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98

一、单选题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新密李家沟遗址(距今约9000年)、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7500年左右)发现了大量磨制石器、制作石器的工具等。这些遗物反映了(  )

A.旧石器时代民众的群居生活B.新石器时代民众生活稳定C.黄河下游地区的奴隶制文明D.远古时期出现了社会分工

2.

周初,井田制下的土地不准买卖与交换。《左传》记载,公元前712年,周天子从郑国割取邬、刘、蒍、邘的田地,把原来属于苏忿生的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的田地给郑国。这表明当时(  )

A.传统政治秩序遭受冲击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郑国成为诸侯国的霸主D.井田制度遭到瓦解

3.

如图是1991年中国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千二百年》邮票。这次农民起义(  )

A.因河南灾荒而爆发B.旨在反对秦始皇的统治C.建立了 张楚 政权D.破坏了江南社会的稳定

4.

汉武帝征服南越后,于元封元年(前110年)立儋耳、珠崖郡, 以其故俗治 毋赋税 并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对海南而言,这些政策(  )

A.促进了社会的发展B.有助于区域文化的形成C.有利于儒学的传播D.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

5.

西安西汉墓出土的陶仓在肩部朱书 黍粟 小麦 等字,说明已能将粮食按不同种类储藏在不同结构的粮仓里;河南焦作东汉墓出土的彩绘陶仓楼,前有院落,后为四层仓楼。这反映出汉朝(  )

A.西安和焦作的农业最发达B.重视改进官仓粮食的储存技术C.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D.实行休养生息以发展农业经济

6.

如表是有关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国的史料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史料内容

来源

宣王司马懿大胜诸葛指挥的蜀军

《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力挫魏军

《汉晋春秋》

宣王使郃追之蜀军……蜀军矢中郃髀

《三国志·魏略》

A.《晋书》的记载相对客观B.蜀军第四次北伐没有实现灭魏目标C.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D.正史和《汉晋春秋》的记载都不属实

7.

唐太宗在位时期,鼓励寡妇再嫁,对生男丁的家庭予以适当奖励;将婚姻及人口增加的情况纳入对地方官吏考核指标,作为升降参考。这些举措意在(  )

A.大兴文治以促进唐朝繁荣B.遏制东突厥南下进攻C.否定传统儒学的贞节观念D.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

8.

含嘉仓位于洛阳市老城北,是用作盛纳洛阳以东州县所交租米粮仓。下面为出土刻砖铭文。据此可推知(  )

含嘉仓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西第五窖,□□苏州通天二年(697租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内。右圣历二年(699正月八日纳了

A.唐代经济重心转向江南B.含嘉仓储粮多借道运河漕运C.贞观年间粮食储备丰富D.含嘉仓粮食为政府赈济备用

9.

诗人姚合(779—846年)在《庄居野行》中写道: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 这表明当时(  )

A.租庸调制已无法持续B.两税法缓解了社会矛盾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土地私有制的迅速发展

10.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 这表明,唐朝门下省的设置(  )

A.有助于减少皇权的决策失误B.削弱了行政中枢的权力C.导致了封建统治的由盛转衰D.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11.

1040年,范仲淹受命组织陕西防务,面对塞外战乱景色,他写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作(  )

A.表达了作者抵御辽金侵掠的斗争精神B.寄托了作者的政治见解和理想情怀C.彰显大一统政权出现了统治危机景象D.抒发了作者崇德尚贤并以天下为公

12.

元世祖灭亡南宋之初,令各地官员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并在江南差拨站户设立驿站。 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其目的在于(  )

A.凸现元王朝经济的繁荣B.实行行省制度C.加强与察合台汗的联系D.巩固国家统一

13.

明朝后期,李贽否定孔子的是非观;明末清初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些思想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B.儒学主流地位旁落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君主专制不断削弱

14.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朝廷推广王阳明撰写的《南赣乡约》,倡导 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 。这说明《南赣乡约》成为(  )

A.介绍陆王心学的百科全书B.城乡幼童的启蒙读物C.政府督促乡村教化的工具D.官办学校的基础教材

15.

