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495

一、选择题

1.

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墓葬出土了多种与祭祀相关的玉器,多有宗教色彩。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型墓葬却极少见玉器,多见礼制和结盟文化因素。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得到发展B.文明进程呈现多样C.阶级分化尚未形成D.部落联盟逐渐壮大

2.

《尚书·牧誓》中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无独有偶,青铜器利簋所刻的铭文也有相似的记载。这说明青铜器(  )

A.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种类繁多C.制作工艺十分高超D.象征权利

3.

秦朝时已存在着律、令等诸多法律规范形式。除法律条文外,秦简还记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体臣民均须严格遵行的君王诏令。由此可见(  )

A.秦朝时的法治发展达顶峰B.秦朝时集权统一、君权至上C.秦朝采用法家的治国理念D.秦政府对国民采取思想控制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县出土了一件五铢钱纹青铜鼓,此青铜鼓鼓面及周身所饰五铢钱纹,系汉代中原地区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该器物可以用于研究(  )

A.民族交融的推进B.中外交流的发展C.丝绸之路的开通D.文景之治的出现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膨胀,把持政权,寒门子弟靠读书入仕困难重重,因此,重武轻文观念甚嚣尘上,有人认为 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 ,而不是 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B.时局影响社会观念C.士族势力强大威胁皇权D.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6.

历史上的 国之大者 内涵丰富。如表中对 国之大者 的论述(  )

论述

出处

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

【周】《管子》

农殖者,为政之本,有国之大务也

【唐】《晋书》

保国之大计,在结民心

【宋】《千虑策》

A.主张轻徭薄赋B.倡导以农为本C.关注民生福祉D.反映社会矛盾

7.

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编写的《诸蕃志》涉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所言皆海国之事 ,但作者并未到访过这些国家和地区,只是向来华的外国人多方询问。《诸蕃志》的编写得益于当时(  )

A.指南针应用于航海B.繁华的都市生活C.泉州市舶司的设立D.繁荣的海外贸易

8.

西方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 一来,(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 这表明宋代(  )

A.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B.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C.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D.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

9.

元代时江浙地区的可耕田已大体开垦完毕,人们将农田改造的重点转移到疏河排水、熟化低温耕地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有助于(  )

A.江南的进一步开发B.国家统一的实现C.南方农业超过北方D.民族交融的加强

10.

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至清朝乾隆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得到推广种植。清代官员陆耀因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乾隆帝多次劝谕百姓种植玉米,川、楚、陕、桂等省 延山漫谷,皆种玉米 。这体现出当时(  )

A.玉米甘薯成为主粮B.政府重视推广高产作物C.人地矛盾得到解决D.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11.

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量迅速增长,直接刺激了茶叶种植区的扩大,如湖南平江县 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 ,在台湾淡水、基隆等地也出现类似的情形。这可说明,当时中国(  )

A.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加深B.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C.自强 求富 初显成效D.与世界市场联系趋于密切

12.

1902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上海建厂后,在没有任何条约根据的情况下,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为农民免费提供烟种、肥料、传授技术等服务,并收购烟叶。据此判断,当时(  )

A.列强侵略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B.英美两国已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3.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使古老的中国由封建 家天下 的王朝国家,转化成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它也构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开启向西方学习进程B.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C.动摇了封建礼教统治D.使中国成为自主国家

14.

梁启超评论说,五四运动使欧美一般人的头脑里渐渐有了中国问题,也使日本人渐渐觉得中国民气和世界舆论可怕,从而不能不稍作让步。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五四运动(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C.改变了中国屈辱的外交史D.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5.

1937年的国民政府关税预算为3.69亿元,实际收入2.39亿元;1938年实际收入为1.28亿元。1937年盐税预算为229亿元,实际收入1.41亿元;1938年实际收入0.48亿元。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当时(  )

A.军事开支急剧增加B.政府财政管理不善C.中国国土大量沦陷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16.

抗美援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纷纷以村寨、聚居点为单位,订立爱国公约,内容包括宣传动员、增产捐献、拥军优属、团结互助等。这说明抗美援朝(  )

A.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推动三大改造的展开D.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17.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 土地流转 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对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

A.改革一定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B.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可以改变D.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不可以转让

18.

下表所示的内容表明(  )

时间

文件

概况

1978年底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19799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不要包产到户

19821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其他一些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A.农村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B.包产到户 不被群众所认可C.经济体制改革面临层层障碍D.的错误在党内仍然很严重

19.

下表中护照版本的变迁体现了(  )
新中国成立后各版护照简介表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A.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B.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D.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20.

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仍在积聚,世界面临重新陷入对抗甚至战争的风险。面对这些全球性挑战,中国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  )

A.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B.打破我国外交僵局和困境C.缓和我国与西方国家关系D.为各国合作提供智慧方案

21.

雅典远征西西里岛时,其统帅亚西比德最初几场仗不太理想,亚西比德的反对者利用这个机会鼓动公民大会对他审判,以 颠覆政府,亵渎神明 的莫须有罪名判以死刑,这说明(  )

A.公民大会无法执行权力B.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C.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D.司法审判无法体现民意

22.

11世纪中期,西欧农业生产有了重大发展,农民手里的剩余产品量增多,则必将剩余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投入流通过程,因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商业的活跃。这反映了(  )

A.封建庄园生活的特点B.近代西欧社会的变化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3.

