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65

一、单选题

1.

《黄帝内经》中的名篇《异法方宜论》说: 医之治病也,病而治各不同,皆愈者何也?歧伯曰: 地势使然 接着列举不同地域之下,人民自然形成的机体生理特性的差异和常见疾病属性。这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内涵是(  )

A.天人合一B.知常达变C.和而不同D.以民为本

2.

始建于7世纪初的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其建筑布局采用了两种长度单位,即出自中国的 市尺 和源自日本渔业生产劳动的 鲸尺 。南北朝时的魏齐古尺81市尺等于64鲸尺,即市尺数为 九九 有天的含义,鲸尺数为 八八 有地的含义。这反映出(  )

A.中华文化促进日本社会发展B.日本对中华文明的借鉴推崇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密切D.东亚地区文化交流障碍消除

3.

阿拉伯医学家伊本·西那(980—1037年)在其所著《医典》中,系统地列出了48种脉法,说明脉有沉浮强弱之分,各与一定的病症有关,并且说明了脉在寸关尺上。这48种脉法中,有35种与我国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所著的《脉经》相同。据此可以推知(  )

A.古代阿拉伯医学领先世界B.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C.世界文化发展有共通之处D.古代医学发展具有同步性

4.

威尔·杜兰曾把亚里士多德哲学比做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 特洛伊木马 ,而正是托马斯·阿奎那把这匹木马拖进了经院哲学,这使得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盛,但也就此埋下了瓦解神学的伏笔。此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

A.基督教信仰与理性主义的观念相悖B.经院哲学含有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C.基督教文化载体是研究教义的神学D.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

5.

玛雅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促使这方面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祭司层亲自掌握。他们负责日测气象,夜观天文,制订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历法越精确,剥削来源越牢靠。据此推断,古代玛雅祭司层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教神学观念影响B.关注民生保证农时C.压榨民众维护统治D.营造王权神授氛围

6.

日耳曼人南下与罗马帝国接触的过程中,军事首领号召青年跟随他参加战斗,组成亲兵队。官兵之间不仅有宗法、伦理上的主从关系,还有 战利品共同分配 。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之初,国王按照 战利品共同分配 的传统将土地分赠给他的亲兵们,强化了二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说明(  )

A.民族大迁徙推动欧洲社会变迁B.封君封臣制度渗透了契约理念C.民族交融决定欧洲的历史走向D.日耳曼移民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7.

有学者指出: 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 这反映出(  )

A.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C.美洲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8.

下图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区域划分的国际移民存量分布(移民存量是在本地区拥有的移民数量)据此可知(  )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数据整理绘制

A.移民分布呈现不平衡状态B.大洋洲地区移民比例较低C.发展中国家人才大量流失D.移民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

9.

据下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汉明帝遣使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

近代西方探险家斯坦因等曾在罗布泊至敦煌古道上,发现公元1世纪的粟特文佛经。

据季羡林考证,汉地最早的佛经皆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经过中亚古代语言,特别是吐火罗语的媒介。

A.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B.汉代没有与印度建立直接联系C.欧亚商贸和文化交流较为频繁D.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10.

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B.标志着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11.

蒙古西征带动了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人口移动。如《元史》中记载抽调汉人千户随旭烈兀西征,波斯史料多处记载汉人学者傅孟质协助波斯学者编写中国历法,考古发现随军工匠定居地的建筑遗址充满了汉地艺术风格。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使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东移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C.扩大了元帝国的政治影响力D.客观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12.

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维也纳会议后,德、意虽然又回到政治分裂局面,但两地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动统一的精英运动。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侵犯了德意两国的主权B.使现代法治意识深入人心C.传播了欧洲一体化的思想D.激发了德、意的民族意识

13.

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二战后民族意识不断高涨B.族群结构被英殖民者改变C.深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D.构建了西方化的价值体系

14.

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知识的学习。这反映出(  )

A.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B.西欧出现人文精神萌芽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D.教育向精英化方向发展

15.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如修缮并加固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化古迹,保护和传承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  )

A.文化遗产保护开始受到重视B.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推陈出新C.国家注重保护民族特色文化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

16.

