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西省太原市高二第二学期期中学业诊断历史试题【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80

一、单选题

1.

周人从夏、商灭亡中得到教训,信奉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孔子提出 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本思想具有深远影响B.政治统治借助儒家思想C.儒学具有广泛社会基础D.儒学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2.

在中国古代,哲学用阴阳之道将男女、夫妇关系与政治上的君臣、治乱、兴衰相联系;文学注重 教化 功能;教育上则强调 首孝悌,次见闻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B.注重秩序的伦理观念C.海纳百川的包容特点D.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

1883年,山西巡抚张之洞针对山西 士气衰微而废其学 此时为苦人才不足 的情况,设令德堂书院。最初开设经史、考据、词卷等传统科目,后添设农工物产、地理兵事、天算博艺等经济类科目。令德堂书院的课程设置(  )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超越了 中体西用 的范畴C.适应了科举选官的需要D.源自变法维新意识的觉醒

4.

有中国学者在一战后表示, 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 。这说明该学者(  )

A.坚决维护中国传统文化B.认识到东西文明严重对立C.主张东西方应取长补短D.认为西方文明远胜于中国

5.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为其父亲王好太(374—413)所立的记功碑,碑文采用当时中国魏晋时期盛行的骈体文,行文典雅,由隶书写成,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为中外学者所珍视。上述材料可用来印证(  )

A.高句丽王朝文化的繁荣B.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传播C.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D.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认同

6.

亚述国王沙尔玛·纳塞尔一世称 愿恩利尔(空气与大气之神)爱护我的王权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称 伊施塔(战斗女神)命我行使王权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称 阿舒尔神(太阳神)……权杖与王冠的授予者,王权的维持者 。这反映出亚述国王(  )

A.借助神权强化王权B.维护多神宗教体系C.建立中央集权体制D.积极对外开疆拓土

7.

古代埃及在司法审判开始之前,要先由神职人员主持祈祷仪式,再由神职人员和法官一起进行听证、寻找证据,最后神职人员和法官会达成一个裁决,并宣布裁定结果。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B.司法实践带有宗教色彩C.神职人员主导司法过程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8.

公元2世纪下半叶的罗马作家米努契乌斯·菲利克斯曾说, 罗马人除了拜自己的神之外,还拜所有的神……刚征服一个城堡,就对这一地区的神灵叩拜起来,无论什么神都拜,甚至设立神龛拜不知名字的神,还拜亡灵 。这一做法(  )

A.消弭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B.是罗马万民法实施的结果C.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D.动摇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

9.

下图是世界古代某帝国扩张示意图。据此可知,该帝国(  )

A.由于蛮族入侵而迅速崩溃B.成为丝绸之路的主导力量C.促进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D.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0.

《摩奴法论》是印度教的一部法论,大约制定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法论中有大量篇幅规定了各种礼仪,包括家庭人伦之礼、宗教之礼、王室之礼,甚至战争中也有 不准用暗器杀敌人 之礼。这些礼仪(  )

A.说明印度注重伦理规范B.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C.宣扬了众生平等的理念D.冲击了传统的种姓制度

11.

据统计,康熙一朝共举行殿试、会试二十一科,所取进士1/3以上为江浙人。在康熙十八年召试的博学鸿词科中,共录取50人,其中南方有41人,占82%,北方有9人,仅占18%。这种情况主要源于(  )

A.南方优越的地理条件B.强化专制集权的需要C.历史传统的深远影响D.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2.

明代徽州学者指出, 航大海,驾沧江,悠游自得,而膏沃充腴,铿锵金贝,诚古逸民中之良贾也……且海外之地,吾乡人足迹或无不到 。这反映了当时(  )

A.弃官从商已成为社会风尚B.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实施C.传统价值观受到一定冲击D.皖南地区不适合发展农业

13.

新加坡有超过80%的人都居住在政府建造的公共住房中,政府对每一小区各种族居民的比例作出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要求各种族必须按照比例混合居住。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多元文化和谐共处B.解决了民众住房难的问题C.保障了各种族的同步发展D.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14.

下表为1960 ~1974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迁入欧洲的人口(万人)

迁入地区

迁出地区

西欧和北欧发达国家

1960

1974

移民主要类型

亚洲

40.0

202.5

劳工移民

非洲

47.5

170.0

劳工移民

拉丁美洲

22.5

45.0

劳工移民

据此可知,当时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  )

A.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B.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C.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D.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15.

唐蕃古道上的丽江古城,分布着诸多宗教遗迹。如汉传佛教的普贤寺、大佛寺,藏传佛教的福国寺、文峰寺,道教的玄天阁、文昌宫,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的教堂,还有本地宗教的三多阁。这些宗教遗迹(  )

A.得益于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B.表明商路便利了文化交流C.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文化政策D.说明主流文化受到了冲击

16.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具有浓郁伊斯兰地区风格的式样造型,如抱月瓶、长颈方口折壶、天球瓶等,这些瓷器在阿拉伯地区受到上层社会的普遍欢迎。据此可知(  )

A.明朝的朝贡贸易范围扩大B.市场需求影响产品设计C.青花瓷继承中国传统文化D.瓷器成为外贸主要商品

17.

