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扶贫帮困是事关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发展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在救灾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整套的荒政之策。宋代常规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及社仓。政府对于参与救灾的富豪实行一定的奖励政策,在政策的激励下,
“于是皆争出粟,王亦以其值予之,蒙活者万余人
”。宋代按照户等之别制定贫困线,其标准为:一是
“鳏寡孤独,天民之穷者
”,二是拥有20亩以下的田地或等值产业的中小等户以及客户。《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自今灾伤年份,除于法应赈济外,更当救恤者,并预计合兴农田水利工役人夫数及募夫工直,当赐常平钱谷,募饥民兴修
”。
——摘编自毕学进《论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逻辑——以宋代荒政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近代以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贫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主张,由此形成了近代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思想。孙中山在《农功》一文中,阐述了面对人民贫困状态时国家救助的责任,提出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事业,加强对社会救助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衰落以及农村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社会学家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挽救农村经济的唯一途径,主张通过改造文化的方式来解决农村乃至中国的发展问题。有经济学家认为,农村人口过剩以及质量低下会给农村社会带来灾难,减少人口对于改善农村贫穷的社会状况尤为重要。
——摘编自伊敏《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综述》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国家层面统筹救济工作全局,实施救济式扶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发展式扶贫的序幕。面对中国农村7.7亿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97.5%的严峻局面,党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2%,超过1亿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推进贫困治理机制改革,明确开发式扶贫基本方针。从1994年至2000年,在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左右。截至2010年底,全国5214万农村人口享受了低保,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88万人,全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2021年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为下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荒政之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解决贫困问题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