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浙江省宁波市九校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1+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5 浏览数:273

一、单选题

1.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中发现了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观象台、成组成套的礼器等。城址内布局有序,功能分区明显,宫殿区、贵族居住区、居民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黄河流域已经产生宗法制度B.中原地区开始出现阶级分化C.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原始农业与手工业相当发达

2.

先秦某一思想家把世界上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称之为 天之道 ,认为事物之间普遍存在对立的矛盾,而且各种事物在矛盾中经常向它的反面运动变化。下列观点出自该思想家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

《汉书》载: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中朝的设立B.推恩令 的颁布C.刺史的分设D.郡国并行制的推行

4.

元朝构建了遍布全国的驿道网络,沿途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食宿服务。同时,相隔一定距离设置急递铺,确保政府公文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传递至各地。以上措施意在(  )

A.加强边疆军事防御以巩固统一B.构建全面系统的交通体系C.便利通信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D.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5.

据明朝中期的一段史料记载,常熟地区谭晓、谭照兄弟善于经营,见湖田荒废,雇民开垦。低地凿池养鱼,高地围田种植,池上养猪鸡,堤间种果树,洼地植水生植物,收入三倍于农田。由此,谭氏兄弟成功致富。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

A.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美洲作物的引进与传播

6.

有学者在评述近代某次战争的背景时说:“(明治维新后)日本奉行侵略扩张方针,把矛头首先指向朝鲜和中国,妄图征服亚洲和世界。它致力于加强军备,以中国为 假想敌 ,时刻在寻找适当的时机,逼中国决战。 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战败证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③使英国获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的权力
④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7.

红军长征是一场艰苦卓绝、英勇伟大的战略转移。下图为长征路线示意图,图中的 ①②③分别为(  )

A.①瑞金 ②汉口 ③会宁B.①瑞金 ②遵义 ③吴起镇C.①瑞金 ②遵义 ③会宁D.①南昌 ②汉口 ③吴起镇

8.

以下为某次战役前某军总部发出的《战役行动命令》(节选)。经此一役聂、贺、关、刘、邓并报军委:(  )

情况任务与战役组织见七月廿二日辰命令

战役部署及作战地域区分

①……

②刘邓集团以主力八个团附总部炮兵团一个营破击平定含至榆次段正太线之破坏重点,阳泉张净镇之对元氏以南至安阳段平汉线,德石路,邯大路,榆次至临汾段同蒲线,平遥至壶关段白晋线,临屯公路,应同时分派足够部队宽正面的破袭之,阻敌向正太路增援,相机收复某些据点,对辽平公路应派有力部队积极活动,相机收复沿线某些据点,另以一个团主力住于潞城襄垣间地区。

……

朱彭左

一九四○年八月八日申

A.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B.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C.进一步挫败国民党全面进攻D.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敌优势

9.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中, 发展 一词频繁出现。他提出 我国经济的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下列关于 发展 的论述,最能反映南方谈话精神的是(  )

A.发展要立足国情,不可照搬教条B.发展要统筹兼顾全面平衡,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C.发展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D.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

10.

苏美尔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涨落的规律,将一年分为泛滥、播种和收割三个季节。由此可知(  )

A.古代文明受自然环境深刻影响B.征服大自然是文明产生的前提C.古代文明呈现多元起源的特征D.古代历法源于大河的涨落规律

11.

16—17世纪初,日本有 银岛 之称,中日之间展开了丝银贸易。据统计,1586——1630年,从日本输入澳门的白银近1500万两;1557——164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这一现象使得(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葡萄牙急于占据濠镜澳C.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得到发展D.西班牙人从中谋取暴利

12.

1851年5月1日,世界首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在伦敦盛大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临现场为博览会剪彩。她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与骄傲: 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当时能让英国女王深感 荣光 的参展产品是(  )

A.飞梭、汽船B.蒸汽机、火车C.电话、汽车D.骡机、内燃机

13.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此处批评的是(  )

A.余粮收集制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新经济体制

14.

下图是一幅冷战时期苏联的反美宣传画,图中人物是杜鲁门和希特勒,图中文字是 希特勒的方式只有一个可能的过程和一个可能的结局 。该漫画作者意在(  )

A.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B.批评杜鲁门延续希特勒的侵略政策C.揭示美苏争霸态势的变迁D.讽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霸权行径

15.

下表为某一时期某资本主义国家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表。表格中的 年份 最有可能是(  )

年份

GDP增长率

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

2.5%

5.3%

4.4%

2.2%

4.9%

3.2%

0.1%

4.9%

6.2%

-1.5%

5.5%

11.0%

-0.2%

8.5%

9.1%

A.20世纪30年代初期B.20世纪50年代中期C.20世纪60年代后期D.20世纪70年代前期

16.

根据《宋书·州郡志》中所记载的侨州郡县户口数,历史学家估算自永嘉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有九十万,占北方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占东晋、南朝政府编户齐民的六分之一。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显著地反映了(  )

A.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繁荣B.北方战乱频繁导致的人口南迁C.南北户口分布格局的根本性改变D.古代中国政治中心的南移趋势

17.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区分了 亡国 亡天下 ,认为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并进一步主张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表明作者意识到了西方的威胁B.旨在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C.启迪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D.意在警示统治者重视道德治理

18.

