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吉林省部分名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前6课+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吉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57

一、单选题

1.

表1所示为20世纪初清政府在军事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变革举措。这些变革举措(  )

表1

时间

内容

1901

下令停止武科科举考试,通令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命各省将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

1903

设立练兵处

1904

颁布《新军营制晌章》《陆军学堂办法》《新军官制》

1905

规定各省扩编新军数目,令各省旧军改为巡防队,颁布《巡防队营制》

①摒弃了中体西用的构想 ②折射出统治危机的严重
③客观上加速了清朝灭亡 ④实现了军事近代化转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

1883年,美国通过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 考绩制 的选官方法,但这一制度并未全面迅速地铺开。在改革的最初20年中, 分赃制 (政府职位分配制度)仍与其并行,改革进展缓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党之间利益之争B.南北经济差距较大C.宪法存在严重缺陷D.工业革命进展受阻

3.

根据直隶总督李维均的奏请,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正式颁布诏令,实施摊丁入亩制度。但各省对推丁入亩制度的实际落实时间前后不一,持续长达五十年之久。由此可见,摊丁入亩(  )

A.在地方逐步推行B.遭到地主普遍抵制C.引起民众的反抗D.受到地方各种阻挠

4.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二条规定: 共和国的地方领土单位为市镇、省和海外领地。所有地方领导单位由法律确立。这些地方领导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自由地进行管理。 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地方自治原则B.消弭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提高了民众政治素质D.意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5.

北宋中后期,由于定窑器物的大量定制以及为了窑场的生存,窑工们在漏斗状匣钵正烧法的基础上发明了支圈垫烧法和覆烧法,从而提高了窑的利用率和瓷器产量,定窑因而获得新生。由此可见,定窑制瓷技术的创新得益于(  )

A.生产力取得重大突破B.社会需求和行业竞争C.自身生产管理精细化D.长途贩运活动的兴起

6.

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建立起集体医疗保健模式,这是具有互助特征的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当年11月,卫生部牵头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研米山乡医疗保健模式后,开始在全国推广这种模式。当时这种模式(  )

A.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反映了农村的社会变革C.体现了城乡差距逐渐缩小D.解决了农村的医保问题

7.

朱熹认为,通过格物的手段,为吾心已有之知增加知识,从而认识吾心已有之知,所以对外物穷一分理,就为吾心增加一分知,于物之理穷得愈多,而我心之知就愈广。由此可知,朱熹(  )

A.创立了心学流派B.强调实践的体悟C.挖掘了儒经内涵D.重视德行的积累

8.

1393年,琉球王国派遣学生到明朝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所派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

A.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B.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C.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D.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9.

除了精神治疗和草药治疗之外,古埃及人还发明了推拿和按摩疗法,食疗的应用也很充分,手术治疗只占当时疗法很小的一部分。这表明,古代埃及(  )

A.医学理论走向成熟B.医疗体系基本建立C.医学技术获得发展D.医学理念领先世界

10.

英国学者霍尔在谈到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时强调: 看东南亚历史,要以其自身的观点而不能用任何其他观点,这样才能看准……不论东南亚人民采用了哪些外来的文化因素,他们已很出色地把这些因素变成他们自己的了。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印度文明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倾向B.印度文化丰富了东南亚文明内涵C.东南亚文化以封闭保守著称于世D.东南亚国家深受印度的文化侵略

11.

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屯田制度的推行B.封建朝廷的倡导C.经济重心的转移D.社会动乱的影响

12.

1650年,一位来自西班牙的殖民者在新世界建立了一个种植园。他使用了从非洲运来的奴隶劳动力,并与当地的原住民社区进行了交流。这种情况最能反映(  )

A.不同洲之间的族群混合B.美洲原住民的迁移C.欧洲对亚洲的文化影响D.亚洲殖民地的发展

13.

图1所示是清朝乾隆时期内务府承制的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 与西方计时的 有机结合起来。该更钟体现了(  )

A.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B.西学东渐改变了国人儒学观念C.向西方学习 的流行D.清文化产业逐步融入世界市场

14.

1926年,英国《礼仪之书》对茶桌礼仪有如下记述: 女主人可能在众人的椅子旁边放一个小茶几或凳子……有时候需要提供小块茶布,如果有果酱的话,则需要提供切点心用的茶刀(银质或镀银的小刀)”由此可知,英国茶文化(  )

A.源于世界市场的形成B.风靡于英国上层社会C.体现了妇女地位提高D.融合了本土礼仪文化

15.

下表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

观点一

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

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人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人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

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A.军事扩张推动文明进步B.蒙古西征阻碍欧亚文化交流C.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D.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16.

