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德州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41

一、单选题

1.

表1为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异常退位中操纵者身份统计情况。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表1

时间

身份

普通臣子

权臣

争位者

公元前699年一前600

5

6

8

公元前599年一前500

0

5

7

公元前499年一前400

2

5

4

公元前399年一前300

0

2

3

公元前299年一前221

0

1

1

A.君主权力的加强B.社会结构的变化C.国家实力的壮大D.社会转型的完成

2.

806年,唐宪宗任命郑絪为翰林学士承旨(属翰林院,位在诸学士之上)十七年间(805—821年),由郑(郑絪)至杜(杜元颖)十一人,九人参大政,谓拜相。这反映了(  )

A.中枢决策权力的失控B.官员选拔方式的变革C.君权相权矛盾的激化D.中央内部权力的调整

3.

北宋初年开始,地方行政实行 分离制 ,一个高层政区有多个行政组织、一个组织有多个上级长官并立且分权。南宋时期,在同级的不同机构之间,官员互相兼职的现象日益普遍,在中央政府和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 跨高层准政区 。这一调整(  )

A.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弱化趋向B.确立了分权制衡的体制C.意味着权力中心的逐渐下移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4.

《清史稿·灾异志》关于自然灾害导致人员牲畜伤亡的记载多如牛毛。清代前期,发生灾害尚能及时赈济;从中期开始,吃赈成为官场普遍现象,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甚至出现官员相互勾结伪造灾情吃赈的 甘肃冒赈案 。这反映出(  )

A.救灾程序问题频出B.清朝统治危机的加剧C.自然灾害日益严重D.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

5.

1865年,我国自办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义和保险行在广州成立。1875年,中国自办的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行——保险招商局(轮船招商局的连带企业)在上海成立。1884年前后,中国自办的保险行已达到10家左右。这些保险行(  )

A.属于官办保险企业B.致力于确立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C.辅助洋务运动开展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6.

1901年,梁启超提出: 凡借款所办之路,其路必至展转归外人之手而后已……此所以卢汉铁路由华俄银行经理借款,而英国出全力以抗之;牛庄铁路之借款于汇丰银行,而俄国以死命相争也。诚如是也,则中国多开一铁路,即多一亡国之引线。 他强调的是(  )

A.技术创新的迫切性B.中国民族危机的严重性C.修建铁路的局限性D.列强之间矛盾的复杂性

7.

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一些地方举办自卫团训练班,并采取两种方式组建自卫团:一是通过对旧式民众自卫武装组织改造,二是开展群众突击运动组建。这些措施(  )

A.适应了人民战争需要B.落实了党的群众路线C.增强了正面战场军事力量D.完善了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

8.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 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 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 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 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 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一做法(  )

A.实现了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B.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C.彰显了故宫的社会教育功能D.突出了工业时代面貌

9.

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国家图书馆向国外100家图书馆免费赠送图书,并在有条件的图书馆设立中国政府赠书专室或专架,定名为 中国之窗 项目。截至2012年底,共与118个国家和地区的552家机构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该举措旨在(  )

A.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B.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C.激发全球文化创新活力D.推动相关国家的社会变革

10.

基督教是巴勒斯坦地区反对罗马帝国高压统治的产物,在其诞生后的前三百年里,遭受多次镇压。然而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这一转变反映出(  )

A.罗马帝国放弃了传统的高压统治B.巴勒斯坦摆脱了罗马的控制C.基督教成为维护罗马统治的工具D.基督教的信仰出现根本变化

11.

图1为日本遣唐使路线示意图。遣唐使的兴盛主要是因为当时(  )

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B.日本大化改新成功C.中国朝贡贸易的推行D.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12.

17~18世纪,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从中国服饰中汲取灵感,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这反映出(  )

A.中欧服饰文化发展一体化B.中国文化引领欧洲思想解放C.商品流动带来了文化交融D.中国服饰改变欧洲审美观念

13.

西属拉美独立运动领导人圣马丁在1821年下令: 在未来原住民将不再被称为印第安人或土人,而都是秘鲁人 。这一命令旨在(  )

A.强化国家主权观念B.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C.消除社会阶层分化D.提高原住民社会地位

14.

