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_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5 浏览数:292

一、单选题

1.

鲁文公四年(前623年),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聘问,文公为他赋《湛露》,宁武子不辞谢也不赋诗作答,反而对文公曰: 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对着太阳,南面而治),诸侯用命(效劳听命)也。 这反映出当时(  )

A.外交礼仪受国家实力影响B.礼乐观念仍具现实影响力C.士阶层文化素养普遍较高D.治国理念愈加注重务实性

2.

东晋,南朝之际,本来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被重视起来,如时人王微善画,提倡 绿林扬风,白水激涧 的山水画风,提出 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 ,认为只有心物相印,才能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画天地万物。据此可知,山水画的这一发展(  )

A.推动艺术审美与教化相结合B.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绘画创新C.体现出写意忘形的绘画理念D.表达了文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3.

宋仁宗时,宰相陈执中纵容妾室虐杀婢女一事,遭到 铁面御史 赵抃弹劾,赵抃历数其 不学无术、措置颠倒、引用邪佞 等八大罪状,请求罢免其宰相职位。而谏官范镇认为赵抃 专治其私,舍大责细 ,提出 一婢子令国相下狱,有伤国体 的论断,一时间争论不休。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代(  )

A.御史与谏官职能呈混通倾向B.礼法并用影响中枢行政C.士大夫政治降低了君主权威D.决策权力之间相互倾轧

4.

下面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直隶获鹿县二十五甲地权分布情况表(北方一农户耕地能力约100亩,即超过100亩占地可视为地主)。从表中数据可推知,当时该地(  )

类别

户数

%

耕地

亩数

%

类别

户数

%

耕地

亩数

%

无地户

1201

18.2

6170亩户

40

0.6

2582.0

2.6

不足1亩户

240

3.6

120.9

0.1

7180亩户

27

0.4

2018.9

2.1

110亩户

2256

34.3

11950.0

12.2

8190亩户

10

0.2

835.4

0.8

1120亩户

1497

22.7

21476.3

21.9

91100亩户

15

0.2

1437.2

1.5

2130亩户

722

11.0

17392.2

17.7

101150亩户

31

0.5

3623.8

3.7

3140亩户

296

4.5

10180.1

10.4

151200亩户

20

0.3

3397.0

3.5

4150亩户

117

1.8

5170.7

5.3

201亩户以上

31

0.5

13696.4

14.0

5160亩户

78

1.2

4244.2

4.3

合计

6581

98125.1

A.土地租佃关系出现了新变化B.重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C.地权分布利于国家赋税征收D.土地的所有权相对稳定

5.

1859年6月,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咸丰帝以 乘此机会,设法开导……归于议抚 作出 了局 之策;同年11月,咸丰帝下旨: 饬华商密告夷商,将来英夷如能悔悟,该大臣必能奏求大皇帝,照米夷之例在沪换约 。这反映出清政府(  )

A.主张以商战取代军事对抗B.缺乏对国内外局势的深刻认知C.仍然固守着闭关锁国思想D.倡导建立近代平等的外交体制

6.

下图为1918年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少年月刊》中的部分内容。这表明该学会认识到(  )

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应该注重人的生活问题——精神的与物质的,换句话说,就是怎样适应环境的问题。我以为少年中国的少年要有三种新生活:创造的生活;社会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若不彻底使一般人了解社会的生活之意义,永远不能达到民主主义的目的

A.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B.人的觉醒和社会改造的必要性C.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进步D.青年学生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7.

下表为1926—1931年上海主要工业品批发价格的变化情况(单位:元)。据此可知(  )

棉布

火柴

国产本色布

进口本色布

国产毛边纸

进口有光纸

国产

进口

1926

5.14

4.78

10.80

1.70

21.75

22.25

1927

5.41

5.23

12.00

1.26

24.70

25.60

1928

5.85

5.22

12.60

1.34

23.50

24.50

1929

5.98

5.23

14.40

1.45

22.60

22.40

1930

5.81

5.32

14.50

2.25

26.70

23.25

1931

5.55

15.40

2.30

A.大萧条对中国经济破坏力度大B.抵制洋货运动初显成效C.关税政策对产业推动作用有限D.对外贸易结构深度转型

8.

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的两幅宣传画。这两幅作品意在宣传 (  )

A.精神文明与现代化建设结合B.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蓬勃发展C.经济转型全面释放了生产力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代开启

9.