民国七年,一篇名为《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尖锐地指出: 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将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 民国初年宣传类似思想的文献是(  )

A.《新学伪经考》B.《革命军》C.《吾人最后之觉悟》D.《文学改良刍议》

19.

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是在多个民族、多方地域被伊斯兰教整合在一起时,作为整体的文化进行自我扩充和重新建构的必然需要。这条发源于古埃及、巴比伦、腓尼基的溪水注入希腊,然后以希腊文化的形式,倒流入近东,并在此后滋养着中世纪欧洲贫瘠的文化土壤。 对这场 百年翻译运动 解读不合理的是(  )

A.促进了阿拉伯帝国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的繁荣发展B.由官方统一组织并完成,主要目的是统一阿拉伯世界的宗教信仰
C.是一场跨越亚非欧的文化交流活动,涉及波斯、印度、希腊等东西方文化D.为欧洲文艺复兴保存了大量古典文本和学术资源,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

德雷德·斯科特是一个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的黑人奴隶。1834年由主人从蓄奴州密苏里州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几年后又被带回密苏里州。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斯特科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美国最高法院判决的理由可能是(  )
①黑人不包括在宪法中的 公民 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的公民权
②联邦制下联邦政府无权禁止各州领地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奴隶主的财产权
③斯科特在伊利诺伊州属于逗留而非定居,其法律地位仍需由密苏里州确定
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的权力高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不能违背国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1.

下图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它在网络上通常被认为是《宋朝科举考试图》。一些专门研究科举制的专著中也使用了此图,如梁庚尧《宋代科举社会》、唐群《隋唐科举与名士》的封面等。然而,这一图像实际上来源于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当时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编撰的《帝鉴图说》,描绘的是唐玄宗召见、考核县令的情形,而非宋朝的科举考试。为了避免出现类似图像被误用的情况,最有效的做法是(  )

A.通过查找史料来源指出其真实的含义,避免 望图生义 B.仅使用官方或权威机构提供的图像作为教材和专著封面
C.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学生和读者对历史图像的辨识能力D.在使用历史图像时必须添加详细的图像描述和背景介绍

二、材料阅读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任宰相者,不必身为两省长官,但就他官畀(注:给予)以他名,特以两省究为枢要之地,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为习用之名。

——摘编自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

——摘自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角度说明作者认为 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 的理由,并分别简述 合议于政事堂 就他官畀以他名 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朝和北宋前期中枢部门分工特点的不同。结合所学,概述北宋前期为实现这种 分立 所采取的举措。(8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
德意志联邦,自千八百七十年来,可谓放一异彩,不独兵事船械,事事见长,起夺英、法之席;而国民学术……皆极精进。乃不幸居于骄王之下,轻用其民,以与四五列强为战,而所奉之辞,又多漏义,不为人类之所通韪(注:认同)。

——引自严复《与熊纯如书》(十七)(1914年9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严复对 欧战缘起 的判断。

24.

中法作为两个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大国,在历史长河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迸发出巨大能量,影响世界行进方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在这种行政制度下,皇帝要实行专断是不可能的。一般法令出自皇帝,但是,由于有那样的政府机构,皇帝不向精通法律的、选举出来的有识之士咨询是什么也做不成的。……所以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执行这些法律的机构越多,行政系统就越不能专断。

——摘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
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戴高乐总统逐渐意识到,要使法国在全球获得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他认为,决定国家之间关系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此时的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际上又面临着与两个超级大国交恶的危险,急需寻求其它大国的承认与支持。恰逢此时,戴高乐派出富尔访华,与中国领导人举行多次会谈,双方共同探寻建交的可能性。以此为契机,两国终于走向了合作。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也使法国成为唯一能同中美苏直接对话的西方大国,被西方舆论称为 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

——摘编自李军《中法建交背景及原因浅析》

材料三
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克龙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于2024年5月5日至7日对法兰西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中法共发表4份联合声明,其中有3份关于国际热点和全球治理,彰显了中法的大国担当。
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亮明停火止战的和平立场。 两国元首强调,当务之急是立即实现可持续停火,确保在加沙地带提供大规模人道主义援助、保护平民 两国元首呼吁在2024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遵守奥林匹克休战 ……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共同呼吁,分量颇重。
关于就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加强合作的联合声明以及关于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展现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协作之力。延续支持彼此提出的有益多边倡议、举办的重要国际会议的传统,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中方支持法方办好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

——摘编自《光明日报·习近平主席对法国第三次国事访问纪实》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对 中华帝国 政府的态度。结合所学,简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中法双方走向合作并建交的共同因素,分析中法建交的历史意义。(7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列举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7分)

三、开放性试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根据我们底目标来研究农村经济,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彻底地明了农村生产关系和这些生产关系在殖民地化过程中的种种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找寻那些压迫中国农民的主要因子,这些压迫中国农民主要的因子一经铲除,非但农民可以活命,我们的民族也便有翻身独立的一日。

——引自《中国农村》发刊词(1934年10月)

材料二
李琦《农民和拖拉机》(1950年国家文化部 新年画创作奖金 甲等奖作品,《美术》杂志评论:“(这幅画)不仅形象地表达出摧毁封建枷锁以后的农民的生产热情,而且显示了农业生产将要摆脱落后走向机械化、集体化的伟大理想,展现了新中国农村发展的远景。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