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新乡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6+4)【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69

一、单选题

1.

如图所示为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古巴比伦石柱(顶端部分),石柱上刻着的两个人物,坐着的神把法典交给了站着的汉谟拉比。这一石刻体现了古巴比伦(  )

A.王权高于神权B.法律宣扬君权神授C.等级差别明显D.追求社会公平公正

2.

公元前5世纪,雅典富有的公民们不仅积极参与政治,还在日常生活中和非常时期承担公益捐助义务公元前483年,被称为 公正者 的阿里斯泰德遭到公民大会的放逐,而促成此事的人对公益捐助的投入大于阿里斯泰德。这反映出此时的雅典(  )

A.富人阶层享有更多权利B.民主政治开始衰落C.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D.寡头体制获得新生

3.

12世纪中期,罗马教廷颁布的《教会法大全》中出现了关于 由教会法管理婚姻,出了问题由教会法官处理是顺理成章的事 等相关内容。这可以说明,中世纪后期的罗马教廷(  )

A.培养了专业法官群体B.深刻影响民众生活C.主宰着欧洲世俗政治D.直接承袭了罗马法

4.

8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将翻译希腊典籍列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工程。到第七任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时期,阿拉伯翻译运动达到顶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基本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据此可知,阿拉伯翻译运动(  )

A.凸显了阿拉伯文化的领先地位B.旨在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C.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的科技创新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5.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殖民者发现美洲印第安人储藏了大量黄金,就把它们运往国内;后来,又发现美洲有丰富的银矿资源,于是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开采银矿,致使大量白银流入西班牙。这些金银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B.出现物价暴涨局面C.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D.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6.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认为一切人和一切团体组织都可能犯错,当教会给人定罪并将人烧死在火刑柱上时,教会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基督教的福音。马丁·路德的这些言论(  )

A.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B.废除了基督教教会特权C.旨在削弱基督教的影响D.压抑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7.

有学者认为: 科学革命肇始于意大利,终结于英国,双方的杰出代表人物分别是伽利略和牛顿;而扮演欧洲经济领头羊角色的国家也随着这场科学革命主战场的转移而发生改变,英国取代了意大利成为领先的经济体。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工业革命由意大利扩展到了英国B.世界经济中心与科技中心同步转移C.近代自然科学助推社会经济发展D.经济实力地位决定国家的科技实力

8.

马克思曾生动地将19世纪初的法国农民比作一袋马铃薯中的一个个马铃薯,他们无法在政治上形成一个统一的 农民党 ,因而更倾向于忠于传统,服从社会权威,而 小农阶级 这个 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 的代表正是波拿巴·拿破仑。马克思描述的这一社会现实(  )

A.强化了国家政治权威的主导力量B.反映了法国产业政策的亟待调整C.揭示了法国君主统治的社会基础D.说明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持续发展

9.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纽约、华盛顿等城市数以万计的工人参加了缩短工作日的斗争。几天后参加斗争的工人达到了35万人。纽约等地政客称: 芝加哥落入共产主义手中 巴黎公社的魔影光临美国 。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

A.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工人积极争取合法权益C.联邦政府职能有所调整D.社会主义革命时机成熟

10.

如表所示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伊朗人在欧洲游历后的相关言论。这些言论(  )

1

我观察到法国与英国的进步要比俄国先进一千倍如此不可思议的成功背后是什么原因?其诀窍只有一个词:法律

2

治国有两种方法:伊朗的方法西方的方法,前者是君主知道国家利益之所在,后者是人民知道国家利益之所在。日本曾和伊朗一样是专制的国家,但自从立宪以后便迅速赶上西方,因此只有当民族的意见付诸实施,民族与国家的事务才能走上正轨

A.利于推动民主法治意识的传播B.说明了早期殖民扩张的残暴C.旨在学习欧美的先进科学技术D.体现了伊朗民族独立的诉求

11.

有学者说, 历史上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一切类型的社会革命,只是用一种剥削制度去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俄国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 。该学者意在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B.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C.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D.实现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12.

自二战后期开始,美国首先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谋求建立一系列海外基地,以强化其对欧亚大陆的控制。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敌意日渐加深,并将矛头对准了尚为盟友的苏联。这反映出当时(  )

A.冷战局势急剧恶化B.美国称霸意图凸显C.苏联实力异常强大D.美苏关系完全破裂

13.

如图所示是1950年和1970年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联邦德国(  )

A.经济竞争力增强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

14.

20世纪50年代埃及共和国成立后,纳赛尔总统成为埃及新的政治秩序的中枢,控制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议会名为最高立法机构,却依附于总统。 内阁成员仅仅充当听众的角色,只有纳赛尔是发言人 。这可用于说明此时埃及(  )

A.民主政治名存实亡B.共和政体成效显著C.殖民秩序根深蒂固D.政治转型任重道远

15.

