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21+4)【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5 浏览数:237

一、单选题

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 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据此推断,该评价最有可能针对(  )

A.兴隆洼遗址B.陶寺遗址C.仰韶文化遗址D.二里头遗址

2.

唐诗人胡曾的咏史诗: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下列项中,能反映该诗歌所处时期特征的是(  )

A.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工商食官 格局始现C.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D.为户籍相伍 的实施

3.

西晋鲁褒《钱神论》载: 钱之为体,由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 孔方 这种钱币形象获得普遍认可,溯本追源在于(  )

A.商朝天然币B.春秋孔子像C.秦朝半两钱D.汉朝五铢钱

4.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下图撰写石刻文的作者相关的是(  )

《燕然山铭》石刻

A.随班超出使西域B.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C.首创编年体断代史体裁D.随窦宪出征北匈奴

5.

《醒世恒言》卷七载: 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营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 。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现象B.传统商本农末论受冲击C.士商分流趋势日益明显D.理学开始深入社会基层

6.

有学者认为: 清王朝统治者完全否定了 华夷之辨 ,突破了历代 中外 华夷 之间的界限。这种新的 大一统 理念发端于皇太极,历顺治、康熙、雍正各朝而趋于臻备。其核心是各民族均统合在满族之下。 下列各项中,属于康熙执政期间践行这一新的 大一统 理念的是(  )

A.派遣驻藏大臣B.设置 九边 重镇C.开启册封班禅制D.大规模推行 改土归流 政策

7.

近代中国《图画日报》中(见下图)载, 此局建于同治十一年,当李文忠公督北洋时,为挽回洋商利权计,辟中国固有之航业,奏请设立……当时召集官商资本六十万两,购轮船八艘,航行天津、长江、广东三处。……经各股东联合团体,开股东会公举股董议决此事,故现尚不知如何办理也 。据此可知,该局(  )

A.属于官督商办的军事工业B.属于民用性质的股份制企业C.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D.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8.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从教育近代化的视角看,所谓的 分水岭 包括(  )
①学堂选官制度的设立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③学部的设立 ④南通博物苑的诞生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9.

下图是我国1954年创作的一幅宣传年画。该作品(  )

A.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B.赞颂工人参与 大跃进 的建设热情C.体现了 双百 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讴歌了工人支援抗美援朝的革命热情

10.

有学者指出: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 下列项中,属于危地马拉的印第安人 较高的文化 是(  )

A.发明了 的概念B.创制了独特的文字C.建造著名的桑奇大塔D.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11.

有学者认为, 在公元17世纪之前,科学史上最光辉的时代就是希腊化文明时期。没有亚历山大、帕加马和其他希腊化城市的科学家的种种发现,现在的一些科学成就,实际上就不可能产生。 下列项中,能佐证上述结论的是(  )

A.编写了《几何原本》B.揭示了血液循环规律C.创作了《荷马史诗》D.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2.

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 特许状 建立了詹姆斯城,从而揭开了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序幕。英属北美殖民地居民大多数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有的是为了逃避本国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有的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移民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驱逐或屠杀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关于北美成为欧洲殖民对象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方便了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掠夺B.南美资源匮乏,北美土著居民军事条件落后
C.北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西欧移民避难的理想地D.西欧国家王室支持针对北美的殖民掠夺活动

13.

1869年11月17日,“……船舶免费通航四天,多国政府派出军舰前来捧场。缓慢通过的船队宛如花车,庆贺地中海与红海的 联姻 他们 庆贺 的是(  )

A.汽船试航成功B.首次横渡地中海C.伊利运河开通D.苏伊士运河通航

14.

1919年,列宁曾说: 在一个国家被战争弄得民穷财尽而濒于灭亡的时候,首要的、基本的、根本的 经济条件 ,是拯救工人。只有工人阶级得救,不致饿死,不致毁灭,被破坏的生产才能恢复。 1920年秋,列宁高兴地指出: 我们的工业已经开始复活 。这里的 工业复活 得益于(  )

A.余粮收集制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美国大萧条

15.

观察下图,造成两次巨大波动的共同因素是(  )

A.科技创新的推动B.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C.世界局势的巨变D.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6.

明代万历《惠安县续志》载: 番薯,是种出自外国。……去岁大祲(注:严重歉收),米石可两三四金,乃持薯全活人食。薯起八、九月,抵今春仲,可供一年之半,其利至能令谷贱以病富人,与五谷抗长争烈,而又易生,无事粪多力勤,其入巨,每亩地多者收五六千斤。计北边沃壤,传获当倍是;然则以足供年食之半推之,其可省边半饷,岁运半漕,可知也。岂非天地再开辟一嘉生哉?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甘薯来自吕宋,故又名 番薯 B.番薯初始的推广,与时值饥荒息息相关C.新物种引入,助推动当地海外贸易发展D.番薯因其产量高,造成谷贱伤农的后果

17.

