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新未来联考高二第二学期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25

一、单选题

1.

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后,考古学界一度认为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耕文化遗存。但事实并非如此,2000年,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B.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D.历史解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2.

商人认为祖先和天神都会影响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需要通过四时的祭祀活动来求福避祸。周人则主要祭祀那些有功于先民的祖先,如将最有功德的先人配享郊祭。商周时期祭祀的变化体现出周朝(  )

A.民本理念的盛行B.神权统治的确立C.人文意识的提升D.宗教体系的完善

3.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20—前210年间,曾巡视全国,东至山东,东北至河北海滨,南至湖南,东南至浙江,西至甘肃,北至内蒙古,大部分是乘车。这可用于说明(  )

A.秦朝基层治理体系的成熟B.嬴政致力于统一天下C.秦始皇肆意游玩穷奢极欲D.秦朝陆路交通的发达

4.

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迅速滋长,现实的政权基础是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因此,所有的政治制度必须为其服务。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

A.地方势力崛起冲击中央集权B.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C.贵族政治渐趋取代官僚政治D.门阀士族与皇权间的矛盾激烈

5.

在唐代,法律规定上对证据不足,难以量刑之罪的处理原则是从赎,《唐律疏议·断狱》中明确写道: 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 在司法实践中,疑罪的基本处理原则是 罪疑惟轻 。这体现出唐代司法特点是(  )

A.宽简慎刑B.公平公正C.礼法分离D.唯法为治

6.

综合下表可知,两宋期间(  )

记述

出处

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

苏轼《东坡志林》卷九

宋孝宗淳熙末,始用竹纸,高数寸,阔尺余者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

A.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造纸原料有了新开拓D.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7.

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随着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行省成为中央派出机构, 的含义遂由宫禁、中枢机要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拥有相应的权力。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统治机构日益完善B.君主专制空前加强C.朝廷调整统治策略D.蒙汉政体趋向一致

8.

在明末清初,四川因为长期战乱,人口大量流徙死亡,全省人口仅有62万。康熙年间开始施行 湖广填四川政策 ,到了嘉庆十七年(1812年),四川人口达到了2070万人。清政府此举(  )

A.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C.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D.平衡了南北方人口结构

9.

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翰林院编修张謇在日记中写道: 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并明确表示: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并毅然辞官从商,于1899年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这反映了张謇(  )

A.实施新政的要求B.推翻封建制度的决心C.救亡图存的努力D.争取政治权利的愿望

10.

据不完全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的团体312个。在这些团体中,不少既无章程纲领,又无固定的机构组织,甚至旋起旋灭,在报纸上刊出了一个发起宣言后就不见下文。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政治乱象丛生B.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D.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弊端凸显

11.

1923年12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杂志第二期封底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 处在军阀和外力压迫之下的中国人民,谁能引导他们向解放的路上走呢?只有马克思派陈独秀们所办的《向导》周报。 其意在(  )

A.唤醒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B.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C.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12.

1946年,晋绥边区政府根据 凡各种货物通过解放区只能收一次税 的原则调整了货物出入境税率,如棉花由1%税率改为免税入境,土布税率由10%降为5%等。这些措施旨在(  )

A.积累国家物价管理的经验B.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C.适应重庆谈判的形势需要D.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准备

13.

下图是新中国时期的一幅宣传画。该宣传画中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C.国际形势的日趋严峻复杂D.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14.

1956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结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在城镇,分散了一部分过于集中的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也有所恢复和增加;在农村,允许一部分生产资料如鱼塘、菜地、果园、桑园、成片林木等可以暂不入社,归原主经营等。上述措施(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调整B.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C.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D.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

15.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是反映国家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1%,2014年又迈上2%新台阶,达到2.02%,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各国的平均水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  )

A.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行列B.科技创新能力受到重视C.科技创新主体日益多元D.科研经费投入领先世界

16.

