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表1
时间
身份
普通臣子
权臣
争位者
公元前699年一前600年
5
6
8
公元前599年一前500年
0
7
公元前499年一前400年
2
4
公元前399年一前300年
3
公元前299年一前221年
1
表2
措施
1954年
颁布“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首次提出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
1965年
成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
1972年
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清晰界定了缔约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二、材料阅读
——《汉书·百官公卿表》
——陆贾《新语·无为》
——贾谊《过秦论》
——《耆英等又奏形势万分危急已允通商割地赔款折》(1842年7月)
表3为近代中国先进人物及其言论。
人物
言论
梁启超
今日欧洲之世界,一草一石,何莫非食民族主义之赐。读十九世纪史,而知发明此思想者,功不在禹下也。
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使能率由此主义,各明其界限以及于未来永劫,岂非天地间一大快事!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
孙中山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三、开放性试题
表4为1954~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新中国第一部统编历史教材情况。
主要问题
编写原则
如何贯彻民族政策问题
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民族问题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历史材料,肃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和歧视,以及过去统治阶级加给各民族人民的诽谤和污蔑;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不用“外族”、“异族”等称呼。
历史基本线索问题
紧紧掌握住阶级斗争这条基本线索,而在阶级社会发生以前则以生产斗争为基本线索。
人民群众和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与创造者;适当介绍一些在历史上有重要作用或与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密切联系的人物。
如何贯彻爱国主义思想和培养民族自尊心问题
“我们不能由于最近一段历史时期的落后而掩蔽了过去长时期历史的先进性。”“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主要是亚洲各国人民在历史上有悠久的友好关系。他们在经济上、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工作中的几个原则问题》(1956年)
——据薛宁《近代早期美洲巧克力文化的跨洋传播与欧洲化》
——【美】索菲·科麦克·科《巧克力:一部真实的历史》
——曹瑞臣、曲兵《话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