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医学史研究认为,甲骨文最早记载了中医学的内容。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
“治未病
”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
“麻沸散
”,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
“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
——摘编自《独秀文存》
材料三
鲁迅先生在为父求医的过程中,对当时中医的许多弊病产生了直观的认识,这使他成为了一位
“反中医者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把中医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迷信、荒唐的手段和中国人无知、愚弱的陈旧国民性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对中医进行了全面甚至极端的批判。但是鲁迅先生也曾反复研究并且多次赞杨《本草纲目》,说是
“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
”。他对其它中医的精华典籍也十分珍重。
——摘编自皮国立《医疗与近代社会——试析鲁迅的反中医情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鲁迅对中医态度的共同点及产生背景。(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