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四川省宜宾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3)【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32

一、单选题

1.

距今五六千年红山文化的家族群墓葬中,小墓围绕中心大墓,也有不少男女合葬墓,但中心大墓的规格远超过一般的小墓,墓主皆为男性,随葬品数量也明显更多。这表明,红山文化(  )

A.建立血缘继承制度B.形成明显社会分工C.出现原始等级尊卑D.完善社会阶级结构

2.

顾炎武指出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定交,土无定主。 顾炎武旨在说明当时(  )

A.生产关系稳中求变B.宗法观念渐趋消失C.中央集权逐步建立D.贵族政治日趋瓦解

3.

墨子以 民利 为出发点,提出 官无常贵,民无常贱 的口号,他主张以 众贤 的标准代替 亲亲 的标准来选拔官吏,使 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这体现了(  )

A.社会变革的主流思潮B.社会下层的参政意识C.官吏推举的机制完善D.变法图强的治国理念

4.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并任命三名专职官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官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官负责刻范。汉武帝此举(  )

A.健全了国家的货币体系B.确立了各地方制币的标准C.开创了统制经济的先河D.提升了官方铸币的权威性

5.

汉和帝十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窦宪 宠贵日甚 ,实际掌握政权。和帝年龄稍长,对窦氏弄权不满,依靠宦官郑众诛除窦氏及其党羽,郑众从此参与政事,史载 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出现这一局面是由于(  )

A.君主专制制度发展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伦理秩序受到挑战

6.

西晋灭亡后,为了躲避战乱和苛重赋税,中原汉族大量逃亡到辽西、河西、西域和南方,而南方的汉族则纷纷迁入少数民族较多的蛮、俚、僚等地。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人口流向边疆成为主流B.统治区域进一步扩大C.经济文化的互通性增强D.南北经济不平衡加剧

7.

唐前期,因科考登第艰难,考生将自己的诗文献给达官贵人或名家前辈,以求得推荐,增加科举及第的希望。白居易、王维、杜牧等人 登第 ,也与其诗作获推荐有关。这说明当时(  )

A.官员选拔方式有待规范B.任人唯亲现象普遍存在C.诗文成为科考主要内容D.门阀士族势力得以壮大

8.

宋代文化不再被极少数士家大族垄断,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在宋代 虽为市贾,亦重儒术 的事例不少,清人沈森甚至认为从宋代开始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这些现象反映了宋代(  )

A.商人政治地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改变C.贫富差异逐步缩小D.社会重文风气浓厚

9.

据表1可知,这一状况(  )

表1元代中期各族官员占比表

类别

总人数

蒙古、色目

占比

汉人、南人

占比

朝官

中央政府官员

2089

938

40.4%

1151

59.6%

京官

京都地方的官员

506

155

30.6%

351

69.4%

外任官

京都以外的地方官员

19895

5689

28.5%

14236

71.5%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A.改变了政权的阶级属性B.放弃了民族分化政策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D.调整了中央权力结构

10.

明代中后期,地区商业繁荣,南京、北京出现 四方财货骈集 南北商贾争赴 的情况;山东济南 远方之货至,富人争市以博利 ;湖北汉阳 五方杂处,商贾辐辏 。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B.工商业市镇兴起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产业结构的调整

11.

乾隆时,河南遭灾荒,山西等地 富户 闻风而来,乘机将农民土地折算而去,致使 富者日益其富 ;湖广地区也出现 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 。这折射出(  )

A.租佃关系逐渐兴起B.统治基础严重动摇C.社会发展潜藏危机D.封建地权日益分散

12.

20世纪初,张謇在上书提请开办博物馆时说 凡以为学于斯者,睹器而识其名,考文而知其物,纵之千载,远之异国者,而昭然近列于耳目之前。 这说明,开办博物馆(  )

A.成为社会实业家普遍共识B.推动了东学西传深化C.旨在学习西方以变革器物D.有利于启民智开风气

13.

