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二第二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26

一、单选题

1.

王和在《中国早期国家史话》中说: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 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 授土授民 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据此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  )

A.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雏形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力管理C.打破了商周的贵族血缘政治D.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2.

景公曰: 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 和与同异乎? 对曰: 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晏子的话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主张是(  )

A.以人为本B.道法自然C.和而不同D.崇德尚贤

3.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 达摩 翻译成 ,把印度语中的 涅槃 翻译成 无为 。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 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  )

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4.

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记载: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江南地区(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社会经济结构有变化C.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工商皆本思想的实行

5.

16到18世纪是世界历史上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的大时代。晚明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为减少传教阻力,采用了 利玛窦规矩 ——即尊重中国风俗的传教方式,如允许中国天主教徒保留传统的祭天祭祖的习俗,用汉语传播基督教,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等。由此可见(  )

A.天朝上国观念制约中西交流B.西学东渐以自然科学为主C.近代中国面临西方文化冲击D.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生机

6.

下表为1832—1886年中国茶叶内销与外销情况表,这反映出中国(  )

时间

产量

内销

外销

18321837

260.5

200

60.5

1861

312.5

202.5

110

1871

409.5

202.5

207

1886

567.46

205

362.46

A.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B.农业生产力渐趋提高C.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D.农民的处境日益悲惨

7.

下方图片为国民党的 训政 图解。关于国民党的 训政 ,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孙中山 主权在民 的初衷B.意在训练人民行使民主权利C.违背了孙中山 革命程序论 顺序D.实质是国民党把持国家政权

8.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同意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并取消了 革命委员会 的名称,改为 人民政府 ;将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改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这些修正(  )

A.吸取了文革的历史教训B.是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C.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D.利于推动对外开放进程

9.

二战后,欧美国家鼓励移民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1965年,美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法律,使得60—9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这体现了二战后的美国(  )

A.移民呈现高端化和知识化特点B.移民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C.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D.移民文化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10.

2017年,在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俄双方提出共同打造 冰上丝绸之路 冰上丝绸之路 成为两国蓝色伙伴关系建立的开端,为两国地区合作、航运开发、北极治理等领域带来契机,推动两国在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不断加强合作,继而推动中俄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  )

A.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B.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C.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开启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

11.

《汉谟拉比法典》第2条规定:在法庭上,当一方控告另一方犯有某种罪行,然而提不出证据,被告一方也拿不出反驳的证据。这时,法官便会宣布把被告一方扔进幼发拉底河中,如果沉溺了,证明被告一方有罪。没收其全部家产归原告一方;假如不被淹死,则证明无罪。那就处死原告一方,同时把原告一方的财产没收归被告一方所有。上述条文表明该法典(  )

A.注重规范司法程序B.体现公平正义原则C.形式主义特征明显D.具有非理性的色彩

12.

4世纪中后期,匈奴在与两汉征战失败后转而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不同于同时期中国五胡乱华后的内部整合,进入罗马的日耳曼族群纷纷选择 去罗马化 ,最终只能依靠 普世教会 作为精神统一的力量。这表明匈奴西迁(  )

A.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分裂B.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C.利于维护欧洲统一局面D.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

13.

下图为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传播示意图,据此推断,路线 传播的物种分别是(  )
202406222227112223

A.玉米,咖啡B.番茄,茶叶C.葡萄,水稻D.南瓜,辣椒

14.

1807年3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英国船只从非洲往美洲运送奴隶,规定英国船只上每发现一名奴隶,罚款100英镑(约合190美元)。同月,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签署法令废除奴隶贩卖。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长达400年之久罪恶的跨大西洋奴隶贩卖活动宣告终结。这些措施(  )

A.体现了列强争夺非洲矛盾缓和B.体现了列强对非洲殖民统治逐渐削弱C.是非洲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结果D.体现了西方列强对外侵略方式的变化

15.

21世纪以来,全球饥饿水平总体下降了27%,但仍有近半数发展中国家饥饿指数始终居高不下(如下图),饥饿水平被评级为 严重 警戒 极度警戒 的水平。为此,发展中国家纷纷立法保障农业生产,以求实现联合国 2030年零饥饿 目标。这说明(  )

A.国际社会密切关注饥饿问题B.食品安全影响百姓生活质量C.保障粮食安全任务艰巨繁重D.经济发展促进民主法治建设

二、材料阅读

16.

