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福建省福州市联盟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55

一、单选题

1.

福建平潭县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群是福建沿海发现的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在距今4000—3200年的东花丘、龟山遗址时期,当地先民们已经发展形成由仪式性区域、公共活动区域、个人生活区组成的大规模、高等级聚落;其中在龟山遗址,还存在由大型台基、器物坑(堆)和密集陶片组成的祭台遗址。这些反映出(  )

A.向氏族社会的转型B.社会阶级的分化C.向文明阶段的迈进D.早期国家的形成

2.

《商君书·修权》中,作者论述了 法、信、权 三者之于国家治理的关系,认为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分明,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 。这反映了法家(  )

A.呼吁君臣共治,树立威信B.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C.反对君主专制,曲解立法D.提倡限制君权,维护法律

3.

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这反映了(  )

表现

示例

每个秦郡大体即是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划分

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郡的辖区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

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

云中与九原两都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蜀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

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后推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

北地、上郡、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A.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B.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C.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D.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

4.

东晋时期,以太湖流域和浙东宁绍平原为中心的三吴地区成为江南最繁荣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出现了许多新兴富豪。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余姚县,仅县南就有 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 。这些 江南土豪 得以兴起的经济因素是(  )

A.三吴地区坐拥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民南迁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均田制推动土地获得合理利用D.东晋政权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5.

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据此可以看出(  )

文献

作者

相关记载

《四民月令》

【东汉】崔寔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博物志》

【西晋】张华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

《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

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

A.农业劳动模式发生变化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C.土地利用效率尚需提升D.水稻种植区域得到推广

6.

有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共议国政,同为 佐定政令 的宰相机构;而到了唐代,随着尚书令的虚废和左右仆射加衔为相,仅掌管行政的尚书省不再具备宰相机构的资格,由此形成的并非 三省制 ,而是宰相中书门下 二省制 的宰相体制。这一论述从侧面说明了唐代(  )

A.君主权力出现下移B.三省职权各有分工C.中书门下执掌实权D.决策效率有所降低

7.

唐太宗曾提出 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 ,但也言明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据此可知,唐朝(  )

A.盛行三教合一的思潮B.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C.完成复兴儒学的任务D.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

8.

尽管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但体育事业依然发达,尤其民间体育高度繁荣,许多军事体育项目,如蹴鞠、相扑、竞渡等不断朝着休闲、娱乐、观赏项目转化。北宋民间体育事业的发达主要源于(  )

A.北宋政府的积极引导B.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C.人身束缚的程度减轻D.市民阶层的广泛兴起

9.

辽国建立后,对以前的契丹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各部族长官与州节度使、刺史一样,既是本领区内的军事长官,也是赋有实权的行政长官。他们由辽廷统一任命,既有一定的任期,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C.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10.

下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  )

开凿时期

河道特征

运河的起止点

隋朝大运河

始建于隋朝大业元年(605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形。

涿郡—余杭

元代大运河

始建于元朝至元十

八年(1281

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形。

大都—杭州

A.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B.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D.体现出农耕文明外向性发展特征

11.

近年来,福建深入践行党中央提出的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的三农工作新要求,借助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 设施农业 (如下表)。据此可知,该举措(  )

地点

农产品

应用技术手段

福安市

葡萄

大棚设施栽培,配备环境自动监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南平市

牛奶

全封闭式机械挤奶技术,能够实时预警和干预的冷链物流车

南平市

肉鸡

工厂化集约养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A.说明数字农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农业B.催生规模庞大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C.得益于食物生产与储备技术的进步D.能够基本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12.

历史学家露丝·古德曼通过讲述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男女从黎明到黄昏的日常琐事,带我们领略了19世纪维多利亚人新奇而充满异域风情的生活。她在书中提到, 对于那些必须准点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 敲窗人 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棒和一盏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 敲窗人的产生反映出(  )

A.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工人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D.工业革命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

13.

下图为古罗马图拉真浴场的平面图。图中洗浴区位于中央,而其周围的房间曾被用于会议厅、演讲厅以及收藏希腊拉丁卷轴的图书馆,市民在这里可以阅读,也可以听演讲、参加讨论等。这反映出古罗马(  )

A.公共设施建设助推文化发展B.成为后世西方城市建设典范C.城市管道系统发展趋于完备D.公共卫生意识获得普遍提升

14.

17—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不少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除《饮茶皇后》之外,还有《绿茶女神》、《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中国茶》等著名的咏茶诗以及《序中之茶》、《一滴茶》、《双重买卖人》等戏曲。这反映了(  )

A.商业革命扩大茶叶的贸易范围B.饮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尚标志C.中国茶文化得到世界普遍认同D.茶文化丰富了英国的文学艺术

15.

按照 蒙巴顿方案 ,巴基斯坦被划分为地理上相隔甚远且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巨大的两部分。1971年,印度通过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的决议,并在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突袭巴基斯坦。不久,孟加拉国正式独立。材料可用于探究(  )

A.南亚国家的冷战角逐B.殖民文化的残余影响C.印度民族的独立进程D.局部战争的文化动因

16.

