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3)【纲要下1—6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82

一、单选题

1.

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的神话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中国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传说,犹太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古印度《摩奴传》中的洪水故事等等。其比较普遍的程式为: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人类再生。下列对洪水神话解读正确的是(  )

A.古代文明有多元性特征B.神话故事不具备史学价值C.文明的产生具有相通性D.东西方洪水神话具有共性

2.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重用韩非法家之说;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界 大一统 局面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确立的这一过程反映了(  )

A.思想主导了社会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了统一C.儒家学说顺应时代潮流D.诸子百家逐渐走向消亡

3.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在绘制《皇舆全览图》(1718年初步完成)测绘东北地区时,康熙特详谕大学士 东北一带 中国地方 ,并明确界线。这些做法(  )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B.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改土归流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D.缓解了面临的严重边疆危机

4.

下图所示为民国初期全国实业团体的总数。图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实业救国思潮发展B.国际环境日益改善C.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民主共和观念发展

5.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要 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也取得了和可能取得了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其他爱国分子的同意。 这一主张(  )

A.基于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B.重在强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D.推动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6.

改革开放之初, 东南沿海优先发展 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1980年,国家开始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聚集。这一战略旨在(  )

A.改变国家工业的既有布局B.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格局C.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需要D.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7.

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 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B.放弃对公民财产的保护C.没有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D.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极低

8.

据下表分析,最适合描述古代罗马与中国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

古代中国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世纪

罗马统一意大利

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罗马强盛时期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A.人治与法治B.扩张与稳定C.平乱与治世D.秩序与统一

9.

14世纪,在法国的封建体系中,庄园是贵族社会的核心,领主从农民那里征收租金和其他费用,庄园生产的目的 务使各项农产品及手工业品供应丰足而且自给 。这说明当时的庄园是(  )

A.农民自发的自治机构B.贵族政治活动中心C.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D.西欧社会贸易场所

10.

新罗崛起,日本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不断受挫,形成内忧外患的局势。随即日本向优秀邻国唐朝学习先进制度,兴起社会变革运动。该社会变革运动(  )

A.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B.旨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C.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D.树立了幕府的绝对权威

11.

15世纪的欧洲,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 家世和出身不再发生影响,除非和有闲及继承来的财产联系在一起 追求充满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纷乱和冒险的生活 。该变化(  )

A.摧毁了欧洲宗教神权B.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C.催生了新的民族国家D.迎合新生产关系需要

12.

17—18世纪,欧洲一些学者呼吁 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其中一位学者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 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共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 。这位学者是(  )

A.卢梭B.孟德斯鸠C.伏尔泰D.康德

13.

阅读《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表可知,当时英国(  )

1832年改革

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1867年改革

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18841885年改革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议会权力不断得到加强B.以和平方式实现普选权C.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D.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14.

在1860—1870年间,美国农场工具和机器的价值增加了10.1%,其中西部增加了102.9%;至1880年,美国全国此项价值增加了50.1%,西部增加了92.2%。这表明当时(  )

A.农业技术投资居于各行业首位B.西部经济发展超过东部地区C.美国经济政策逐渐向西部倾斜D.技术革新加速美国西部开发

15.

就亚非地区而言,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导致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无产阶级政党的推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6.

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 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  )

A.客观上促进印度文化重构B.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中心随着文明中心的转移发生了5次大转移: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1540~1620年)→英国(1660~1750年)→法国(1760~1840年)→德国(1840~1910年)→美国(1920年至今)。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认为,近400年来,导致世界科学中心发生5次大转移的机制有5种:①文化的震荡;②社会的变革;③经济的快速增长;④新学科群的崛起;⑤科学家的集体流动。世界科学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论。

——摘编自叶岱夫《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中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就世界科学中心发生的5次大转移中的任意一次,用汤浅光朝理论中至少3个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预测下一个世界科技活动中心并简要说明理由。

三、开放性试题

18.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百年来,来自不同自然环境、拥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族群,在独特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拥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建构起对文明的归属,塑造了文明下的鲜明身份。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汇聚交织,塑造了多彩缤纷、熠熠生辉的文明篇章。

——摘编自李远《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

材料二
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 桥梁 的角色。这些 桥梁 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 桥梁 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材料三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 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