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州市天河外国语九年级三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234

一、选择题

1.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蔓延近8万平方米。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具备强大的组织规划能力B.经济生活以稻谷种植为主C.农业发展领先于世界水平D.社会阶层的分化现象明显

2.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 取于民有制 薄其税敛 ,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然后 民可使富也 。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

A.实行重商抑农政策B.关注民生实施仁政C.得民心才能得天下D.反对战争促进交流

3.

据《齐民要术》中《种谷》篇记载: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米味有美恶;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这体现了该书(  )

A.重视农业生产效益B.提出商品生产思想C.专注谷物耕作技术D.蕴含朴素哲学思想

4.

隋唐时期, 洛水贯都 ,洛河承担起洛阳经济轴线的功能,确保了沿运河而来的船只及所载物资能够直达洛阳城内。这一材料可以佐证(  )

A.隋唐政府管理制度完善B.洛阳的水运交通便捷通畅C.大运河是隋唐经济命脉D.洛阳城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5.

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说: 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 这有利于(  )

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D.促进政治决策的民主化

6.

至元十七年,忽必烈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指出此等渺远绝域是汉唐时代统治力量难以企及的地方,本朝在此置郡、设驿站。忽必烈此举意在(  )

A.促进元朝政治制度的改革B.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影响C.恢复汉唐时期的统治范围D.密切元朝与世界各国往来

7.

明朝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描写安徽商人程德瑜专走川、陕等地贩货,大得其利。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描写另一安徽商人程宰,到东北辽阳为商,贩卖人参、貂皮等,往来数年。以上故事情节折射出明朝(  )

A.外贸得到了政府的支持B.外来高产作物得到推广C.手工业工场已颇具规模D.商人积极从事长途贸易

8.

清雍正皇帝曾亲撰《大义觉迷录》刊印天下,指出 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 雍正皇帝的上述主张(  )

A.为君主专制进行了辩护B.有利于民族与文化认同C.打击和削弱了地方势力D.否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9.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分别在上海划定了居留地,均在当时上海的城北地带,在中国人看来,那里是 从墓之墟 一片泥滩,三数茅屋 ,上海道台窃喜 夷人 自选城外荒蔓之地。据此可知(  )

A.此时上海的官民普遍缺乏现代视野B.华洋隔离很好地避免了中外的冲突C.西方列强对地理风水缺乏正确认知D.文化差异使列强不愿意与国人相处

10.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 煞费苦心 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扶清灭洋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 民主科学 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11.

下图所示为近代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哪场历史运动(事件)开展的必要性(  )

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12.

五四运动 时期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真正的解放》等文章,提出: 离开众庶,则无英雄 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道光明来 。这一思想(  )

A.揭示了列强侵华本质B.批判了封建的英雄观C.指明了工人运动方向D.倡导了民众自我解放

13.

下表中毛泽东的主要履历能够折射出(  )

毛泽东主要履历(1924—1926)

19242月,任国民党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

1925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11月,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A.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解放B.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C.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D.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

14.

下表是我国1950—1952年经济建设费和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

年份

绝对数亿元

比重

财政支出

经济建设费

国防费

财政支出

经济建设费

国防费

1950

68.1

17.36

28.01

100

25.5

41.1

1951

122.5

35.11

52.64

100

28.7

43.0

1952

176.0

73.23

57.84

100

41.6

32.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第215,220页)

A.国防费比重持续快速增长B.社会主义建设正顺利进行C.财政支出受国际环境影响D.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

15.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引进日、法、西德三国技术,在上海、天津、四川、辽宁建成四大石化生产基地。该措施(  )

A.有助于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得益于中国外交环境的缓和D.摆脱了石化工业的落后局面

16.

1987年6月,在台北市金华女中体育馆,一场以 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 为主题的座谈会召开,到会者六七千人。这反映了(  )

A.香港澳门回归产生重大影响B.九二共识 引起社会共鸣C.民众打破两岸隔绝愿望强烈D.一国两制 首次成功实践

17.

2019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元旦社评文章,文章中出现了 70年华诞、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 等关键词。据此推断,这篇社评文章的标题是(  )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C.《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D.《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18.

公元805年,法兰克王国的一份法令强调,凡拥有12曼希(每曼希约30英亩)的采邑者要全副武装服兵役,如果不穿锁子甲,装备不达标,其采邑将被没收。据此可知,采邑制度(  )

A.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关系B.推动了西欧庄园的发展C.使国王掌握了军国大权D.开启了欧洲封建化进程

19.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地区40多个自治城市颁布了多达300部的禁奢法令。仅15世纪就颁布了83部禁奢法令,这一数字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更是翻了两番。这股禁奢立法的潮流直至18世纪才逐渐偃旗息鼓。这从侧面表明,当时意大利(  )

A.人文主义思潮盛行引发反省B.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尖锐C.封建等级秩序受到严重冲击D.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

有评论说:假如没有报纸,美国革命根本不会发生。反英报纸《波士顿公报》印数达到两千份,这对当地人口而言是巨大数字。马萨诸塞州的报纸呼吁工人投身到独立事业中。这反映(  )

A.报纸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B.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主力C.报纸在当时有很高普及率D.社会舆论影响革命的进程

21.

下表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部分)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

2

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罚款三便士

11

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16

任何职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A.纺织业快速发展B.工业化已经完成C.工厂制度的确立D.工人丧失自主权

22.

下图是发表于1885年的漫画《贪吃的男孩》,画面右侧代表德国的 男孩 俾斯麦正在分食象征殖民地的大蛋糕,其餐盘中已有一块,还在继续分割。面对此状,左侧象征英国的约翰牛目瞪口呆,其餐盘空空。这一漫画可用于研究(  )

A.三角贸易的影响B.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C.普法战争的爆发D.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

23.

俄国十月革命时期有两幅海报,第一幅图中标有文字 临时革命政府万岁 ,第二幅图中的横幅文字为 土地自由 民主与共和国 等。此海报反映出 (  )

A.沙皇专制统治极其腐败B.俄国革命的目标不明确C.俄国革命发展的阶段性D.俄国革命基础逐渐壮大

24.

观察漫画《西方国家与全球化》,漫画中 西方国家 坐在火烫的凳子上冒汗。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全球化缩小了南北发展差距B.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获益者C.全球化对西方国家造成冲击D.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二、综合题

25.

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

——摘编自曹者祉、孙秉根《中国古代俑》

材料二 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群

——摘编自刘连香《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的风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

26.

广告不仅是商业现象,也是特定历史现实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10月5日《申报》刊登的 美丽牌 香烟广告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路牌广告发展概况简表(部分)

1955

上海市广告商业同业公会在中苏友好大厦承接了苏联展览会、捷克斯洛伐克展览会等会场布置及绘画任务。

1979年后

上海路牌广告恢复和发展起来。1989年,上海主要公交线路车站有站牌广告400多块。至1995年,市区内约有大小广告路牌近5000块。

——摘编自卢迪、贺然《中国近代路牌广告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烟广告上出现 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 标语的原因,并说明当时国人是如何应对东北形势的。
(2)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时期,运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广告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广告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7.

国歌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国家尊严的象征,也是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发现,图中的词汇在很多国歌歌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整理自王海洲、潘雯菲《国歌认知与国家认同构建的实验政治心理学研究》

材料二

国歌

歌词

《马赛曲》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自由,亲爱的自由,和保卫者同战斗!和保卫者同战斗!但愿在雄伟歌声中,旗开得胜建功……

《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指共产主义就一定要实现!

——根据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歌歌词所描写对象的两种类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