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大湾区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30+3)【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86

一、单选题

1.

孩子孩子好好睡,你娘今天去开会。开会干什么?斗争大恶霸。讲讲理,出出气,要回咱那宅子地;翻了身,抬起头,给你爹爹报冤仇。 这是新中国建国后记载在河北枣强县县志上的歌谣。此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

A.大跃进 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C.社会主义改造D.土地改革运动

2.

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将华东地区、西北地区以及中南地区的部分军队调至东北地区,使得东北边防军增至五个军,同时还做出加速特殊兵种建设的决定。这些调整主要是因为(  )

A.中苏关系逐渐恶化B.东北亚地区形势较紧张C.美国积极扶持日本D.发展东北重工业的需要

3.

下表是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城市人口的变化(单位:万人),这一时期三省城市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省份

1950

1957

辽宁

443

507

黑龙江

265.8

545.1

吉林

222.3

383.8

A.城市人口出生率增长B.社会主义工业化推进C.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D.大跃进 运动的实施

4.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一脉相承的特点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C.实现人民当家作主D.谋求实现民族独立

5.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甲没有签订合同,而从他人的儿子或奴隶处购买金银、斧凿、牲畜或其他任何东西,则将以犯盗窃罪被判处死刑。此规定(  )

A.意在打击社会上的盗窃犯罪B.反映了巴比伦法律的随意性C.旨在维护商品贸易诚信原则D.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契约意识

6.

波斯帝国境内语言文字各异,帝国把相对广泛的阿拉米语作为通用语言:纪念性铭文通常用埃兰语、阿卡德语、古波斯语三种文字。波斯帝国的这一举措(  )

A.适应多民族治理的需要B.助推了帝国对外扩张C.尊重各地区自治的权利D.加剧帝国内部的分裂

7.

中古时期的非洲,通过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同欧洲、西亚、南亚建立了交通、贸易和文化联系;掌握印度洋季风规律的非洲航海家们开辟了纵横交错的印度洋航路;位于北非的埃及自汉代起就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关系。材料表明中古时期的非洲(  )

A.最早开始航海活动B.以发展商业为主C.建立了强大的帝国D.文明具有开放性

8.

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 城市病 也愈演愈烈。这一状况(  )

A.制约了领主经济发展B.源于城市权力获取途径的不同C.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D.说明城市自治权尚需继续强化

9.

关于 新航路的开辟 ,很长时期内,我国的教科书都使用欧洲通行的 地理大发现 ,但一些学者认为, 地理大发现 重点强调欧洲人对未知大陆的发现。当前,我们的教材用 全球航路的开辟 来代指这一历史事件。这体现了(  )

A.近代化史观到全球史观的变化B.民族史观到近代化史观的变化C.欧洲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变化D.欧洲中心论到革命史观的变化

10.

欧洲教育家维多里诺将一生都献给了教育实践,1423年他开办了一所宫廷学校,取名 快乐之家 ,在这里维多里诺倡导自由教育,践行体育、德育、智育并重的课程观,特别重视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差异。其教育思想(  )

A.突出了理性主义的教化作用B.意在抨击教会引起社会共鸣C.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时代内涵D.体现了分享政治权力的要求

11.

1534年,英国宣布脱离罗马教廷。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这些措施(  )

A.强化教会的思想禁锢B.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C.加速国家法制化进程D.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12.

美国宪法之父汉密尔顿认为: 在处理公共事务的某些时刻,人民也可能一时主张一些措施,而事后极为后悔并予以谴责。 因此需要某些公民组成的一个稳健可敬的机构加以干预。汉密尔顿在此强调(  )

A.联邦制需要与君主制相互融合B.民主共和能提高决策效率C.权力制衡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D.制度设计应充分考虑民意

13.

甘蔗种植需要劳动者进行高强度的田间劳作,还要忍受高温和疟疾,因此在中世纪的欧洲,蔗糖是贵族们的奢侈品。但到18世纪,蔗糖的价格下降到每个欧洲人都享受得起的水平。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化工技术应用于蔗糖生产B.封建贵族的数量急剧减少C.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兴盛D.欧洲民众的收入普遍增加

14.

1789年,法国孔多塞称: 我们把社会科学看作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像其他科学一样,它是建立在事实、实验、推理和计算基础上的;与其他科学一样,它也能够无限地进步和发展。 这体现出孔多塞(  )

A.比较推崇理性精神B.积极倡导科学革命C.主张维护君主专制D.阐释社会发展规律

15.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指出: 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 。该言论(  )

A.体现了重商主义的本质特点B.顺应了机器化生产需求C.实现了英国教育的公平发展D.强化国家对教育的干预

16.

19世纪上半叶,部分企业家、商人、金融家、船主等从业者被英国国王封赐爵位。如1835年金融家亚历山大·巴林被封为阿什伯顿男爵;1856年工厂主爱德华·斯特拉特被封为贝尔珀男爵。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

A.君主立宪体制的逐步完善B.经济发展影响阶级关系C.工商业阶层开始掌握政权D.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17.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一些浪漫派作家逃离城市,遁入乡村,抛出一些推崇和歌颂农村 原初生活形态 的乡土文学作品。特别是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文学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这体现了(  )

A.工业化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B.对工业化扩散至农村的期盼C.农村发展中对历史传统的延续D.知识分子力图消除职业歧视

18.

