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公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
“令
”
“告
”
“册
”等公文雏形,西周出现
“命
”
“诰
”
“誓
”等王命文书,分别用于授官赐爵、发布政令或训诫臣僚、征伐誓师等重要活动。但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
“三省
”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三
信息是历代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事关重大。宋代在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上,除章奏、面奏等历代类似的制度外,还有其独特之处。群臣面对、臣僚章奏、经筵议论乃至士民上书都是君主了解社情民意的途径。同时政府以行政、监察系统为主,财政、司法等专门机构为辅,建立起多层多途错落纵横的政绩考察途径来丰富信息搜集渠道。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强调时效,情报的最终汇聚点,是君主所在的
“御前
”。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信息渠道举隅:以宋廷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书制度的特点并简析文书制度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信息搜集渠道丰富的原因。(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