德意志海堡的作家约瑟夫·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人民丛书》,勃伦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他们都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正如施泰因所说:这些作品 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人的那种德意志火焰 。可用于说明(  )

A.启蒙思想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B.德国学者借助文学宣扬民主精神C.拿破仑战争对德国产生双重影响D.德国学者引领印刷出版业的升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东南亚沿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了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再现了汉代中国和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 大陆东南亚 航行,并沟通印度的。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摘编自杨勇《汉代中国和汉文化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

材料二
明朝永乐年间,海内升平日久,国运昌隆,明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明成祖更倾心于追溯历代盛世中帝王的治绩,向往在海外树立威望。于是明成祖决定,令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出国门,活跃在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海域,向世界显示中国作为航海大国的强大实力。下西洋前期,郑和使团的活动范围在东南亚各国之间,主要解决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起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中的威信,为 重振已坠之国威 而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后期航海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到达波斯湾以及更远地方,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没到达过中国的海外远国, 宾服 中国。在后期航海中,郑和船队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产生的影响。(5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西欧的正统官方文学,它使文学沦为宗教的宣传品,大量的圣经故事、基督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祈祷文、圣者言行录、奇迹故事、梦幻故事以及宗教剧,旨在宣扬、普及基督教的教义与道德,使人敬畏上帝、禁欲苦行、寄托来世……较有文学特色、影响最大的是《灵花》,它由多人汇编、加工而成,是记述圣弗兰西斯及其修会宣传福音、领受圣恩的故事集,描写圣弗兰西斯忍辱苦行、救治病人,感化俗人和异教徒,甚至向禽兽讲道的故事,生动有致。

——摘编自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人的文学,就是世俗文学。中古世俗文学虽然在不同程度受到封建意识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但是它毕竟以写人为主,歌颂人的英雄主义,表彰人的坦白襟怀,反映人的理想愿望。世俗文学重视现实人生,宣传入世思想,与宗教文学的幻想彼岸世界,鼓吹出世主义形成尖锐的对立。欧洲中古世俗文学虽不承上,但却启下,其表现有四:一是梦幻手法,影响了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歌德的《浮士德》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二是象征手法打开了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的通道;三是骑士传奇为近代欧洲小说之母体,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奠定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之特色;四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歌颂贤明君主,乃承袭世俗文学之衣钵。

——摘编自刘连青《中古欧洲文学面面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教会文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中世纪文学的重要意义。(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据联合国全球人口数据网络中心整理

材料二
世界人口增长伴随着不小的挑战。一些人口增长过快的地区相对贫穷,这可能会加剧饥饿以及流离失所等问题。另外,还有科学家担心人口增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我们对气候的影响很多方面都与人口有关——人们使用了什么资源、正在进行多少工业生产、供暖制冷以及运输使用了多少能源,这些都会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拥有的人口越多,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就越困难。 华盛顿大学气候影响小组主任艾米·斯诺弗表示。

——摘编自栾若曦《跨越80亿,人口增长影响几何》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世界近现代人口增长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近现代人口增长的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0年12月3日,洋务派代表刘铭传上奏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李鸿章等洋务派认为 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 :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铁路具有 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 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 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 的作用。以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 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二是有害课税, 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 ;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 势难节节严守 ,外敌 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1884年,醇亲王奕譞入主中枢。当年6月,朝廷下谕: 铁路一事……惟此等创举之事,或可因地制宜,酌量试办。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商李鸿章详加酌复,妥筹具奏。 铁路第二次成为朝野争论的焦点。李鸿章建议继续试办铁路,提出先修漕运铁路。但漕运总督崧骏认为铁路 紧靠黄河,黄流迁徙无定,大汛时湍悍异常,将来铁路造成之后,能否不至冲突,实无把握 。最终,清政府谕令 暂缓议办 漕运铁路。随着涉外经验的丰富,对西洋发展历史的了解,此阶段洋务派 试办 的铁路基本都围绕开矿等事宜展开。
1888年11月,奕譞又奏请修建天津至通州的铁路,引发了第三次修建铁路大争论。翰林院编修丁立钧上书称一旦铁路开行, 向用舟车,坐皆失业 ,后果不是 怨者必多 ,就是 盗贼滋多,害及良善
经过前两次大争论之后,保守派中部分官员的观点也发生了松动,更多人的观点是直隶一带乃是京畿重地,铁路万不可行,但是边防地区可以试办铁路。晚清修建铁路的三次争论中,洋务派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摘编自曹文翰、张雪永《晚清朝廷关于修建铁路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修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