民国二十七年底,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在船上他写下了《岁朝新语》,坚信 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 。到达第二天,郁达夫连生活都没安排好就写下了《估敌》一文,坚信 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 。文章引发了强烈反响。下列项中,能支撑他此时树立 必胜的信念 的史实有(  )
①中国远征军战绩名扬海外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③苏联战场已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④毛泽东《论持久战》的鼓舞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关乎着国家的发展。以下是八二宪法四次修正的部分内容,据此表明(  )

时间

宪法修改的内容

1988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

1999

增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2004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

A.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C.法制建设为进一步改革开放保驾护航D.系统整合建国以来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19.

下图是某大国(15世纪末—17世纪)对外扩张形势图。下列项中,属于该国在17世纪史实的是(  )

A.首家商品交易所的开业B.米迪运河的开辟C.教皇子午线的划定D.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20.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 日不落帝国 。下列选项中,属于二战后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 日不落帝国 的现实因素是(  )
①金本位制的推行 ②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③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④英语成为埃及的官方语言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21.

有学者认为, 近些年来,非议新文化运动者甚多,虽然可算是一家之言,但那也多有脱离历史语境的非学术化的表达,并非历史的态度。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之反孔,其实并非否认儒家的价值,而是对于统治者愚民的手段进行抗争。不过从另一面看,介于保守与激进主义之间的人纠正了《新青年》同人许多偏颇之语,现在读来颇多温情的所在。 这段话旨在(  )

A.强调新文化运动提倡者 反孔 的合理性B.突出要将过往的历史置于特定的时空下进行分析
C.阐明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的重要性D.说明真理往往掌握在 介于保守与激进主义之间的人

二、材料阅读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顾炎武(1613—1682),昆山千灯人。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顾炎武曾参与 复社 活动,甚至举兵抗清。失败后,遍游各省,载书自随,考察山川形势。从崇祯十二年起,广搜史籍、实录、地方志、文集、说部笔记、邸抄著成两部有关国计民生及舆地沿革资料的著作,内容繁富。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侧重各地水利、贡赋等社会经济史料,《肇域志》侧重各地沿革、建置、山川、名胜资料,图谋为匡复明室之用。这两部著作既是其学术成果,同时也是其读志用志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苏州地方志》

材料二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 古今中西之争 ,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自《求是》2023年第17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顾炎武注重编写 国计民生及舆地沿革资料的著作 的主观动机。结合所学,简析其时代背景。(8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结合所学,写出后人概括顾炎武家国情怀的至理名言,并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 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新时代下中国 破解 古今中西之争 ”的钥匙。(6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魏源编辑《海国图志》,综合汇录有关法国历史、地理、生产、风土人情等一般常识,其中对法国人特点的描述,曾长期影响人们对法国的看法。魏源引《万国地理全图集》说: 其女巧言如簧,甚悦人意,但不甚守礼。其民轻诺寡信,豪兴喜武。 国家崇儒,有才能者速官之。 繁术院,内居各艺师及诸项文艺,传其徒,凡学兵法、开河道及造物之术,种种过人。 佛兰西语音众儒所学,其书亦所共读,列国大臣皆用以会议而办外国之事。 魏源最后评论法国人来华的目的说: 其航海而东来也,意在耀声名,不专于权子母。国势既殊,用意迥别,其情势可揣而知也。

——摘自张芝联《中法文化交流》

请简要评析魏源 对法国人特点的描述 。(6分)

24.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形式上确立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国际之间大小国平等、信教自由原则,揭开了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可是,源于布丹(Jean Bodin)的主权学说本是为了反对分裂、对抗贵族以及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不仅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强调的 大小国平等 原则在 丛林法则 之下不过是一种空想。

——摘自胡建《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超越》

材料二
同样是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继爆发,列宁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合约,宣布退出大战。1918年德国发生一月革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德意志共和国成立。在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动因和结果的过程中,中国知识人逐渐地将重心从战争转向了革命,由此引发了新的思考和分歧。战争的结束与苏联的成立,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一个短暂的时段内,一系列重大事件相继发生,它们看似截然不同,却相互关联。

——摘编自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材料三
今天,全球治理的问题更加迫切。人类面临着更多的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涉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比如,我们要面对在一些国家盛行的狭隘民族主义,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面对事涉不同国家的核心利益的冲突,这些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多国家来参与,来共同面对这些世界性的难题。……十八大以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逐步开始。

——摘编自王建朗《大变局中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缘于战争的名称,简析该和约的历史作用。(6分)
(2)结合所学,写出一战后成立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名称)。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的影响,并列举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 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 的重要表现。(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性问题 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 的缘由。结合所学,从中国为深化周边国家关系而采取的外交方针的角度,佐证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近代以来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利害关系。(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80年,大陆生产总值约3030亿美元,台湾生产总值约423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7.2倍;2021年,大陆生产总值约174580亿美元,台湾生产总值约789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22.1倍。

——摘自新华社《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材料二

——摘自黄金凤《新中国建立以来时事政治漫画选编——1958年台海危机》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台湾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