20世纪20年代,欧洲出现超现实主义运动。许多人带着改造社会、改造生活的信念投入行动,他们认为当时人类的灾难不在于物质的匮乏,而在于精神上所受的压迫。他们致力于改变束缚西方人的传统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模式。这场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创作理论的革新B.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丰富C.战争引起的精神创伤D.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

15.

表2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部分措施。这些做法立足于(  )

表2

时间

措施

1954

颁布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首次提出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

1965

成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

1972

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清晰界定了缔约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A.促进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需要B.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的C.满足冷战背景下世界和平的诉求D.顺应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承秦 过秦
西汉初年一方面承袭秦制,另一方面,也反思和批判了秦的 过失
材料一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无为》

材料三
今秦二世立……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贾谊《过秦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初 承秦 过秦 的认识。(14分)

17.

某学习小组以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老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止,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

——《耆英等又奏形势万分危急已允通商割地赔款折》(1842年7月)

(1)在主题探究学习过程中,为什么要搜集、研究耆英的言论?(4分)
材料二

表3为近代中国先进人物及其言论。

人物

言论

梁启超

今日欧洲之世界,一草一石,何莫非食民族主义之赐。读十九世纪史,而知发明此思想者,功不在禹下也。

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使能率由此主义,各明其界限以及于未来永劫,岂非天地间一大快事!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

孙中山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1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作为研究主题论据的依据。(4分)
(3)从该研究主题出发,还可以搜集哪些材料,请任举两例,并说明理由。(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第一部统编历史教材

表4为1954~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新中国第一部统编历史教材情况。

主要问题

编写原则

如何贯彻民族政策问题

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民族问题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历史材料,肃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和歧视,以及过去统治阶级加给各民族人民的诽谤和污蔑;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不用外族异族等称呼。

历史基本线索问题

紧紧掌握住阶级斗争这条基本线索,而在阶级社会发生以前则以生产斗争为基本线索。

人民群众和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与创造者;适当介绍一些在历史上有重要作用或与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密切联系的人物。

如何贯彻爱国主义思想和培养民族自尊心问题

我们不能由于最近一段历史时期的落后而掩蔽了过去长时期历史的先进性。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主要是亚洲各国人民在历史上有悠久的友好关系。他们在经济上、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工作中的几个原则问题》(1956年)

结合材料,以 历史教材·时代写照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巧克力传至欧洲后,美洲原生的巧克力文化与欧洲的社会现实相遇、互动和融合。自17世纪50年代始,巧克力在欧洲社会流传的过程中,饮用口味和配方更具本土特征,巧克力器具文化以及专门的售卖消费场所随之兴起。巧克力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本土化过程并非一路坦途,一度遭到宗教人士的激烈反对。
英国对巧克力贸易和生产中的经济利益表现出极大兴趣。1655年,英国通过武力夺取了可可产区牙买加,18世纪中叶先后夺取格林纳达、圣文森特、特立尼达和多米尼加等可可种植岛屿,可可豆从这些地区不断流向英国和英属美洲殖民地。美洲的巧克力/可可豆输入英国的数量也较为可观。

——据薛宁《近代早期美洲巧克力文化的跨洋传播与欧洲化》

材料二
饮用巧克力在欧洲启蒙时代依然是王公贵族和教会人士的专利。不过在英国和其他新教国家,巧克力馆和咖啡馆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新的聚会场所,甚至是新兴政党的俱乐部。法国大革命之后,巧克力馆的命运变得坎坷,咖啡和茶成了启蒙运动者最钟爱的热饮,而天主教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支持教皇的人士及反对启蒙运动的人则更钟爱巧克力。

——【美】索菲·科麦克·科《巧克力:一部真实的历史》

材料三
随着欧洲商船、殖民者、探险家将成千上万的物种带到大洋彼岸安家落户,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交错融合。因此要想了解世界历史,就必须了解美洲食物向外大迁徙的故事。

——曹瑞臣、曲兵《话说世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1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