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田赋案(21分)
赋税是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赋税制度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它因时而变。
(1)请在时间轴中选择对应的赋税制度。(填字母,6分)
A.两税法 B.摊丁入亩 C.租调制 D.募役法 E.租庸调制
(2)唐初征收赋税以
“贯、匹、石
”等为单位计,明清赋税征收以
“两、分、厘
”为单位计,这反映了(单选,2分)
A.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以下是建阳田赋案的相关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案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出任建阳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于是遍访舆情,发现下属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清初)加至七分三厘,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欠税)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并将新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雍正十二年(1734年)案发。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整理 (3)本案中李六成的行为对当时的影响可能是____、____(双选,4分)
A.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B.田赋造假,导致赋税征收的混乱
C.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D.隐瞒不报,降低基层治理的效率
材料二
案决 乾隆元年(1736年),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议决:放弃已垦荒田695顷的田赋收入……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将向中央上报的税额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使其与李六成私自减则(税)以来的实征相符;李六成自行减则(税),
“罚俸一年
”。乾隆帝准奏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整理 (4)在清代,对李六成等官员进行监察的机构是( )(单选,2分)
A.御史台 B.户部 C.都察院 D.吏部
(5)结合此案判决,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道?(7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