在墨西哥有梅斯蒂索人——双亲中一方是西班牙人而另一方是本地土著。在巴西不仅仅有梅斯蒂索人群体,还有穆拉托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的混血儿)、赞布人(美洲土著和非洲人的混血儿),这些混血人种的大规模出现始于(  )

A.庄园制的瓦解B.人文主义的传播C.新航路的开辟D.全球贸易的开展

24.

18世纪中期,来自欧洲的旅行者常常惊讶于北美旅馆里热烈的政治讨论,惊讶于普通农民和工人对时事的了解程度。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B.反映北美民众公共意识强C.体现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D.受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结果

25.

下图为英国煤产量增长示意图。引起煤产量数据变化的原因有 (  )
202406032302313344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 ②铁路等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 ③飞机运输提高了效率 ④政府加大了对煤矿业的扶持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①③

26.

英国史学家阿利斯泰尔·霍恩认为,巴黎公社 打破了自拿破仑以来的欧洲均衡势力,一股新的政治势力迅速崛起,让旧世界的政治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这一 根本性变革 (  )

A.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B.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C.改变了全球产业结构D.是科学社会主义首次实践

27.

1921年开始,苏俄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业被取消并收归国有,但是允许私人或集体电影企业的存在。为了逐利,一些私人电影企业以少量的资金到外国购买现成的影片,结果导致了庸俗化的外国电影广泛上映,助长了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1923年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这一历程表明此时的苏俄(  )

A.新经济政策已被废止B.积极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C.政府关注意识形态影响D.文化市场完全被西方占领

28.

下面漫画把石油公司描绘成一只章鱼,头部就像储油罐,触须不只向工业设备延伸,还缠住了国会和白宫。画面最前方描绘了小企业家惨遭鱼肉的样子。这幅漫画旨在抨击(  )
202406032302313344

A.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干预C.战争的残酷性D.冷战对峙

29.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主导的部分禁止核实验条约,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提出 欧洲人的欧洲 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并于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由此可知,当时(  )

A.戴高乐反对欧洲一体化B.法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C.欧洲联合进程受到阻碍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30.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方面冲突不断,双方死亡人数已经过万,其酿成的不稳定因素,势必牵连出更多连锁反应。这反映出(  )

A.地区冲突加剧世界动荡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C.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D.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

二、材料题

31.

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 袴褶服 ,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女子)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旧唐书·舆服志》

(中宗后) 宫人从驾,皆胡冒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三 2024央视春晚节目《年锦》,以纹样传统服饰来展示中国传统服饰之美,穿着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性服饰,其服饰纹样采用的具有敦煌风格,寓意吉祥和美如意的纹样,兼有中西合璧风尚,呈现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特点。为了让纹样呈现得更加生动、立体,技术团队运用虚拟技术对纹样进一步加工创作,将三十多种平面纹样,以AR形式,幻化成汉代的漆器、唐代的丝绸、宋代的玉、明代的珐琅彩,在与舞台、服装、音乐、表演的自然融合中。

——改编自《央视新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女性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特征。(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服饰文化演变的认识。(2分)

32.

老一辈海外侨胞在外进行艰难的谋生和创业,仍心系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调查团抵达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调查团先后视察了当地的甘蔗种园、制糖厂等地,并对其中459份华工口供进行信息整理,其年龄结构和籍贯信息如下表所示(单位:人)。

年龄段

小于10

11——30

31——50

大于50

未说明年龄

人数

4

358

91

1

5

籍贯

广东

福建

其他地区

——

——

人数

382

49

28

——

——

——摘编自张书《晚清古巴华工出洋原因再析——以古巴华工口供为中心的考察》等

材料二 侨批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终止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海南等侨乡。留存下来的侨批约20万件,它们真实记录了中国海外移民艰辛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又不忘根脉、身处异地仍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

侨居印度尼西亚的陈君瑞在侨批中写道:诏递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

旅泰青年苏君谦等3人捐资国币200元,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接到批款后,周恩来等人联名写了回批,钦敬他们的爱国热忱。

194810月,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亲书《上毛主席致敬书》,表示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在信中郑重承诺:新政协何时开幕,接到电召,当即回国参加。

——摘编自李宜航、张冰《什么是侨批?为什么要保护好侨批文物》

材料三 2023年2月16日, 侨助广东高质量发展行动 正式启动。重视侨胞,期待侨胞,广东以切实的政策措施表达招商引才的诚意,其中包括 广拓以侨引商渠道 广聚天下侨界英才 密切与海外侨胞交往交流交融 等16条举措,精心打造 侨梦苑 。为他们回国、来粤创业发展提供项目对接、政策支持、融资保障等全链条服务。

——摘编自《高质量发展,广东的》

(1)从材料一中提取一条有关华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侨批 的特点及历史价值。(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 侨助行动 的意义。(4分)

33.

世界贸易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贸易图


2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1913—1929

0.7

1929—1938

—1.2

1938—1948

0

材料三 世界贸易发展状况

时期

发展状况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扩张,洲际贸易随之扩展

表现:商品种类、数量大增;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原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交通工具的革新

表现:形成了国际分工、贸易格局;世界贸易额剧增

20世纪以来

促进因素:《关贸总协定》的签署,以及各国围绕关贸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结束;世贸组织(WTO)的成立

表现:从1950年到2000年,全国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