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638

一、单选题

1.

在认定文明形成的标准上,我国学界最初受西方学者的影响,认同城市、金属和文字 三要素 标准,但到20世纪80年代,更多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在以上学术观念转变的条件下可以被认定为早期文明的是(  )

A.半坡文化B.仰韶文化C.殷墟遗址D.陶寺遗址

2.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

3.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了江北的蕲、黄、寿、江南的常、宣、歙诸多产茶州都,国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贩卖茶叶。北方回鹘人入朝后 大趋名马市茶而归 。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马交换茶叶。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B.茶叶成为外贸的大宗商品C.饮茶之风盛行于全国各地D.民族贸易激活了国内市场

4.

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1)被中外历代评论家誉为 巨碑式山水画 的代表杰作,画面中的山峰雄伟大气,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如纪念碑一般从云雾中突然升起,与前景中的人物、路径、瀑布等形成巨大反差。同代画家认为这山峰象征着的皇权的独大,后世有人认为这山峰寓意着宋王朝从五代乱世崛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图1

A.时代环境影响文艺作品风格B.后人的理解更接近作品本质C.同代人的观点符合画家主旨D.应考察画作真伪后再做判断

5.

1789年安南国王派遣使者进京朝贡,广西巡抚孙永清安排该使者先在广西暂住等候,直到一个月后乾隆皇帝的谕旨送达,他才奉旨送使者进京,结果该使者未能赶上北京城里上元节的盛大庆典。乾隆皇帝为此恼怒不己,批评孙永清过于拘泥糊涂,重罚了他两年俸禄。皇帝震怒主要出于(  )

A.重视中国主权B.专制权威受挑战C.痛恨官僚作风D.天朝上国的心态

6.

19世纪60、70年代,总理衙门 分别办理在案 的国际活动如下表:

时间

名称

清政府的应对

1867

法国巴黎博览会

总理衙门行知三口及上海各通商大臣,并札行总税务司转饬各商遵照,政府并未派员

1873

奥地利维也纳博览会

清政府指示海关派员负责从各通商口岸收集采购商品前往参展

1876

美国费城世博会

清政府指示粤海关税务司赫政等人就便派为在美国公会处所照料一切,并将如许陈设之件送与议会作为施济之用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

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清政府不断调适与国际社会的关系C.清廷通过世博会拓宽中外贸易渠道D.外交活动有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7.

1902年盛宣怀抵达上海后,深感忧虑上海一埠如洋布、洋货、丝、茶、钱业等各大商帮在与洋商交涉前, 倘不先行会议,则彼谙习而我生疏,彼萃聚而我涣散……将来英员既到即催开办,若俟(等到)议及始询各商……断无不受亏损之理 。这说明了盛宣怀认识到(  )

A.商战已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B.通过自办企业能挽回失去的利权C.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逐渐加深D.振兴民族经济急需设立华商组织

8.

1941年至1945年《解放日报》报道敌后游击战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新闻统计如下:(单位:篇)

报道内容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人民军队抗日战况

316

339

448

848

1072

记录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敌

227

208

106

149

18

国民党军队战事失利

0

5

2

42

11

据此可知,《解放日报》的报道(  )

A.塑造了中国共产党英勇的抗战形象B.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揭露了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阴谋D.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9.

1951年夏,毛泽东提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1953年初,毛泽东关于先合作化、再机械化的思想更加明确了。由此,中国共产党(  )

A.开启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B.思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C.初步形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D.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10.

从1980年4月开始,中国实行外汇兑换券制度,即外国游客和华侨在华消费不能直接使用人民币或外国货币,必须先在中国银行将外币兑换为外汇券,再用外汇券在友谊商店、涉外饭店等指定地点消费。这一政策的推行(  )

A.反映了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提升B.说明旅游业市场得到了健全和规范C.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积累外汇资金D.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11.

图2为公元前650年某地区使用的文字,下列关于这种文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图2

A.是印度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这种文字B.多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
C.它是由表音、表意和限定符号组成的象形文字D.它是字母文字的源头,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

12.

