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9

一、单选题

1.

良渚古城的 城址 ,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这里出现了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而又严格的用玉制度。材料可以用来实证当时(  )

A.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C.中华早期农耕文明的出现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2.

据《后汉书》记载,汉代庄园主 世善农稼,好货殖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 ,同时他们以货币形式向国家交纳财产税、酒税、盐铁税。据此可推断(  )

A.庄园经济内部的商品交换频繁B.汉代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属性C.庄园经济与市场存在一定联系D.商业收入是庄园的主要经济来源

3.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 轻重不在刑书 。唐律还规定 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 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 ,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材料主要反映唐代的法律制度(  )

A.体现封建等级B.要求规范执法C.彰显礼法并用D.服务国家治理

4.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 司马迁之学,也说仁义,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然其本意却只在于权谋功利 今求义理下于六经,而反取疏略浅陋之子长,亦惑之甚矣。 据此可知,朱熹希望(  )

A.重视历史书写的价值引领B.轻视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C.强调多角度认识历史事实D.主张格物致知以探求真相

5.

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B.优容江南经济C.简化赋税名目D.提高南人地位

6.

清代破除千百年来 华夷之辨 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 中外 一家的新 大一统 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清代在民族管理观念上新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边疆与内地一体化B.因地制宜因俗而治C.强调民族多元一体D.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7.

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十分重要。下表是1901年淮安部分遗址、遗迹及出土文物。据此可知,淮安兴盛的主要因素是(  )

运河遗存

小里河古码头遗址、里运河楚州段明清砖工堤与码头遗址、天妃闸、惠济闸、通济闸、福兴闸、清江大闸、双金闸

古城、古镇遗址

总督漕运公署、河道总督署、漕运总兵署、淮安府衙、清宴园、风济仓遗址、淮安钞关遗址

会馆遗址

定阳会馆、浙绍会馆、润州会馆、福建会馆、江宁会馆、四民会馆、新安会馆、镇江会馆、江西会馆

驿站遗址

淮阴驿、清口驿、都梁驿、洪泽驿

出土文物

大量瓷器、古钱币、陶器及其他生活类文物

A.长途贩运贸易兴起B.政治经济功能助推C.商业市镇发展繁荣D.东南互保社会稳定

8.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护国运动后普通民众也在心理层面上形式上认同了共和政体;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开始自觉地关注着国家、民族命运;五四运动后民众对于自己应对共和国家所负的义务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当权者的善心上,而是依靠自身力量采取直接行动。由此推测(  )

A.国民素养影响了共和道路的实现B.公民意识助推社会民主保障进程C.思想解放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D.政局动荡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9.

自1987年我国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以来,我国已经先后30多次通过返回式卫星或载人航天器把上千植物种子送入太空。自中国空间站任务开展以来,神州十三号等载人飞船先后从太空带回千余份作物种子等航天育种材料,其中 出差 时间最长种子在轨飞行达11个月。这表明我国(  )

A.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B.政府高度重视航天技术革新C.科技自强助推新发展格局D.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的改善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 字型布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两 分别指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 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 。这反映出当代我国外交(  )

A.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B.侧重与西方国家的沟通C.对不结盟政策有所调整D.凸显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1.

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结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竞达一万对之多,后人称这一行动为 欧亚联姻 ,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这些做法(  )

A.开启了多民族多元性的希腊化时代B.客观上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C.促进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产生变化D.掩盖了亚历山大东征侵夺本质

12.

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已经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B.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13.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中国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工厂主主要是地主、买办和商人。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  )

A.资本积累程度B.国内政治环境C.企业经营理念D.对待科技态度

14.

1610年,荷兰开始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转销欧洲。最初,茶叶在荷兰仅仅局限于宫廷和豪门世家享用,随着进口茶叶增加和饮茶风气普及,饮茶逐渐从上层社会转入普通家庭。到18世纪,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这一变化(  )

A.得益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B.表明物种交流改变了社会消费习惯C.折射出政治民主化影响社会生活D.根源于殖民扩张提高民众消费能力

15.

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1979—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政府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同时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英国此举反映出(  )

A.高福利投入无益国家发展B.福利国家建设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安全C.国家垄断的调节作用丧失D.福利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6.

康波周期,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中长达50至60年的长期波动周期。如图是根据这一理论划分的五轮康波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历史上的五轮康波周期


A.第一轮周期内,现代农业在欧美各国建立B.第二轮周期内,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推进C.第三轮周期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增长D.第四轮周期内,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古代史部分单元标题

单元序数

单元标题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中国古代史 的叙述主题。(2分)
(2)请为第三单元选取一个合适的叙述词,并陈述你的选取依据。(6分)
(3)请指出第四单元主题与其他单元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在粮食民间贸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商人们开始置流行数百年的 千里不贩籴 的转运原则而不顾,争先恐后地参与到粮食的长途贩运。北宋开国之初就开始实行放开粮价,宋王朝鼓励地区之间的粮食流通,坚决禁止 遏粜 现象发生。由于政策的鼓励,宋代形成了几个规模较大的商品粮输出基地。总体而言,商品粮呈现由南向北的流动。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北方汴京流动规模最大,这些粮食主要依靠漕运运输,每年约在600万石左右。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试析宋元时期的粮食流通与古代粮食安全》

材料二
新中国粮食流动是中国历史上粮食流动传统的继承和延续。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粮北调的状况仍未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经济结构得到较快调整,农业及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大量内地劳动力涌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迅速地加大了南方省份的口粮缺口。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玉米产量占全国的80%,然而玉米消费量仅占50%,南方的肉产品产量却占全国的67%。这种供需缺口与粮食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南北方差异在经济非均衡发展情况下扩大了,形成了北方剩余而南方饲料粮食不足的格局,从而推动了北粮南运的补 缺口 进程。

——摘编自沈翠珍《新中国粮食流动格局演变和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期粮食民间贸易出现新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粮食流动格局的演变,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5年和1870年,议会分别通过两项枢密院令,强令所有部门举行任职考试,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此外,人才主义也是英国文官考试的一大原则,过去一贯重视 通才 ,1968年改革后增加了 专才 的比例。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坚决解放思想,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 的号召,1982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以前各系统、各部门为主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形成。

——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主要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照抄材料不得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从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到其乐融融的联合国假日,传承赓续数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瑰宝,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的春节,迎来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

——历史热点素材: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