对表2的合理认识是
表2

现状

古文字

已可释读

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迈锡尼的线性文字B、殷墟甲骨文

未可释读

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美洲玛雅文字、克里特文明的线性文字A

(  )

A.文字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B.早期文明具有多源多样的特征C.大河流域文明发展程度更高D.文字释读决定文明的存续发展

14.

建立在亚历山大征服地区的马其顿王国,以慷慨地支持科学研究享有盛誉。他们在埃及建立起最早由国家供养的研究院——亚历山大图书博物馆,以此吸引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人才来到埃及。这一做法(  )

A.促进文化中心东移B.确立了文化立国政策C.推广希腊民主制度D.推动了海洋文明扩张

15.

19世纪40—70年代,大量 契约华工 输入拉美地区,后定居当地,逐渐形成华商阶层。在聚居区,经营小商品和手艺,办华人学校、报纸,也介绍居住国文化习俗。据此可说明,华工群体(  )

A.改变了当地的商业经营模式B.促进了地区文化的交流碰撞C.推动了拉美主流文化的形成D.建立了社区基层的管理方式

16.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多方力量的努力下,敦煌文化科研团队对289个敦煌洞窟和140个洞穴完成全方位的数字档案建设,使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尘封的文物由此获得新生和永恒。由此可知(  )

A.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与时俱进B.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更加丰富C.文物科研主要方式发生变化D.考古发掘多方协作趋势增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考古发现不断证明,商周时期中原与域外存在广泛联系。秦国统一战争过程中,大量的燕国、辽东人前往朝鲜半岛,带去良种、铁器、漆器,加速了半岛文明进程。汉武帝命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畅通的丝绸之路成为两汉中外交往的纽带,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汉代得以建立;东汉朝廷和罗马帝国建立外交联系。葡萄、苜蓿、狮子等传入中原,汉朝的丝绸、漆器一度成为欧洲奢侈品;佛教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

——摘编自葛兆光《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等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中亚的音乐、舞蹈传入中原,以 昭武九姓 为代表的中亚人也大量到中国定居;隋唐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深度影响了高丽和日本,并最终使之成为与大唐相似的 律令格式 国家。伴随蒙古铁骑横扫亚欧,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并改变了历史进程。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对中国的茶叶、瓷器、生丝的需求增大, 西学东渐 在明末兴起。

——摘编自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等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伴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增多,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西北地区彻底边缘化;明清经济中心的两江地区,上海取代南京成为经济文化新中心。1885年后,新式通讯、交通工具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1895年后,西方的文化、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改造并融入了我们文化思想体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深刻改变了我们这个古老国家。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分析影响中外交往的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较于古代,近代中外交往的变化及其背景。(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这一时期也成为东方文明的 元典时代 。深蕴在中华元典中的种种精神内核,如天人之辨、变易自强观念、和合融通思想、民本尊君理念、忧患意识等,穿越数以千年计的日月韶光,对后来的中华文化起过重大作用。中华文化史上的多次 变古 复兴 ,无不是到元典中追寻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围绕着中华元典时代某个精神内核,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论述该精神内核对中华文化发展起到的作用。(要求:论题明确,价值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雍正四年(1726),云南巡抚鄂尔泰奏陈东川彝族土司统治区 田皆蒿莱,地尽荆棘,耕种不施,渔樵绝迹 的状况。中央下令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鄂尔泰在所辖彝族地区,一方面对土司武装进行打击,另一方面加强安营设讯,慎选能员;又陆续召集垦民垦荒,将原土司田地赏给兵丁, 并量与牛种银两,劝令开垦 ;对避乱逃亡及被胁从的无论汉回彝苗, 概令招抚,悉予安插 。其继任者又将 所给与兵民夷户之田,俱令分给之始,即立清界限 其田给与执照,永远为业 。到乾隆十一年(1746),此地 野无旷土,商贾辐辏,汉土民夷,比屋而居,庐舍稠密,已与内地气象无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前期在云南彝族地区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清前期在云南彝族地区改革的影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