北宋皇祐二年,吴中、两浙路发生大饥荒,主政官员范仲淹根据当地百姓信奉佛教的特点,鼓励住持招揽民工翻修寺庙。明崇祯年间, 京城内外疫病盛行,小民无钱可备医药者……命选太医院精医,分拨五城地方诊治给药 。这些救助措施(  )

A.体现了民本理念B.推动了佛教发展C.发挥了教化功能D.调用了社会力量

16.

薯蓣、牛膝、地黄、菊花是古代中国四味传统中药材。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河内县令范照黎写诗: 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 这首诗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

A.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B.经济作物品种繁多C.中医药治疗瘟疫成效显著D.中药材的种植盛况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荀子时代,面对 礼崩乐坏 ,各种治世思想激烈交锋碰撞。但无论是 仁政 还是 法治 都没有适应时代需求,挽救岌岌可危的周王朝。荀子批判地吸收儒、法两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治,其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治理更为实用有效。荀子主张 是礼法的核心,强调用 节制人心,强化礼法对人们思想的约束,以达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序的目标。

——摘编自管峰《荀子礼法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贾谊是汉文帝时才华横溢的儒生、荀子后学的重要代表。他力主 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但 好刑名之学 的文帝并没采纳。他没有放弃,认为文帝应 始治天下 ,废除承秦而来 法治 政策,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但由于朝廷大臣多数反对,文帝 谦让未遑 ,这些主张大多被束之高阁。

——摘编自吕亚丽《浅析西汉儒学的发展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治国思想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谊的主张被束之高阁的原因。(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商鞅在秦国担任丞相十年,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促进了秦国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但因为 凌轹公族,残伤百姓 用法严酷 ,以至于 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苏轼认为,商鞅虽使秦国走向富强,但政令严苛,使民众产生怨怒与抵触, 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 。因此, 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

——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司马光与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背景。(10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代与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以陆路交通为主,但广州与阿拉伯的海上交通也发展迅速。唐朝政府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海外商船到达广州后,就有管理港口的人来把船货搬进货栈,代为保管6个月直至本季风期最后一艘商船进港为止。他们从船货中抽取30%作为进口税,余下的交还物主。货物如为唐朝皇帝所购买,则按最高市价给价,且立刻开发现钱。对来华贸易的外商,如有犯法,在同国人之间(如阿拉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依本国法律论处;在异国人之间(如阿拉伯人与新罗人或阿拉伯人与中国人之间)则依中国法律论处。在广州阿拉伯商人高度集中的地方,唐朝政府也准许他们自治、按伊斯兰教的法律行事。

——摘编自李金明《唐代广州与阿拉伯的海上交通》

材料二
自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创设榷易署以来,政府第一年即收入三十万缗,不久更增加到五十万缗。绍兴末年,广州、泉州市舶司由 抽买 所得利益每年达二百万缗。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八十六云: 海舶岁入,象犀、珠宝、香药之类,皇祐中五十三万有余,治平中增十万,中兴岁入二百万。

——摘编自何崇恩《宋代外贸小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政府对阿拉伯商人实行的政策。(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发展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44年,满族入关统一全国以后,经过 康乾之治 和以后的发展,满族地区和中国社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和中国一时以强大、发达而著称于世界。以满族为统治民族的清王朝,相当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它奖励垦殖、整顿赋役、兴修水利,东北地区满族的农业耕作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赶上汉族的水平。东北地区粮食不仅实现自给,而且还有余粮供给关内汉族地区和部分出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社会的安定和国力的强盛,使清王朝顺利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先后抗击了沙俄殖民主义对我国东北、新疆地区的侵略;击败了廓尔喀对我国西藏地区的入侵;粉碎了英国殖民主义对我国西藏、新疆的多次侵略阴谋;收复了台湾等。这些伟大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

——摘编自杜荣坤等《中国民族史》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