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第二条古物除私有者外,应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责成保存处所保存之。第三条古物保存处所每年应将古物填具表册呈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
第七条埋藏地下及由地下暴露地面之古物概归国有……其有不报而隐匿者,以窃盗论。
图1
表1
时期
体育思想
核心价值观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军国民(培养具有军事技能的公民)
“强民救国”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自然主义(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锻炼体系)
“实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三基”(知识、技能、技术)
“增强体质”
新时期
“健康第一”
“以学生为本”
表2
分工网络
价值分割体系
销售
美国渠道商和零售商获取75美元
资源整合
美国苹果公司获取80美元
硬盘
日本东芝公司提供,价值73美元,实际生产地在中国
芯片
美国公司提供,13美元,生产地在美国或新加坡或中国台湾
存储器
韩国公司提供,2美元,韩国生产
组装
中国内地(中间通过台湾代工商)得近4美元
二、材料阅读
从“南海1号”看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林唐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南海1号”》
翻译活动与时代
表3中国近代以后翮译活动简要概况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雇人翻译《四洲志》, 《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
府所办)
李甚兰翻译《方团阐幽》、 《垛积比类》
华衡芳翻译《化学鉴原》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
战争
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神》 (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 (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李大钊作《法俄之比较革命观》、 《庶民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三、综合题
印欧人的迁徙
分支
迁移概况
东南分支
这部分南下高加索山脉的古印欧人,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迁徙到了伊朗高原,进而进入西亚区域。
向南分支
这部分古印欧人被称为“赫梯人”,公元前3000年,来到了小亚细亚半岛,也就是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公元前1595年前后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向西分支
这部分主要来自东欧平原,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穿过多瑶河,翻越巴尔喀阡山,迁徙到了巴尔于半岛,逐步扩散到今天的西欧、北欧和北美。
向东分支
这部分就是常说的雅利安人。公元前1500年,他们到了阿富汗高原以后,继续翻越兴都库什山和喜玛拉雅山,来到了南亚的古印度平原。其中的一小部分,继续翻越怕米尔高原,来到了中国的新疆和河套平原一带。还有一部分来到了伊朗高原。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四、材料阅读
利物浦的城市发展路径
发展概况
17世纪以前
中世纪的利物浦主要是与爱尔兰的毛线贸易,形式单一。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洲际之间交往增多,大西洋成为主要的国际商道。在亚 当·斯密的影响下,英国政府采取促进对外贸易、开辟海外殖民地等经济政策,利物浦港口得以融入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圆中。
17世纪—
19世纪木
利物浦市政会对周边河流航运改造和运河挖掘给予有力支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相继完甚。利物浦成为英国贩卖黑奴活动的重要窗口。随着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利物浦成为受彻斯特和兰开页工业腹地的重要进出口基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利物浦成为商业、保险、银行等 行业聚集的繁荣大都市。
20世纪
二战中利物浦成为德军轰炸的重灾区,加上航道环境的恶化、远洋轮船与集装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对利物浦这种传统式船坞的需要和码头工人的需求,失业率持续增加,并引发连锁性的社会问题。政府的拯救政策均以失败告终,利物浦逐渐处在了“被遗忘的另一面”。
20世纪末以来
利物浦开始转变发展思路,逐步确立以文化和旅游为导向的城市战略。200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利物浦海事商业城在城市建设、国际 贸易、人口变化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称为“海上商城利物浦”。
——摘编自鞠德东《利物浦:从海上商城到欧洲文化之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