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84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收藏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的浮雕《吉尔伽美什和 天牛 作战》,吉尔伽美什最终获胜—-这象征着人对于战胜自然力的一种信心。该浮雕发现地诞生的其他文化成就是(  )

A.发明了10进制B.最早使用战车作战C.创制了象形文字D.戏剧艺术高度发达

2.

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建立后,将波斯人的阿拉姆语定为官方语言,各民族虽可保留自己的语言,但生意往来、公文交换必须使用阿拉姆语及文字。这一措施(  )

A.着眼于保障帝国的商业流通B.阳碍了帝国境内的商业流通C.有利于提高帝国的行政效率D.推动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

3.

10世纪的骑士是一群傲慢、目不识丁、言谈举止粗鲁的武士,他们以战争为职业,是 战争与和平的决定者 。10世纪末,在以法国为主的西欧大陆,教会发起了限制骑士暴力行为的 上帝的和平 运动,并得到一些世俗封建主支持。这可用来说明当时西欧(  )

A.封建王权软弱B.教会垄断世俗权力C.民族国家兴起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4.

西班牙人在到达美洲时,曾感慨 我们看到城市和村庄建在水上,看到很多大的城镇建在陆地上,看到通往特诺奇蒂特兰的笔直而平坦的堤道,我们感到霞惊……因为巨大的塔楼、庙宇和建筑物都是从水上升起的,而且都是用石头建造的 。该文明(  )

A.培育了甜高粱、西瓜等农作物B.对外大量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C.城内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D.发明 浮动园地 以扩大耕地面积

5.

一位学者绘制了16世纪的世界贸易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⑦”箭头表示的贸易路线上出现的大宗物品可能是(  )

A.白银、丝绸B.瓷器、棉布C.香料、玉米D.小麦、枪支

6.

下表为某历史研究小组在研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所收集的部分史料内容。据此可以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英国(  )

著作

内容

13世纪中期《英国的法律和习惯》

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因为法律创作了国王

13世纪60年代政治诗歌《刘易斯之歌》

法律支配着国王的尊严……如果没有法律,他的统治将偏离正道

14世纪初《爱德华三世镜鉴》

根据普通法,任何人也包括国王都不应当攫取另一个人的财产,如果所有者不愿意和没有正当理由的话

A.责任内阁制的渊源B.主权在民 观念的起源C.民主平等的时代诉求D.王在法下 的历史传统

7.

下图显示的是四个国家全球工业比重变化情况。乙国在这一时期发明了(  )

A.电话B.火车C.汽船D.炸药

8.

18世纪,法国巴黎流行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沙龙,贵族与富有市民、艺术家与学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公共空间。19世纪40年代以后,公共舞会、适应大众阅读与休闲的咖啡馆、各种音乐团体、俱乐部、文学阅读室层出不穷。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巴黎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B.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公民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D.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以确立

9.

在1848年欧洲革命刚刚过去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欧洲革命很快又会爆发,社会主义的胜利近在咫尺。1895年,恩格斯公开承认企图通过一次突然的暴力袭击就能取得胜利是 错了 ,工人阶级应该改变自己的斗争形式,要准备与资产阶级做长期的、合法的斗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C.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D.推动工人斗争实现国际联合

10.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19世纪后期的中国义和团运动、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等,都以其浩大声势震撼了亚洲。但在列宁看来,20世纪初的古老亚洲才开始觉醒。列宁所说的 亚洲的觉醒 是指当时亚洲国家(  )

A.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D.为实现民族独立而联合斗争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中国招募约9.6万名华工,在西线战场为远征军从事战地勤务工作,其数量达到英国远征军劳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华工以吃苦耐劳成为效用最高的一支队伍,堪称西线战场上当之无愧的劳工劲旅。华工的付出(  )

A.迫使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B.为战后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提供了可能C.提高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国际影响力D.促进了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的高涨

12.

某网站历史专栏出现了以下两幅图片。该专栏的主题应该是(  )

A.西方列强瓜分非洲B.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C.局部反法西斯战争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3.

苏联传统观点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英国著名史学家查尔斯·富勒指出: 阿拉曼战役是为保卫盟国利益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陆战 ,是二战的转折点,而有些美国学者认为中途岛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据此可知(  )

A.综合多种认识就可以得出真理B.历史研究者的综合素养制约史学研究C.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的结论D.学者的国家和民族立场影响历史结论

14.