【清末教育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式学堂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起,大举进入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由于新式学堂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私塾等迥然不同,乡村社会各阶层对这种初来乍到的新生事物产生疑虑,甚至对此采取抗拒、抵制的态度,出现破坏劫掠新式学堂的 毁学 行为。……毁学事件涉及商人、士绅、普通百姓、僧侣等当时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江苏无锡、金匮县发生的 毁学 事件中,不满官府增加米厘用于办学的米业界向群众散发传单、制造不利于学堂的舆论,影响当地民众对学堂的态度。同年在四川广安州发生的毁学事件中,原本对寺庙土地被改建为学堂不满的当地刁绅借大旱之机造谣惑众、煽动百姓 毁学 。而对于参与毁学的百姓而言,他们或许听信当时存在的某些不利于新式学堂的言论……但更多的是表达反对官府收取杂如牛毛的捐税。正如1904年东方杂志第十期所指出的那样: 故按其原因,则知愚民之毁学,固非有意与学堂为难,实由平昔官府之敲扑过甚,故藉此而一泻其愤焉 。对官僚士绅抽收捐税等经济剥削的反抗贯穿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毁学风潮的始终。

——肖雪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清末明初中国乡村毁学风潮探究》

材料二

下表为1909~1910年毁学事件发生数目及地域分布一览表

年度

毁学事件发生数目

合计

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

华北地区

西南地区

1909

12浙江5起、江苏3起、安徽2起、江西1起、福建1

1湖北1

1广西1

3山西1起、直隶2

3四川3

20

1910

44浙江25起、江苏17起、山东1起、安徽1

5湖南3起、河南2

3广西1起、广东2

2直隶2

3云南2起、贵州1

57

——肖雪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清末明初中国乡村毁学风潮探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 毁学 事件的背景。(6分)
(2)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 毁学 事件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17.

【中外城市化对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现代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受国家各方面政策的影响,城市化发展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以 非典型的小城镇 典型的大规模城市 两条腿 式走路,城市化的发展更多从城镇化开始,推动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城乡二元化体制以及户籍体制的逐步放松,农村过剩的人力资本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迁移,但农民并不是 一次性全部进城 ,他们会合理安排家庭的发展策略,既要实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也要规避风险。农民进城的策略愈发具有弹性,它表现为农民在城乡之间的往返流动:一是季节性往返。农忙返乡,农闲进城或春节返乡,节后进城;二是周期性往返。年轻进城,年老返乡。三是突发性往返。在城市遭遇个人、家庭或宏观经济形势的重大变故,就业无门时可随时返回农村。形成了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城乡流动模式。

——摘编自王德福《走好接力式进城城市化道路》

材料二
二战后,伴随着实施 进口替代工业化 战略,拉美各国的发展成就辉煌。作为一种半封闭的内向经济和发展模式,初期带来的较快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拉丁美洲大量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以爆炸性速度流入城市,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发展。由于放任自流的人口政策,市政缺乏规划,且城市工业的发展无法吸收所有劳动力就业,无法为迁移人口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生活条件,随即出现了大批了贫民窟,造成城市化过程的混乱。1953年,学者将其归纳为 过度城市化 ,其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但最直接、最根本的还在于其历史遗留的土地制度、人口政策、产业发展……从而引发大量社会问题,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

——摘编自王瑞民《过度与不足:拉美与中国城市化的比较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特征。(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和拉美不同城市化模式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后续城市化发展的启示。(9分)

18.

【国际难民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原苏联、东欧、亚洲、非洲等国家地区的民众因为国内冲突、地区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沦为难民。由于英国在冷战时期相对宽松的难民政策、福利政策以及殖民因素,难民大量涌入,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难民在住房、就业、健康、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成立了庇护援助局和联合委员会,并颁布《庇护和移民上诉法》《人权法》。但1996年颁布的《庇护和移民法》,撤销了寻求庇护者的房屋居住权,还规定了难民进入或留在英国应具备的条件,削减他们的福利水平等。但这一措施遭到了英国非政府组织的反对,也导致了难民群体的敌视。

——摘编自高建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难民问题研究》

材料二
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12月,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后欧洲的难民问题。在联合国难民署建立的早期,苏联和美国都拒绝加入联合国难民署。欧洲发生首次难民危机之后,美国逐渐意识到加入联合国难民署、援助东欧等共产主义国家难民能够弱化共产主义,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以联合国难民署为依托开展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逐渐放弃了以往的难民宽容政策,转而制定更为严格的难民准入标准,加强对难民的限制。进入新世纪以来难民问题更为复杂。联合国难民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国的自愿捐助,伴随国际危机的日益增多,其经费短缺现象愈发严重,此外,来自捐赠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也使它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成为大国的御用工具,要么丧失在国际难民救援工作中的应有地位。

——据李晓婷《国际难民机制的建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英国出现难民问题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待难民问题的特点,并从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角度提出解决难民问题的 中国方案 。(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上落后民族以武力征服先进的民族,其结果却被后者所同化,这种自然同化现象,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多次重现。以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为例,吴于廑先生总结指出,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以及蒙古西征。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族再也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冲击。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 文明交融 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外知识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