梁启超说: 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这主要表明(  )

A.史料决定了历史价值观B.主观因素制约史料价值C.历史需求影响历史记忆D.一手史料往往并不可靠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后继者统治西亚时期,大量建立希腊化城市。西亚被征服的波斯人被迫接受了希腊文化,包括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艺美术,乃至整个思想意识。同时,亚历山大也接受利用了东方的宗教崇拜和王权神化思想,以及东方尤其是巴比伦的科学。传入西亚的佛教,原来没有偶像,在吸收希腊雕塑基础上,发展出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跟随佛教传入中国,如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

——摘编自周谷城《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魏晋以来,士大夫纷纷寻觅儒学以外的思想方向,他们所奉行的 三玄 之学与佛教传入的 般若性空 学说一拍即合。北魏道武帝写给佛教僧人的信函中说 冀助威谋,克宁荒服 。基于北魏太武帝灭佛造成寺庙、佛像被毁的教训,其继任者文成帝要创出一番 与天地同久 的永业,选择了开窟造像以复兴佛教的举措。早期造像犍陀罗风格明显,中后期佛像多为瘦骨清相,服饰呈现出北魏汉化后的褒衣博带。云冈石窟也有少数初唐时期的造像,如第三窟菩萨像,肌肉丰腴,明显有唐时期的雕刻特征。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不再是皇家礼佛的场所,民间人士参与到开窟造像的活动中来。

——摘编自钟健《从云冈石窟看佛教造像的本土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希腊化时代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云冈石窟开凿的背景,并概括云冈石窟所反映的佛教艺术的演化趋势。(7分)

18.

【移民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黑人的第一次大迁徙始于一战爆发后的1916年,到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迁徙开始减缓。约150万黑人由南部农村迁往城市。这些黑人主要从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和弗吉尼亚等州迁出,主要迁往东北部与中西部——这与一战期间和20年代这两个地区的工业发展密切相关。二战后迁徙黑人中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仍为20—24岁,占迁徙人口总数的19%。迁徙黑人的男女性别比率为107:100,而同期美国黑人男女的总体性别比率为93: 100。迁徙者的性别比率因迁徙距离之远近而有差异,一般来说,迁徙得越远,男性所占的比例越大。这一时期,如在25—29岁的迁徙者中,有12%的人受过高等教育。

——摘编自胡锦山《美国研究》

材料二
1930年居住在北部各地区的黑人一半来自南部。北部城市——纽约、费城、芝加哥、底特律等城市黑人聚居区形成。这些城市的黑人人口超过了南部几个大城市,成为美国黑人最多的城市。一批新兴黑人中产阶级以纽约哈莱姆黑人区为中心开展了一场旨在通过艺术作品反映黑人心声、表达黑人民族自豪感和黑人改造美国的决心的运动。在马库斯·加维领导下兴起的黑人民族主义运动,主张 回非洲去 ,建立一个强大的黑人国家,反映了城市黑人渴望摆脱种族主义枷锁的强烈愿望,成为60年代 黑人权利 运动的先声。

——摘编自陈奕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十年代美国黑人大迁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黑人大迁徙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人大迁徙运动对美国社会的影响。(8分)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晚清新式学堂的经费主要有整旧为新(将旧有教育机构的资产屋宇作为新式学堂的校产费用)、官款拨给、民间捐助、学生缴费等几个来源。在大规模兴学伊始,整旧为新可以为教育提供较多的房产、资金支持,但可供改造的资源毕竟有限。金融形势的恶化、财政的超负荷运转,使清政府根本无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统治者对于新学又往往具有本能的抗拒,1867年关于京师同文馆开办算学馆的争论、1881年留美幼童的撤回,都清楚地表明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恐惧心理和排斥态度。教育领域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明确,也使得学生和民间投资者对于高昂的学费心存疑虑,学生故意浪费粮食、挥霍无度,导致教育经费的严重浪费,清末仅由饮食引发的学潮就达21次之多。

——整理自金林样、赵会可《晚清新式教育经费不足原因分析》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我国未提出过政府教育经费增长的要求。改革开放后,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提出伴随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财政支出的比例。据统计,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1991年的2.81%上升至2016年的4.22%。

——摘编自王善迈《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改革与展望》

(1)结合材料一,归纳制约晚清新式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因素。(6分)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涵化 结果。今日所谓 西方文明 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 对话 的产物。
请以 文明涵化 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