据天猫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前后, 新中式 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 马面裙 供不应求;非遗产品吸引眼球;博物馆文创产品火出圈,传统文化和时髦大气兼具的 国潮范儿 成了年轻人选购礼品的最爱。据此推知, 文化礼品 的走俏(  )

A.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C.取决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D.突显了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养老扶弱 承袭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扶助羸弱的传统美德。到了唐代,敬老养老的措施更加丰富。唐太宗曾颁《赐孝义高年粟帛诏》曰: 高年八十以上,赐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二匹。 唐高宗颁过《老人赐几杖鸠杖敕》,内容是 古之为政,先于尚老。九十以上,宜赐几杖;八十以上,宜赐鸠杖。所司准式,天下诸州侍老,宜令州县遂稳便设酒食。一准京城赐几杖,其妇人则送几杖于其家。

——摘编自杨兵《对唐代几种社会救济形式的辨析》

材料二
唐朝奉行 以孝治天下 的治国之策。因此,唐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尊老养老,建立了完备的尊老养老政策和有效的实施机制。如唐高宗 以河南县大女张年百三岁,亲幸其第。 免除老人赋役也是尊养老人的体现。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主要为租庸调制度,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力役。唐朝为了保障老人有人奉养照顾,规定 其天下百姓丈夫七十五已上,妇人七十已上,宜各给一丁充侍。 另外,《唐律·名例律》规定: 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

——摘编自季庆阳《试析唐代的尊老养老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尊老养老观念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政府在尊老养老制度上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积极作用。(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民初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帝制的倾覆,共和制度的诞生,宪法的制定,国会的召开,选举的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场民主宪政的真正试验。这场试验虽然结局不成功,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初期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且中国的封建专制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背景下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是 拿来主义 ,使得受封建统治多年的民众缺乏心理准备,有些麻木不仁,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薄弱,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决裂。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党人一方取得的彻底胜利,而是以暴力加谈判取得了成分复杂的胜利,由于各种目的而与清政府决绝的政治派别,拥兵武人挟革命大潮而来,为后面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

材料二
1940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抗日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根据地规定无论是抗日根据地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和一般地主,均可参加抗日政权。各地按照 三三制 的人员结构比例进行选举, 三三制 政权所体现的是以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为基础,成为抗日根据地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 经过人民选举 ,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性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精神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得到了认真实行,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选举制度。1944年美国观察团成员赴延安考察时也深刻感受到边区政治的特色,这里 人民积极向上,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个世界

——摘编自谢双明《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政治变革失败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并简析其影响。(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活动的5个阶段。
1978—1989年:以邓小平1978年的 6·23谈话 为起点,出国留学活动实现了政策性扩大、阶段性调整、试探性拓展和经验性积累。本阶段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约为9.6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约3万人、单位公派约4.3万人、自费留学约2.3万人。
1989—1992年:出国留学活动发生了 断崖式 锐减。本阶段国家公派、单位公派、申请自费等各类出国留学总数约为6.78万人。
1992—2000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契机,国家确定了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的政策方针。本阶段出国留学合计19.11万人。
2001—2012年: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进而受我国留学政策的逐步调整与进一步放开、公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境外教育机构扩大招生等因素的影响,出国留学活动呈现出广泛进取的态势。本阶段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合计约227.67万人。
2013—2018年:以中共十八大召开为标志,出国留学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本阶段出国留学总数约255.03万人。

——摘编自苗丹国《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事业的回顾与前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的发展趋势。(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简析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事业的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长廊中,曹操可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下表为古代中国不同作品关于曹操形象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曹操少时见乔玄,玄谓之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世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辅佐汉献帝如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

唐太宗李世民《祭魏太祖文》

操阴贼险狠,特鬼蜮之雄者。

【北宋】苏轼《孔北海赞》

皇叔刘备仁德之人,曹操兵已至,杀人不知其数,俺百姓来随皇叔,便死不悔。

【元】《三国志平话》

好游猎、喜歌舞、游权谋、多机变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曹孟德,八里桥前把行饯,谋害圣贤。关老爷,刀挑红袍,药酒祭天把火光现,曹操胆寒。

【清】《灞桥挑袍》

——摘编自陈天祥《曹操形象的历史演变》等

围绕 曹操在中国古代形象的演变 这一主题,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