1609年伽利略亲自制作了一台能把远处物体放大近千倍、把距离缩短到三十分之一的天文望远镜,由此发现了大量以往不为人知的太空奥秘。这说明(  )

A.传统的 地心说 被否定B.太空勘探助推科技进步C.科学革命解放人类思想D.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完善

13.

观察下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

1750

1830

1860

1900

整个欧洲

23.2

34.2

53.2

62

联合王国(UK)

1.9

9.5

19.9

18.5

法国

4.0

5.2

7.9

6.8

美国

0.1

2.4

7.2

23.6

日本

3.8

2.8

2.6

2.4

据此可知(  )

A.日本综合国力在不断下滑B.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C.日不落帝国发展已经没落D.欧盟的实力已逐渐超越美国

14.

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20世纪初英语发展为印度官方语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了英语教学基地,促进英语在当地广泛传播。对该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

A.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交流B.两极格局演变推动的结果C.西方文化侵略依然存在D.第三世界斗争发展是根源

15.

1986年英国的《社会保险法》直接将政府支付的退休金减少了一半,并引入个人退休金计划,由个人支付;在医疗方面逐步取消公费医疗,实行私人医疗保险。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劳动者积极性B.缩小贫富间差距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D.减缓老龄化进程

二、材料阅读

16.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上古时饮食技艺还不算发达,但也在慢慢形成饮食文化。按《周礼》的说法, 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从春秋到汉代,是中国农业生产与饮食发展历史上 至关重要的一千年 ,这一时期我们祖先的食谱和餐桌大大丰富起来。汉代农业里,种子与粮食产量能够达到1比10的比例,大约70亩田地,能够养活一个五口之家。葡萄、石榴这样的水果,以及芝麻、洋葱、黄瓜、豌豆等食用植物和调料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中国人的餐桌。汉代,水磨等工具从西域传入,北方人民这才能把麦子磨成粉,才有了面食。比小麦营养更丰富更可口的水稻,在中国南方扩大种植,并逐渐成为当地人的主要淀粉类食物。到唐代,白居易 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浆 的诗句生动展现出当时长安居民饮食的丰富画面。

——张光直《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材料二
各省文献最早提到辣椒的时间(图3中阿拉伯数字为公元纪年时间):

图3

材料三
自17世纪以来辣椒在中国各地至少出现过57个不同的名字,如 番椒 海椒 秦椒 赛胡椒 等,直到十九世纪初, 辣椒 这一名称只在3个省使用过,但到了19世纪末,中国内地20个省(包括盛京,台湾与福建分开计算)有17个省都已使用。到了二十世纪初,对辣椒的叫法日趋统一,1949年之后讨论辣椒的几乎所有的中文文献,都是以 辣椒 作为名字,全国各地高度一致。

——【美】达白安《吃辣——辣椒的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推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辣椒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材料三所述历史变化的原因。(8分)

17.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国际新闻界同仁眼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充满神秘色彩,极具新闻价值。有数据表明,1936年到1945年,与中共抗日根据地有过直接接触的欧美人士达数百人,其中74人到访过延安。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1943年中共设立中央宣传委员会,毛泽东亲自主抓对外宣传工作。毛泽东在接受英国记者贝特兰采访时强调, 我们的工作,是以不疲倦的努力,解释现在的形势,联合国民党及其他一切爱国党派,为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面对国民党新闻封锁,中共统筹规划,设立 香港八路军办事处 、长江局国际宣传委员会等对外宣传管理机构,有针对性地实施组织传播。

——谢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实践经验梳理》

材料二
202405280855034650

图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外出版机构和刊物创办、发行地

——陆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外出版工作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对外宣传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指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出版工作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8分)

18.

【中法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 籍田 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 浅薄缘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美苏冷战 。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 橄榄枝 。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 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 中法(建交)精神 ,请尝试概括 中法精神 的内涵。(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致敬国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国自古敬仰国士: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摘自《左传·成公十六年》),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摘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 (摘自黄庭坚《书幽芳亭》)……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年级在2024年4月底举办了主题为 致敬国士,华彩拾光 的成人礼活动,号召步入18岁的高三学生以 国士 为榜样,书写奋斗青春。请你围绕该主题,从所学的中国历史中任选一位 国士 ,自拟标题,展开论述。(要求:人物选择恰当,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