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贵州省卓越联盟发展计划项目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61

一、单选题

1.

《管子·海王》: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的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有无。 这反映了(  )

A.铁犁是主要耕作方式B.冶铁技术的进步性C.家庭手工业的重要性D.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2.

西汉王朝对于降服的匈奴部众,除了将其上层封侯安置于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外,其余的大部分则安置于属国, 因其故俗 而治。这一举措(  )

A.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C.有利于匈奴的封建化进程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3.

《太平广记》载:“(唐)裴玄静,缑氏县令升之女,鄠县尉李言妻也。幼而聪慧,母教以诗书,皆诵之不忘。 《旧唐书》载: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 同时,唐代酒肆的经营者大多是妇女,如 洛阳郭大娘者,居毓财里,以当垆为业 。这些可用于说明唐朝时期(  )

A.民族交流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B.平民妇女通过经商提高了社会地位C.社会风气的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D.科举制的普及使女性可以接受教育

4.

张载提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朱熹认为 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 。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探究事物的本质B.唤醒内心的良知C.捍卫儒学家尊严D.学术为现实服务

5.

明隆庆元年四月,户部尚书葛守礼上疏,直言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情况不同,不适宜推广 一条鞭法 。此后陆续有官员上书,反对在北方实行 一条鞭法 。这表明 一条鞭法 的推广(  )

A.受北方官员一致反对B.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C.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D.存在教条机械的现象

6.

近代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基本实行 官督商办 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如李鸿章多次于轮船招商局运营困难时拨公款接济,官方的借款在招商局的总资产中常年占比达40%—50%。但最终洋务企业并未能够持续壮大发展。据此可知,近代洋务企业未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未能全面习得西方科技B.中外企业的生产效率差异C.封建集团内部矛盾尖锐D.洋务企业的封建官僚属性

7.

有学者在研究1912年至1913年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时表述道: 无论是获胜的国民党还是它的竞争对手——进步党都不过是 名流联盟 该学者产生此观点的理由是(  )

A.共和政体名存实亡B.党派之间纷争不断C.政党政治尚不成熟D.民主意识荡然无存

8.

1937年7月至12月,边区进行了第一次民主选举。在选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培训;二是审查选民资格,进行选民登记并张榜公布;三是检查政府工作,评议政府工作人员,提名候选人,出榜公布;四是先行试点,再行推广。以上准备工作(  )

A.旨在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B.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治的探索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9.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 土地流转 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观点的实质是强调(  )

A.土地改革的科学性B.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C.粮食发展的必然性D.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10.

1979年7月1日,我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被视为 立法系统的里程碑 ,80年代,又相继颁布了《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  )

A.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D.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

伊斯兰文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据此可知伊斯兰文化(  )

A.使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B.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经济的繁荣C.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D.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供条件

12.

节庆活动通常是与宗教性节日相联系的,但与此同时,政治统治者往往也会选择一些崇高的教会纪念日作为节庆日,希望其施政活动会因为有教会的仪式相伴而戴上神圣的宗教光环。这反映节庆活动(  )

A.有强烈的政治目的B.维护了教会的权威C.丰富了人们的生活D.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3.

美国拉美学界的经典教科书《现代拉丁美洲》中提到: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 由此可知(  )

A.欧洲文化比印第安文化更优越B.印第安文化不受欧洲文化影响C.欧洲文化与印第安文化已融合D.印第安文化保持独立发展趋势

14.

在1760年以前,人们已经看到 人们从乡村教区不断向市镇迁移,以及从市镇向都市迁移;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终于在大小城市,特别是在大工业所在地的城市中选定了住所。 事实上,对于这些成千累万的丧失了全部或一部分惯常收入的劳动者来说,工业就是唯一可能的出路。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材料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

A.是人类唯一必走之路B.使乡村被城市所取代C.改变了人口结构分布D.使人们丧失全部收入

15.

1935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正式提出了 社会保障 概念。这意味着失业或贫困人员的社会救济,已经不纯粹是一种救济行为,而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反映了美国(  )

A.国家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B.国家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C.国家治理理念发生了变化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16.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说: 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 据此可推知(  )

A.特里芬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B.布雷顿森林体系必将崩溃C.美国必然失去世界霸主地位D.各国应主动维护货币体系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法典编撰,大致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至成文法并到法典化的发展历程。从夏朝出现习惯法,到商周奴隶制法律制度的完善,再到战国时《法经》开创成文法典之先河,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古代法典编纂技术和法律制度逐步成型并达到顶峰。《唐律疏议》不仅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制定和解释律典的蓝本,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都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体例与规定已经达到了古代世界刑法之最高成就。

——何勤华《中国古代出礼入刑传统之赓续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法律儒家化 命题,系在民国时期由陶希圣、陈寅恪初步提出,并由瞿同祖系统阐释。该命题认为,秦汉律典 纯本于法家精神 ,以 同一性行为规范 为治国之具;自汉朝起,儒生屡以律学章句、经义折狱等手段,将儒家强调差异性的礼义引入法律实践中;从曹魏到隋唐,引礼入律逐步完成,儒家化的律典成为法律的正统。

——赖骏楠、景风华《法律儒家化未曾发生——以家庭法制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表现。(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607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艘商船将一船茶叶从澳门运往爪哇。翌年,这批茶叶运抵欧洲。

1661

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皇后,开启英国饮茶风尚。

17世纪末

珍贵的茶叶,用从中国进口的瓷器装好,摆在欧洲富裕家庭议事间的展示架上,人们逐渐开始把糖和牛奶加到茶水里。

18世纪

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支配世界茶叶贸易,并赚取了巨额利润。

19世纪3040年代

下午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和时尚的象征,是英国女士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19世纪

茶已经成为工薪阶层和中下阶层全天佐餐的标准饮料。那些给工人供应茶水的雇主,发现工人的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19世纪6070年代

英、俄等国在汉口及附近地区建立工厂,利用蒸汽机等技术就近加工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的茶叶产品。

20世纪初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摘编自《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视角对茶叶的历史进行解读。(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茶叶贸易的积极影响。(6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官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尤以科举制最具制度理性。在封建社会,科举制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封建王朝吸引人才充实政权的主要方式。随着中华文化圈的不断扩大,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仍有科举制度的影子。

——摘编自李双壁《入仕之途—中西选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官制度正是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形式上,依据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客观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双方的历史背景的不同,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也存在差异。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考试方式总体上来讲比较简单,规则和程序也较简单;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般要分为笔试与口试两种,通过笔试可以达到测验个人文字、分析、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西方文官制度,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科举制度下的官员考核和晋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被个人的好恶、人情关系所替代,而不是以被考核者的能力评定的。文官制度对文官的考核、晋升也大多有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如考试晋升、考核晋升等方式。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古代先进的科举选官制度于近代落伍,及至清末废除。

——摘编自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科举制相较于前四个阶段最具制度理性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中东西方两种制度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于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使用 中国 作为正式国名。鸦片战争后, 中国 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 中国 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 中国 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遂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族以及 中国 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凤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阅读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