贩卖私盐的同时,又规定商人若能把军粮运到北方边境重镇的官仓,就可获取官府盐引,到淮、浙等地换盐获利。部分商人为节约运费,在边地雇农屯田,收获后就近缴纳换取盐引。朱元璋此举(  )

A.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B.解决了北方的边患问题C.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体现了灵活的治国策略

5.

1877年,《纽约时报》记述:扬子江航段的本地船商,在准备好资金、买卖和货物发运等事宜后,将船只委托给一家外国商号,便能获得清政府颁行的洋船 准予通行证 ,从而躲过各航段要求缴纳的高额厘金、捐税等。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晚清海关关税收入削减B.列强取得在华内河航运特权C.土洋商船获得同等权益D.清政府放宽商业贸易的限制

6.

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提出收回领事裁判权,美英等国以中国现有法治状况堪忧为由,拖延数年。1942年,美国主动向英国提议,分别与中国进行谈判,短时间内即达成了废除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简要条约。美英这一调整(  )

A.肯定了中国法治水平提升B.迫于国际局势变化的需要C.实现了中国国家主权独立D.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7.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 1947年底,河北平山县在解放区率先试点,由新农会全体大会直接选举出149名代表,组成全县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土地改革。这表明(  )

A.边区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B.封建土地制度全面废除C.党积极探索基层民主建设D.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8.

图1是1956年出版的年画,描绘了城里的纺织厂女工到农场采摘棉花,指导农民棉花种植、晾晒、加工。该作品(  )

图1 《工人协助农庄采棉》

A.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殊风格B.描绘了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的场景C.显示了女性成为经济建设主导力量D.展现了工农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9.

公元前5世纪初,出生于贵族的雅典财务检查官阿里斯提德,因严惩贪官遭政敌诬陷,被公民大会处罚。此后,他对贪赃不闻不问,却被民众力推连任。材料可用于说明雅典(  )

A.贵族特权受到公民制约B.政客争权夺利掌控城邦C.政治运行体现权力来源D.官员贪腐缺乏监督机制

10.

19世纪前期,亚非拉的反殖民斗争仅是打击外国侵略的旧式群众运动。到19世纪晚期,又出现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介绍启蒙著作、参照西方政体的新型运动,虽有差异,但前仆后继。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亚非拉经济结构的变动B.世界殖民体系发生动摇C.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D.欧美国家侵略方式调整

11.

1871年3月,巴黎公社委员会成立并承担领导作用。其中,新雅各宾主义者虽争取民权,但反对无产阶级斗争;布朗基主义者主张暴力夺权,但不注重社会经济改造;蒲鲁东主义者要求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但对革命专政认识不足。这旨在说明巴黎公社(  )

A.无产阶级专政条件尚未成熟B.分权制衡理念运用得当C.指导思想源自于马克思主义D.建立了各阶级联合执政

12.

据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统计,1974年到1985年工业年均增长率仅为1.03%,失业率由1%增长到9.2%。面对这一情况,新上任的科尔政府实行减税、严控国债、紧缩货币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的恶化B.缓解了发展困境C.强化了凯恩斯主义D.恢复了自由传统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东晋思想家张湛为道家经典《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作注时,认为愚公面对智叟的嘲讽,仍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体现了 之辩。唐宋时期,文学家们将愚公移山的故事剥离道学内涵,陆游曾写道: 东郭稍能师顺子,北山未敢笑愚公 ,将之作为文学用典,充满诗意和情趣。明朝理学家万鲤则提倡学习要有愚公一样的不可移之志,精诚尽心,体道明理,成为训谕后人的例证。1918年,傅斯年在《新潮》杂志上撰文指出社会的进化,群众的力量,追求自由与进步就是 愚公移山

——摘编自李素梅《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考论》

材料二
1945年,中共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愚公移山》的重要讲话。 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现在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1957年,山东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合作社,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一锤一錾凿岭整地、移河改道、植树种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在读到这个报告时,挥笔写下了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的批语。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等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立下愚公志,打好脱贫攻坚战 ,进一步丰富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赋予其贯通古今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愚公移山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用。(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两次提及愚公移山的意图,并分析其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愚公移山 传承千年贯通古今的 时代价值 。(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只体现在真正普适于所有社会的三大过程当中,即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伴随这三大过程,人类进入了地球上几乎所有可以居住的地区,组成了成千上万个具有独立文化系统的社会,彼此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经济或文化交流网络;在网络中各地的自然物种互相传播,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信仰互相交流。全球史学者通过描述这三大过程,为在全球化时代重新认识本土文化价值的各民族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

——刘新成《什么是全球史》

材料提供了全球化过程中的诸多思考,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唐初,每年南方的漕粮经运河至洛阳,换陆运绕过天险三门峡,再经渭河至长安,总量不足20万石。全程直运,巨大的耗资由百姓承担。随着承平日久,商旅、士人汇聚长安,所需甚大。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将漕运开始时间由船只易搁浅的二月枯水期改为四月。同时,在汴河与黄河交叉处设河阴仓,存储不熟悉黄河水情的江南漕船运粮,由官府雇本地漕船再运输下一段;至三门峡段,东西两侧分设官仓,开凿山路减少转运风险,主事官员可根据实时河况,决定将粮食暂贮或转运下一处粮仓。这种击鼓传花的分段运输,使沿途仓廪充盈,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央。三年间, 漕七百万石 ,节省运费30万贯。唐中后期,唐代宗在此基础上再次对漕运进行治理。

——摘编自《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漕运整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漕运整治的意义。(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0月,英法军队登陆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1月,苏联为跨越资本主义阵营构建的西欧防御封锁线,表示愿为埃及提供军援,警告英国 我们已决心以武力粉碎侵略者 ;美国因担心埃及倒向社会主义,面对英镑的暴跌,拒绝介入稳定市场,并以切断对英法石油供应和资金援助相威胁,迫使英法两国撤兵。战后,埃及赢得了极高国际威望,苏联获得阿拉伯民族主义坚定支持者的美誉,英法等西欧国家寻求发展新路。1958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咨请国会批准中东决议案,对中东国家进行经济、军事和防共援助。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介入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中东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郑思肖(1241—1318),号所南,福建人,南宋学者、画家。少时勤奋,侍父读书,明忠孝廉义,14岁中秀才,后又考取太学生。宋亡后,不肯仕元,改名 思肖 ,暗寓思赵宋。他画兰不画土,人问其故,则曰: 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吾忍画耶? 一生写爱国诗歌400余首。晚年隐居苏州,邑宰 胁以赋役 索一幅墨兰,他答曰: 头可断,兰不可得! 逝世前,将田产交托寺庙,用作祭祀家人和接济乡邻。元末直至清,多人为他作传,成为 遗民 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国画中的民族意识》里,称赞郑思肖是 民族意识浓烈的人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记者招待会回答台湾问题时,引用其诗作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摘编自《苏州府志·郑所南小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郑思肖的人格内涵。(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后世研究郑思肖的价值。(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