1863年,一个美国人想象了从未谋面的美国时任总统林肯和俄国时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会面的场景,并创作了图1所示的漫画《两极相会》。对此解读合理的是作者(  )

A.主张美俄合作防范西欧的殖民扩张B.揭露了美俄企图联手争夺世界霸权C.赞扬二人推动了部分国民获得自由D.宣扬美国民主优越于俄国专制制度

19.

巴黎公社秘书长曾谈道: 我们每天收到大批口头和书面的建议,其中有些是个人提出的,有些是在俱乐部或在国际支部通过的。这往往是一些很好的建议,应该提交公社审查。 事实上,有些群众意见直接成为公社的决策。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C.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D.践行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20.

一战前,法国官方估计会有5%~12%的逃兵,但1914年时只有1.5%的人躲避征募;1914年7月至1915年3月,英国志愿从军者从75万人增加到175万人;德国人 不曾萌生违抗命令的想法 。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

A.西欧激进民族主义氛围浓厚B.协约国占据军事力量优势C.西欧国家增强战争动员力度D.世界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21.

1919年颁布的《国联盟约》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 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 ,规定 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 。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

A.帮助殖民地人民摆脱宗主国统治B.遵循民族自决原则的体现C.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处理国际争端D.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再瓜分

22.

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品;一五计划开始时,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了11%,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下降了11%。这说明苏联在斯大林时期(  )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C.开展了余粮收集制D.全力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23.

二战期间,好莱坞导演威廉·惠勒在接拍《忠勇之家》时,军方要他不要在影片中诋毁德国人,避免制作 仇恨电影 。他坚持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讲故事,拍摄途中,他接到军方官员电话: 也许你是对的,你就以你想要的方式做吧。 军方态度改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太平洋战争爆发B.德国突袭波兰C.《慕尼黑协定》签订D.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24.

1959年,苏美开展了双边交流。苏联在纽约举办博览会,展出的是人造卫星、核动力破冰船等高科技。美国人在莫斯科展出了别具特色的爵士乐、篮球、高跟鞋、抽象艺术以及加长汽车等。双方的核心意图是(  )

A.学习对方先进技术弥补自身不足B.炫耀国力以此威慑对方阵营C.寻求两国间和平共处的新型方式D.证明本国道路具有的先进性

25.

国际标准化组织自1961年以来,对集装箱国际标准作过多次补充、增减和修改,让一个载重几十吨的庞然大物实现了标准化,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确立起船舶、港口、航线、公路、中转站、桥梁、隧道、多式联运相配套的物流系统。集装箱的标准化(  )

A.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壁垒B.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彰显了西方文化侵略本质

26.

1960年,全球 南方国家 利用它们在联合国的数量优势,使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准许殖民地国家及民族独立之宣言》。没有国家投票反对这一反殖民宣言。这表明(  )

A.南方国家 主导联合国B.殖民体系已彻底瓦解C.去殖民地化成为世界潮流D.多极化政治格局建立

27.

如表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支出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部分年份)。表中数据的变化缘于美国(  )

时间

财政预算支出

财政预算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

1939

89亿美元

9.7%

1947

369.31亿美元

18.9%

1979

5090亿美元

30%

A.不断扩大局部侵略战争规模B.国民生产总值稳步上升C.被与苏联的军备竞赛所压倒D.国家干预经济力度增大

28.

1972年,第一次 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 决定成立一个联合国附属的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机构。 七十七国集团 中的非洲国家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一份17页的声明,最终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落户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联合国附属机构总部设在南半球的先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B.联合国权力的扩大化C.发达国家环境的恶化D.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29.

1982年苏联历史教科书中,某章的标题为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 。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概念,并引入了 伟大的1917年俄国革命 这一概念。这表明俄罗斯(  )

A.历史研究要多元化B.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C.力图淡化意识形态D.缓和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30.

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 当地含量 的规定。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文化多样性面临巨大的挑战B.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全球盛行C.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遭到冲击D.全球化不利于世界文化交流

二、材料阅读

31.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 政社合一 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 政社合——”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8分)

三、开放性试题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西方主要国家义务教育制度建立概况

国家

相关法案

主要规定

美国

《义务教育法》由马萨诸塞州颁布,1852

8~12岁儿童每年至少就学1219世纪末,美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州颁布了实施义务教育的法令

英国

《初等教育法》(1870

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由财政拨款开办的公立初等学校每周的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

德国

《普通学校法》(1872

6~14岁的8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基础学校(4年制和高等国民学校(4年制

法国

《费里教育法》(1881~1882

6~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强迫性的世俗化义务教育;学完全免费

——据文进荣《从历史的视角看西方义务教育的发展》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西方国家近代教育发展的某一共性特征,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体现材料信息,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四、材料阅读

33.

二战前后,国际贸易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2年七八月间,英国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纽芬兰、印度缔结了号称 帝国特惠制 的共同保护关税协定,规定:英国对从自治领和殖民地输入的商品给予免税或减税优待,对大约80%的进口商品免税;英国限制本国从帝国以外国家和地区输入农产品;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有优惠待遇;提高对英国以外国家进口货物的关税率。1929~1938年,英国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出口中的比重由44.4%上升为49.9%;英帝国提供英国的进口物资,由1930年的29%增加到1936年的40%。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打算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但因为遭到西欧国家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于是,美国退而建议签订一项多边的关税和贸易协定。1947年10月30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生效。该协定按照美国提倡的 门户开放 原则,宣称要 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的生产与交换 降低关税 消除国际商业上的差别待遇 等。由于西欧国家的抵制,该协定仍保留了某些关于特惠制和关税同盟的条款,并且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本国工业的必要措施。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主导建立 帝国特惠制 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主导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目的,并简析其影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