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思想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思想;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腊文学、数学的结合,使天文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思想文化成就(  )

A.得益于亚历山大的远征B.有助于希腊建立专制统治C.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生D.成为科学革命的理论来源

18.

公元前218年,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人发生纠纷,在写给托勒密埃及国王的控告信中,他这样写道, 国王啊,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这个希腊人非常强调自己希腊人身份和对方埃及人身份。据此可知,当时(  )

A.希腊人社会地位超然B.埃及性别歧视现象严重C.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力D.希腊法治精神影响深远

19.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刺子模,随行带有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从不花剌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据此可知,成吉思汗西征(  )

A.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B.导致了丝绸之路逐渐衰落C.直接摧毁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D.是欧洲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20.

北美殖民地时期,殖民者将印第安人视为 撒旦的仆人 恶魔的化身 ,并希望消灭和移除其族群;而黑人则被认为是与白人完全不同的低劣种族,是 低智商 愚钝 的代表。上述认识(  )

A.促进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B.有利于 美利坚 民族的形成C.形成了北美文化的多元特征D.助推了北美种族主义的形成

21.

1798年,拿破仑在军事征服埃及期间,创建了埃及科学院,来自法国的科学家和学者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拿破仑还按照资产阶级的方式组建行政机构,成为中东历史上首次代议民主制的尝试。这些措施(  )

A.意在改变埃及的落后状况B.有利于埃及的社会转型C.中断了埃及文化独立发展D.推动了埃及的民族解放

22.

1914年,在日本军政各方的支持下,许多日本知识分子来华 学术考查 。学者涩川玄耳力荐日本人以此为契机开展对 支那 各方面的研究;佛教史专家常盘大定则呼吁日本佛教徒应以研究中国为使命,整理研究中国的佛教文化;建筑史专家关野贞多次到访中国,大量收购民间所藏文物。这些活动(  )

A.保护了中国的文化古迹B.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交融C.助力了日本的殖民侵略D.提高了中国的考古水平

23.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 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一战主战场)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据此推断,这些非洲士兵(  )

A.将彻底推翻法国的殖民体系B.饱受帝国主义战争之苦难C.将成为争取国家独立的斗士D.深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

24.

1872年 江南科学计划 中提到: 在韩伯禄神父领导下研究自然科学工作,同时在徐家汇珍藏并展览他陆续收集的材料。 经过韩伯禄十多年的努力,1883年徐家汇博物馆(中国最早的自然博物馆)建成开放,主要收藏动植物标本。该博物馆的建成(  )

A.开启了近代国人的思想解放B.表明洋务运动的效果显著C.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D.推动近代国民教育的发展

25.

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国家图书馆向国外100家图书馆免费赠送图书,并在有条件的图书馆设立中国政府赠书专室或专架,定名为 中国之窗 项目。这一举措(  )

A.为国家赚取了丰厚的外汇B.满足了国内读者的阅读需求C.成为国人了解世界的窗户D.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要早三千年以上。《礼记·礼运》中讲 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礼记·王制》曾谈及南方有不火食的 雕题(纹身)交趾 之民。纹身和生食冷食,都是中国人认为的异族野蛮原始人特征。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最晚在商朝时已开始用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长挑近夹,无不如意,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型态。《隋书·经籍志》中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了360卷,可见其多,亦可见中国人对吃的重视。

——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材料二
汉代以来,凭借陆路和海上交通的不断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西传逐渐增多。生姜作为食物原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传至地中海地区。以餐饮器具而言,中国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直接传入中亚西亚及非洲个别地区。元帝国建立后,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等纷纷来往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直接推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制造的白糖已在16世纪传入西方,受到人们喜爱。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马可·波罗首次向西方人叙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作用。

——摘编自杜莉《汉代至元明时期的东食西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至元明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人口增长的1/3来自国际迁移,欧洲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二战后初期,大多数移民从事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80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

材料二
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和跨区域人口迁移流动,特别是在多族裔的跨国、长距离人口迁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文化适应 文化扩散 文化融合 等问题日益凸显。人口迁移流动虽然能够使人才、技术和资金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但复杂多样的全球人口流动也可能引发族裔间、群体间等深层次的排异反应,如与移民相关的种族矛盾及社会撕裂问题等。

——摘编自陆杰华《全球人口结构的变迁趋势及其经济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后半叶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认识。(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宋代文化,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斯文:唐宋思想文化的转型》《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宋代文化特征的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文化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