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60

一、单选题

1.

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了 天命靡常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敬事上帝 怀保小民 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一现象(  )

A.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目标B.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C.彻底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D.完成了民族融合历史进程

3.

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随其而来的有很多学生和僧人,学生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唐朝文化世界领先B.展示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富强C.推动了古代日本文明发展D.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4.

英国学者威尔斯认为: 蒙古征服之伟绩,在历史上诚足称最者矣,亚洲与西欧之间至斯会一度交通,了无阻滞,教皇之使臣,来自印度之佛徒,巴黎、意大利及中国之艺士,东罗马及亚美尼亚之商贾,皆与阿拉伯之官吏,波斯、印度之天算家会合于蒙古王庭。 由此可知,蒙古西征(  )

A.改变了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B.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C.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D.引起了东西方间的宗教冲突

5.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称自己是 裱糊匠 ,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挽救不了清政府的危局。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 最初启动 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方式完成的。这些学者的观点主要是基于洋务派(  )

A.创办了新式学堂B.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提出了中体西用D.创建了近代化海军和军事工业

6.

19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掀起一股研究墨家学派的科技成就和 尚同 兼爱 天志 等学说之风,并用 西墨源 说来解释它们与西方科技、民主议会制、基督教的关系。这种做法(  )

A.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B.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C.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D.体现了照搬西方的文明

7.

康有为认为 每世之中又有三世焉,则据乱亦有据乱世之升平、太平焉,太平世之始亦有据乱、升平之别 ;孙中山以 世界大同 来表达自己的最高社会理想;李大钊认为 经济的构造,依他内部的势力自己进化,渐于适应的状态中,变更全社会的表面构造……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是合理的 。由此可见,他们都(  )

A.彻底否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B.试图营造民主革命舆论C.受到西方民族观念的影响D.注重探索社会发展规律

8.

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和时代密切相关。如表是1820—1911年间广州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个时代的中国(  )

时期

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

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A.商品经济彻底取代自然经济B.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嬗变C.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社会动荡加剧了人口流动

9.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但是出国后的华工 如在地狱,惨不忍睹 。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 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 的效果。这反映了(  )

A.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D.国际协商保障了华工的权利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德智体美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三大改造 时期,提出要培养积极参加社会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 四有 新人理论。十八大后,党和国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教育(  )

A.注重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B.适应了巩固政权的需要C.旨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D.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11.

古代很多文明都有史诗。一些诗人会把民间作品收集起来,连缀成长篇的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等都属于这类史诗。这表明(  )

A.古代各地区文明的相似性B.古代文明重视英雄传说或重大事件C.古代地理环境决定文学形式D.古代地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趋向频繁

12.

如表是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表(单位:%)。其中序号各自对应的是(  )

地区

1650

1750

1850

1900

18.3

19.2

22.7

24.9

2.4

1.6

5.1

9.0

60.6

65.8

63.9

58.3

18.3

13.1

8.1

7.4

A.①欧洲 ②非洲 ③亚洲 ④美洲B.①美洲 ②亚洲 ③非洲 ④欧洲C.①亚洲 ②非洲 ③美洲 ④欧洲D.①欧洲 ②美洲 ③亚洲 ④非洲

13.

如图中所示的路线反映的是(  )
202405091256346169

A.14世纪的欧亚贸易路线图B.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C.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D.16—19世纪人口迁移路线图

14.

安立甘派 的托马斯·B·马考莱认为英国文化优越于印度文化,主张用英国文化取代印度文化;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主张继承并发扬印度文化,赋予印度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二者的争论本质上体现了(  )

A.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之间的对立和冲突B.马考莱的主张实际上是文化殖民的一种表现
C.提拉克借助传统文化激发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D.英国文化侵略对印度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15.

据统计,在当前的国际信息网络中,90%以上为英文信息,中文信息不足0.4%。今天,以“CNN” 时代华纳 美国在线 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 软力量 ,几乎畅通无阻地在世界各国泛滥。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美国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输出B.美国主导了全球网络文化C.美国是互联网中强势文化群体D.美国的信息霸权主义凸显

二、材料阅读

16.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三次冲击为例,扼要说明其 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变化趋势。有人说,美国是各民族 大熔炉 ;也有人说,美国是各民族 大拼盘 。结合所学,请你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看法。

三、开放性试题

17.

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 中国热 风行欧洲。这场风潮体现为欧洲追捧中国的用品、器具以及赞扬和推崇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等。然而欧洲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只是欧洲人依据自身的文化认知、审美趣味及政治需要而塑造出来的。

——杨永平《16—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及启示》

材料二
但是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 。赫尔德认为 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 。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 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 。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材料三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我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来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

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 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论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405091256346169

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的欧洲

——据(芬)马里奥·T·努尔米宁《欧洲地图里的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已失去平衡的各国政府感到恐惧,受到威胁,并且因社会中产阶层的呼声而陷入混乱之中,他们处于国王和臣民之间,打碎了君主的权杖并盗用了人民的呼声。

奥地利帝国首相致沙皇(1820

自由,那带着巨人声音的夜莺,惊醒了大多数沉睡者……除了为争取或反对自由而战,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关注?那些不可能热爱人类的人,可能仍然是大人物,例如专制君主。但是,普通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德国作家伯尔纳(1831

这一天将会来临……当优秀的日耳曼人站在自由和正义的青铜底座上,一只手握着启蒙的火炬,把文明的光束投向地球最遥远的角落,另一只手持着仲裁者的天平。人们将恳请她解决争端,即那些现在向我们高喊强权即公理,并轻蔑地用长筒靴踢打我们的民族。

一位德国人在汉堡的演讲(1832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提取上述材料中的一则信息,并围绕这一信息,从战争与文化发展的角度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学生学习采取单科结业的方式,每家经典学完后,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按照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学生的毕业分配,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太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又不限于考试,还可以通过荐举、征辟或参加选举而取得官职。实际上太学生通过考试、推荐获得官职的多为公卿官宦子弟,太学中的贫寒子弟学生,学业满后很多都是回到乡里从事教学工作。

——摘编自谢留枝李运丽《我国古代洛阳太学的考核方式及毕业生去向》

材料二
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破坏,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北宋初期,书院应运而兴。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成熟为宋朝书院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样式。从学校兴办和教学管理主体来看,宋朝书院的兴盛得益于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发达的经济为宋朝书院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宽松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宋朝书院兴盛的外部条件。宋朝文人群体在书院教育文化活动中非常注重人格力量的彰显与塑造,在文人的不懈努力下,书院把教学、学术自由和文化人格的传递与建设三者融为一体,从而铸成了教育、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牛文明、郝文武《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太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释宋代书院兴起的时代背景以及如何适应与推动社会发展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