1948年初,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要求利用无线电、出版物、电影、展览等一切手段使其他国家更好地理解美国。随之,不同于二战期间的《重庆来的夫人》等影片中较为正面的中国印象,1949—1954年间,好莱坞逐渐用妖魔化形象标签中国人。这反映出(  )

A.冷战推动文化传承载体的更新B.中国成为美国和平演变的重心C.国家利益之争是冷战的根源D.杜鲁门主义在文化上的延伸

15.

1970年6月,尼克松发表声明: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尼克松此举意在(  )

A.扩大社会保障范围B.消除种族歧视影响C.加强国家宏观调控D.改革社会福利政策

16.

金砖四国 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文中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 金砖四国 。2010年12月,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该合作机制。2024年1月,沙特、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和埃塞俄比亚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国。该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A.标志着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形成B.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C.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D.缩小了南北间的贫富差距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大帝对恒河流域或中国一无所知;欧亚大陆两端的罗马帝国和汉王朝,彼此之间实际上也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中世纪最早形成的伊斯兰教帝国,到8世纪中叶,已将国土从比利牛斯山脉扩展到印度洋,从摩洛哥延伸到中国边境,以后几个世纪里,伊斯兰教进一步扩张到中亚、东南亚和非洲腹地。13世纪的蒙古帝国,其版图包括朝鲜、中国、整个中亚、俄国和中东大部分地区。这些国家疆土如此空前辽阔,消除了由来已久的地区孤立。这时,欧亚各地区之间已有可能发生直接的联系并相互影响,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了整体化。
材料二
从1500年至1763年欧洲探险者的地理大发现,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欧洲人凭借他们在大航海活动中的领先能力崛起为全球霸主,标志着人类历史全球统一性的开始。人类的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由带头从事越洋探险的西欧人了解和绘入地图。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包括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等奢侈品,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已转变为基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的大规模贸易。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时期推动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 人类历史全球统一性开始 的表现。(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德国启蒙思想与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理想性的法国启蒙运动不同,也与带有经验论色彩、显得温和的英国启蒙思潮不同。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的讨论始终都是围绕着 你自己 这个中心展开的,启蒙的主题就是让人们自己自由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认识发现世界。对一个民族来说,所谓启蒙意味着通过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批判,逐步摆脱旧的传统观念、制度和习俗的束缚,确立起新的价值,使自身精神得到彻底的更新和升华。

——摘编自储昭华《启蒙的自主性与明清思想的定性》

材料二
18世纪的拉丁美洲与宗主国的贸易以及其内部长途贸易发展迅速,农业和矿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宗主国在经济上加重了对殖民地的剥削,在政治上又堵塞了克里奥尔人(殖民地上层精英)的晋升之路,加之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冲击,殖民地精英们的自我意识愈发高涨。知识分子批评殖民地体制下的不公平和剥削,反对殖民统治和压迫呼吁民主、独立和自由。他们积极创办学校、出版刊物、组织讲座和辩论会等,以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知识分子们研究和宣扬拉美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提倡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他们通过文学、演讲和政治宣传等方式,呼吁民族独立,主张建立独立的国家和民主的政府体制。

——摘编自宋霞《启蒙运动、科学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浅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法两国相比,德国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丁美洲启蒙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从未静止不前,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会一成不变,历史上还未曾有哪个大国能够永久维持霸权。大国兴衰构成了世界历史的重要篇章,许多学者和政治家呕心沥血探寻其中的逻辑线索,产生了许多著述宏论。1987年,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对世界上不同时期出现的诸大国一并进行了考察,讨论涉及国际体系、政治架构、军事力量以及作为重头戏的经济实力的对比,为人们观察世界历史和国际事务的演变提供了独特视角。此后的历史也作出了诠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戛然解体。但对大国兴衰的原因难有最终答案,这不仅在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更是因为世界在变化,不同国家兴衰的轨迹不可能简单重复。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永远不会过时。

——摘编自孟庆龙《大国兴衰与更替的密码》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 大国兴衰与更替的密码 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由于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宗教信仰、政治分歧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巴尔干地区历史上战乱与冲突不断,有 欧洲火药库 之称。
图①④为19世纪后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形势变化示意图,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出序号,并说明理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