1970—1978年,美联储主席伯恩斯认为,美联储的职责是实现充分就业而非维持物价稳定,并希望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就业。在伯恩斯的带领下,1970—1973年,美国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伯恩斯政策最终导致美国(  )

A.工人就业增加B.经济陷入通胀C.社会矛盾缓和D.政府干预加强

16.

1999年7月,叙利亚总统访俄时表示:应创建一个多极世界,这个多极世界将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左右事态发展;美国在这一时期也不得不承认其世界霸权地位受到当时内外条件的极大限制,对外霸权 深度有限 。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范围扩大B.美国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C.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D.新兴国家主权观念普遍增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波斯帝国是古代西亚文明独立发展的集大成者,国王与行省总督关系的变化集中反映了波斯帝国王权波动。公元前6世纪后期,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把全国划分为20个总督辖地,并规定了各地总督应当缴纳的贡赋数额。即使到波斯帝国后期,各行省总督仍然大多由波斯人担任,若国王认为总督不合适时就会加以撤换或者直接处死。公元前5世纪中期以来,只要总督保持对国王的忠诚,并且按时上缴税收就会……总督世袭在当时并不是对国王根本性的威胁,总督也并非要在所有事务上都听命于国王。某些情况下,总督在自己辖区内的行政管理权基本独立,波斯帝国君主也只有在地方事务发生某种异常情况时,才会以书信形式提供直接指导或干预。

——摘编自晏绍祥《波斯帝国的专制集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斯帝国总督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公元前5世纪中期以后波斯帝国总督职权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5至17世纪早期,英国史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历史学家们突破了中世纪以编年体为主的单一范式,叙述体和纪传体焕发生机。叙述体范式的史学著作包括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和地方史等,纪传体则包括人物传记、回忆录、旅行游记和人物词典等。以费边为代表的编年史家和以阿诺德为代表的城市编年史家注重书写 王国公民史 ,即由城市市民所创造的历史。这不同于中世纪比德等人以圣奥古斯丁的传教活动为写作对象,也不同于索尔兹伯里的约翰专注于教皇史。英国史学家非常重视对史料的鉴别和对历史文献、遗迹古物的考证,并开始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来。诚如托马斯·伯顿所说: 我删掉冗词赘句,拨云现日使事实明朗起来;我研读整个登记簿,将遗失的信息从原始文件中恢复;最后,我一丝不苟地把它们汇集成册。

——摘编自邹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史学特点探析》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学者抛弃了以前史学家对待具体历史的鄙夷和否定态度,重视扩展历史研究领域,把历史学当作反对封建斗争的重要武器,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进步论压倒了崇古论而成为史坛的主流。杜尔果在《世界史论》中说,人类虽然交替经历过安定与动乱、衰落复兴、幸福与痛苦的时期,但总是以缓慢的步伐朝着更完美的境界前进的。人类是服从进步规律的总体,进步就是人性的进化和提高,一切随着理性的运动而前进。总之,启蒙史学战胜了封建教会史学,并确立资产阶级史学在史坛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赖元晋《18世纪启蒙史学的地位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7世纪英国史学发展的特点及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5—17世纪英国史学相比,启蒙史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作用。(7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鉴于苏俄国内形势仍然严峻的现实需要,1918年春,列宁提出了由国家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竭尽全力 医治战争带给俄国整个社会机体的极其严重的创伤 。此后,列宁通过余粮收集制和产品供给制,以产品、个人消费品和日用品高度国有化的形式禁止私人买卖商品和粮食,普及义务劳动制,坚持 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原则,对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严格的计划控制,成功地保护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政权。1920年,国内各类企业基本上在政府的监督下有序运行,但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这些举措却使刚刚恢复和平的国内环境再次走向混乱和衰退。1921年,列宁在吸取这些教训之后又开启了崭新的政策尝试。

——摘编自韦光波、朱喆《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
在取得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胜利之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产生于战争时期具有临时性质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和平建设时期很快就出现了 政策失灵 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8日,列宁在《农民问题提纲初稿》中明确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指出农民的税后余粮可以在地方自由流转。此外,在租让制方面,1920年11月,列宁就指出租让制是在俄国经济极其薄弱时利用资本加速经济发展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式。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施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有关决议,新经济政策开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摘编自张伟《改革视角下的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月革命后列宁采取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名称,并列举其具体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列宁 崭新的政策尝试 的合理性。(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它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洪流使大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的规则,换言之,在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扩大。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格局多极化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在的国际经济组织及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受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总部主要集中在美国。

——摘编自俞正梁《经济全球化的极化效应与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

提取材料部分或全部信息,围绕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格局的关系 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