下图为位于日本广岛县的世界遗产——原子弹爆炸圆顶屋,是为数不多的 负面文化遗产 。其断壁残垣清晰地残留着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核武器的痕迹,时刻提醒人们和平的重要性与来之不易。据此可知,原子弹爆炸圆顶屋(  )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B.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C.是文化传承重要载体D.不需要加以额外保护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渚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南北朝时期历史主流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下表是对 分裂下的南北朝:孰是历史主流 观点的不同表述。

阁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十六国北朝则走着一条特殊的道路,是一段插入的并非必然的过程,南北朝历史的显著差异,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必将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变化正是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产生的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评述材料中关于历史主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发生于公元6至8世纪的查士丁尼瘟疫是地中海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瘟疫。面对这场持续时间将近两个世纪的瘟疫,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世界中人们认知相对有限。在大规模的灾难面前,《圣经》文学传统中的末世观念以及基督教语境下的善恶有报思想是当时人们理解和解释瘟疫的主要方式。例如,地中海西部的基督教作家将这场灾难归结于上帝对罗马人的愤怒,在其看来,瘟疫是展现信仰虔诚与否的试金石。

——摘编自康凯《查士丁尼瘟疫的另一面:地中海西部疫情与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史学中的瘟疫书写》

材料二
14世纪中期,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肆虐西欧。当时人认为导致瘟疫的原因可分为两种,一是 普遍的和遥远的原因 ,二是 特殊的或近的原因 。前者主要指超人力的 自然或超自然动因 ,特别是天体运行,以及地震、暴雨等;后者则指 导致疾病进入人体的个人或环境因素 ,主要是腐坏的空气。
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疫病的传染性,并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时人认为,对于一场缺乏有效治疗办法的瘟疫来说,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远离疾病,以防传染。特定地区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拒绝外人进入;而当疫病在本地发生后,加强隔离是非常重要的。防治瘟疫还需清洁环境,控制腐坏之气的传播。当时西欧各国颁布的许多法令都包含维护城市公共环境清洁卫生的条款,如限制垃圾排放,要求屠宰行业远离城市等。此外,为避免大量死者抛尸街头加剧瘟疫传播,各地都努力寻找土地开挖墓坑;很多地方的法律也规定墓地必须设在城外。

——摘编自李化成《14世纪西欧黑死病疫情防控中的知识、机制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人们对这场瘟疫的认识。(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相较于查士丁尼瘟疫时期,人们对于疫病的认识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归纳当时人们针对疫病所采取的防疫措施。(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1850年巴西宣布禁止奴隶贸易后,海外移民成为巴西重要的劳动力来源。其中就东亚劳工而言,来自文明昌盛、人口众多的中国的华工一直是其首选。然而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亚形势发生剧变。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新兴强国;于甲午战争中获胜也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反观同时期的中国,却在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并且与日本开放的海外移民姿态相反,基于封建王朝的传统思想和一些现实政治因素,清政府的海外移民政策非常谨慎保守。这些因素推动巴西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中日两国。
另一方面,19世纪中后期巴西的移民问题与废奴问题是相互交织的。在种植园主看来,无论是亚洲劳工还是欧洲移民,都只是奴隶的替代品;然而精英阶层则希望引进欧洲移民来推动 白化 和现代化进程。从这一角度来说,来自同样追随欧洲文明、甚至通过日俄战争与欧洲诸国平起平坐的日本,同时又能够吃苦耐劳的日本劳工,可谓是正好契合了当时巴西各个阶层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杜鹃《弃中取日:近代巴西东亚移民政策的转变》

材料二
起初,在俄国远东采金领域工作的外国劳动力主要是华人和朝鲜人,但相对于华工,俄国当局更乐于接受朝鲜工人。这一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二者进入远东地区的目的差异。当时来到该地的朝鲜人多是举家迁移,以定居为目的,男女比例不悬殊;而华人长期居留者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加之生活圈子较为封闭,其融入俄国主流社会情况不理想。因此,在一些俄国人看来朝鲜人较华人安分,也较容易同化。20世纪初期,中国采金工人数量迅速增长,这与俄国当局对远东地区朝鲜人活动进行限制有关。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很快走上了对日本协商的道路。1907年,日俄签订第一次《日俄协定》和《日俄密约》,承认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特殊利益。自协约缔结起,作为对 日俄协商 政策的落实,俄国加强了对远东朝鲜人的管理和对其活动进行限制,受此影响,大量朝鲜人离开远东地区的金矿,而就此出现的空位则为华工所填补。

——摘编自潘晓伟《试论十月革命前俄国政府对远东华工的政策——以采金华工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巴西在对待东亚劳工问题上 弃中取日 的原因。(12分)
(2)当时俄国在劳工问题上相较华工更倾向于朝鲜劳工,却并没有采取 弃中取朝 的姿态,结合材料二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6分)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出国会对当地产生哪些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