12—13世纪的英格兰兴起了大批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多为人为 种植 城镇,是特许状授权的交易地点,领主选定一个他认为合适的地点作为 城址 ,授予 市民权 市民租佃 之后,这一地方便具备了 的资格。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格兰城镇化(  )

A.推动了商业资本的扩张B.渗透着鲜明的政治因素C.兼具专制与自治的特点D.体现了王权强化的趋势

10.

卢梭在《论政治经济学》中写道: 对于行政官来说,连他自己的理智都是靠不住的,除了公共的理智即法律之外,他什么规律都不应该遵从 ,这种公意 向每个公民讲授公共理智的箴言,并教导他们按照自己判断的规律来行动,而不要自相矛盾地行动 。据此可知,卢梭认为(  )

A.个体理性与社会准则具有同质性B.公共意志容易被滥用或误用C.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存在着对立D.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11.

下面是1928—1932年英美法三国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的比例情况(单位:%)。这可用于研究(  )

国家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英国

7.5

6.9

6.9

5.2

4.9

美国

37.4

37.8

38.7

35.9

34.0

法国

12.5

15.8

19.2

23.9

27.3

A.国际金本位制崩溃的背景B.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更迭C.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D.国际货币趋于多元的特点

12.

1960年赫鲁晓夫访法期间,戴高乐表示: 俄国和法国是两个非常古老同时又非常年轻的国家,他们是同一个 母亲 一欧洲的 女儿 ,两国人民的灵魂是由同一的文明形成的 ,只有 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欧洲缓和才能解决德国问题 。这折射出(  )

A.欧洲集团化发展势在必行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C.冷战中意识形态对立削弱D.美苏战略地位发生逆转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古今形胜之图》,明代绘制,原图长宽115*100厘米。绘图标有 东方九夷、南方八蛮、西方六戎、北方五狄 (该图包括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东至日本、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的铁门关,北起蒙古高原,南达南海)。图上标注府、州、县、卫、所及域外国家地区的各级地名近千处。制图学角度上,将运河和黄河混为一体、将乌江绘成长江的主流等显然是错误的。但它尽量利用图中空白,用简明文字把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形势作扼要说明,尤其对边疆地区,如在东北女直地区注有 女直慎地,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迨入本朝,悉境归附,立都司卫所二百余,所治地方,止于东北,地与契丹相抗,以时朝贡
西班牙驻菲律宾的第二任总督基多·拉维查在马尼拉任职期间(1572—1575年),经由闽南商人处得到《古今形胜之图》,他将该图中的重要地名和说明文字译成西文,并呈现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该图成为欧洲人最早了解的中国地图之一,所载的文化信息使欧洲人对中国有了直观的感觉,因而受到重视。

——摘编自任金城《西班牙藏明刻古今形胜之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古今形胜之图》的主要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古今形胜之图》流传至西方的背景,并说明该地图的史料价值。(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5年10月,在日本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前夕,展览会广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体《读卖新闻》(见上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主流媒体出现的首条中国广告,约占1/4版面,十分吸引眼球。
广告上大字标注 东京中国见本市(东京中国商品展览会)”,标题上方的文字强调 初次向日本民众展示,新中国产业文化展 。这条广告注明, 免费入场,欢迎参观,免费放映新到中国电影 ,并列举了15家参加展览会的中国公司。广告还介绍了展览的主要产品品类:第一类是日本工业原料所需的中国矿产品,包括煤炭、铁矿石、盐等;第二类是与日本家庭密切相关的中国农产品,包括大米、大豆、植物油以及相关农产品加工品;第三类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重工业品,包括机械、金属、冶金产品、化工产品;第四类是中国各种轻工业品,包括针织品、文具、日用百货、酒、烟、皮革、毛皮;第五类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手工艺品,包括地毯、刺绣品、玉器、象牙制品、雕刻品、陶器、瓷器、服饰品、漆器。

——摘编自赵新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品牌对外传播研究(1949—1965)》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在盟友和竞争对手中寻找或培育新的共同利益、开拓新的合作议程以获得国际合作的领导地位,成为尼克松上台后的重要任务。1969年,尼克松开启了北约 应对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 的建立工作,环境治理项目成为该委员会的核心项目。此外,尼克松将环境议题纳入了对苏的 缓和战略 中。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一反8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的低迷,开启了 美国第二个环境时代 。1993年后,美国积极增加了对外环境援助,并以此显示其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表明其对国际社会的 负责态度 。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并确定今后的环境外交工作重点。而《京都议定书》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要求,美国随即提出了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做法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惰性。

——摘编自夏正伟等《克林顿政府的环境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政府实施环境外交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的新发展。(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环境外交战略的认识。(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