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福建省宁德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5

一、单选题

1.

恰塔尔·休于遗址(公元前8000年至前7000年)但于土耳其境内。考古发现,当地居民己种植粮食、饲养家畜,手工业较为发达,大量手工制品销往西亚。这说明该地区(  )

A.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B.社会分工有所发展C.处于奴隶制鼎盛阶段D.已经形成早期国家

2.

法老宣称自己是太阳神之子,拨巨款修筑神庙,赋予神职人员公职。法老之下地位最高的官员往往由大祭司担任。这表明古代埃及(  )

A.神权与王权关系密切B.人民对神灵的崇拜C.法老重视来世的生活D.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3.

图1、图2是某同学在进行中古西欧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的图片。据此推知,这位同学汇报的内容是(  )

A.封君封臣制度B.庄园与农奴制度C.城市自治运动D.王权与教会的斗争

4.

下表反映出(  )

区域

国家

时间

状况

南亚

笈多帝国

46世纪

保留藩王,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

东亚

日本

710世纪

中央集权国家,儒家经典广泛传播

东欧

拜占庭帝国

415世纪

继承罗马遗产,颁布《查士丁尼法典》

A.区域文化的统一性B.国家制度的相似性C.宗教信仰的复杂性D.中古文明的多元性

5.

15世纪,古罗马的名言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在意大利重新流行,意大利学者开办了 体操宫 等学校。这可用于说明(  )

A.民族集体观念的增强B.科学革命的兴起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D.启蒙运动的开展

6.

1584年,西班牙议会通过决议,允许拉美殖民地生产自己所需的产品。此后,殖民地出现了生产布匹、陶器、玻璃、蜡烛等物品的手工工场。这一决议(  )

A.客观上促进殖民地经济发展B.推动西班牙的社会转型C.导致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D.加速拉美封建制度解体

7.

1698—1700年,英国国王运用外交特权与法国签订条约。1701年,议会与国王达成协议,外交政策须由内阁制定,君主的外交决议须经议会核准。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得到发展B.国王丧失外交权力C.议会与内阁相互制约D.对外政策出现调整

8.

1769年,英国人韦奇伍德把原来由单人独自完成的制陶流程分解成几十道工序,每一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工人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这种生产形式(  )

A.促进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B.提高工人的社会经济地位C.推动 中间阶层 的崛起D.顺应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

9.

19世纪初,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英美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控制了拉美的国际贸易。这反映拉丁美洲(  )

A.已经顺利步入发展的正轨B.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C.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D.重新沦为欧美殖民地

10.

他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指的是(  )

A.伏尔泰B.马克思C.华盛顿D.提拉克

11.

19世纪80年代,德国向尚未被瓜分干净的非洲和太平洋扩张;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把触角伸至被多国瓜分的远东和中近东。德国的扩张(  )

A.确立了欧洲的优势地位B.改变了殖民侵略的方式C.标志着殖民体系的形成D.加剧帝国主义间的冲突

12.

1915年12月,法国军方任命退役中校陶履德率领募工团来中国招募华工。法国的这一举措是由于(  )

A.奴隶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B.争夺亚洲市场的需要C.战争引发人力资源的紧张D.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

13.

赫鲁晓夫在关于1959—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纲中谈到: 同1957年相比,石油开采量要增加3倍,煤气的开采和生产量要增加12—14倍,电力增加3.3倍。 这反映出苏联(  )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B.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C.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4.

1961年,美国明确提出政府有责任在海外 积极培育美国学 ,并 资助他国的美国学家赴美学习和研究 。这反映了(  )

A.传播美国学成为全民共识B.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C.冷战时期美国外交的需求D.西方阵营内部矛盾激化

15.

二战后,非洲不同形式的区域市场逐渐形成,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但非洲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的2%。这体现出(  )

A.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发展B.非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C.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D.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平衡

16.

图1、图2和图3所示徽标的内容共同反映了(  )

A.反对强权政治的决心B.睦邻友好的意愿C.消除南北差距的期望D.合作共赢的理念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历史上的中东诸国与中国交往源远流长。西汉时期,中国有许多使团前往波斯,安息王曾派两万骑兵到边界迎接汉使。唐宋元时期,陆上 丝绸之路 和海上 香料之道 是阿拉伯与中国商贸往来的集中体现,古文献用 珍货辐辏、瑰宝山积 来形容当时商贸交流的繁荣景象;阿拉伯的炼金术引进了中国的汞、铅等药物;阿拉伯科学家为元朝制造了7种阿拉伯天文仪器,并教授天文知识。

——摘编自王方《试论古代中东多元文明的流变及其互鉴》

(1)根据材料,概括历史上中东诸国与中国交往的领域。(4分)
(2)研究中东诸国与中国交往的历史需运用哪些类型的史料。(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202407081737537384

——摘自《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铃薯的传播做出合理解释。(要求:从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解释)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上图所示漫画创作于19195月。画面中,居中的是法国总理,其身后是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和意大利总理。法国总理说道:奇怪,我好像听到一个孩子在哭泣!。立柱后面有一个哭泣的小男孩,头上的文字是“1940class”,在20世纪的欧洲语境指的是“1940年那些合格的应征入伍的人,男孩身后是一张待签署的《凡尔赛条约》。

——摘编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1917—1945年世界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17

俄国十月革命

1922

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1926

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19261927

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5

联合国成立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上图中小男孩指代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画家做出 1940,class”这一预判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变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秩序变动的因素。(6分)

五、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89—1917年欧洲历史上占主要地位的,一是建立在使用无生命动力基础上的工业化;二是建立在对人类权利与义务新认识之上的政治革命。这两点都在欧洲历史上有深远的渊源,它们既不是自古有之,也并非只是与外部世界的偶然联系才发展到1917年。

——摘自(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体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