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44

一、单选题

1.

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表1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表1

朝代

政治制度

夏朝

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西周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A.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B.国家内部结构比较松散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部族组织取代地域组织

2.

汉初,诸侯国的家吏设置由各诸侯国自主决定,家吏的职责主要限于处理诸侯国的内务。汉景帝三年后,中央王朝降低品级高的家吏如家丞的秩级,将其纳入中央政府管治的吏制系统中,赋予家丞监督诸侯国的新权力。这一调整旨在(  )

A.限制诸侯王的特权B.提升家吏政治地位C.完备官员监察制度D.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3.

763年,礼部侍郎杨绾认为科举考试造成了 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 ,而 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则皆同挂壁 的现象。由此可知,杨绾主张(  )

A.增强考试的公平性B.确立儒学主流地位C.改革官员选拔制度D.抑制文学艺术发展

4.

唐朝时期,孔子庙的附享人物以孔安国、郑玄等为经书作传或作注的传经之儒为主;宋朝时期,张载、司马光等弘扬孔子思想的传道之儒在孔子庙中大增;明朝时期,传经之儒逐渐淡出附享队伍。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唐代经学的日益僵化B.理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C.反传统思想逐渐兴起D.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升

5.

宋代,官私文献中常有茶园户、桔园户、花户、药户、漆户、糖霜户之类的称呼以及某村民 以桑蚕为业 以艺茶为业 等记载。该现象主要得益于(  )

A.粮食产量的逐渐提高B.南方经济实力的增长C.传统经济结构的突破D.多种经营方式的兴起

6.

清朝时期,以郑燮为代表的 扬州八怪 以画为业,将平常的蔬果草虫、用作食材的莲藕、餐桌上的葱等纳入创作题材,深受大众喜爱。这一现象源于(  )

A.民众审美情趣变化B.经世致用思潮兴起C.商品经济日益繁荣D.士人传统观念改变

7.

关于第二次鸦片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黄埔条约》规定: 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 修改有关的通商订约,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该观点(  )

A.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B.指出了解决中外矛盾的途径C.全面剖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D.批评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8.

1879年,郭嵩焘指出: 诸公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无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纵令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况其相去尚不可以道里计乎。 据此可知,郭嵩焘认识到(  )

A.发展民族工业的重要性B.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C.解放民众思想的紧迫性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性

9.

1900年,英国政治家赫德预言:五十年以后,将会有千百万像今天义和团民这样的中国人,全副武装、听候国家的号召。他们将使任何列强都无法在中国待下去,他们会把一切势力强加给他们的一切,加倍奉还给所有侵略者。据此可知赫德(  )

A.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B.批判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C.看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D.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必然性

10.

表2反映了1916年、1920年和1923年福新公司(荣氏企业)的资本构成情况。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年份是(  )

表2

年份

自有资本股东出资形成的资本金、资本盈余以及其运行结果累积留存收益

借入资本企业以承诺到期支付本金和一定利息而获得的资金,分为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两种

金额千元

%

金额千元

%

2936.91

52.1

2697.87

47.9

51.93

14.3

310.36

85.7

2968.14

35.2

5468.05

64.8

A.1916 1920 1923B.1923 1916 1920C.1920 1916 1923D.1920 1923 1916

11.

表3为提卡遗址(位于叙利亚东部,其东南方向为古巴比伦王国,西北方向为赫梯王国)发现的青铜时代中期的印章及其简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表3

印章

简介

印面结构为内圈主图案+外圈双层纹饰,主图案似狮子,外圈双层纹饰为简单刻划纹,与赫梯印章形似

材质为产自赫梯王国的赤铁矿,纹饰带有巴比伦风格

A.古代文明的扩展B.区域文化的交流C.多元文化的并立D.文明区域的扩大

12.

13世纪,西欧大学参照手工业行会 学徒、帮工、师傅 的等级制定了大学学位制度,教师上课的时间、内容、进度等都按照契约进行,还设有学者行会、民族团、兄弟会等具有行会特征的机构。这些措施旨在(  )

A.实现自我保护和管理B.促进大学职能的转变C.适应王权加强的需要D.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

13.

中世纪时期的法国,旅行主要以经商、朝圣、传教等为目的,旅行的范围主要是欧洲;16—17世纪的法国, 旅行 一词日渐被赋予以探险、发现、求知、好奇为导向的新意涵,旅行者开始越过近东,前往波斯、印度以及中国等地,出现了游记等旅行文本的写作和出版热潮。这一转变反映了当时(  )

A.交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B.海外探险丰富文学创作C.文艺复兴促进殖民扩张D.人口迁移增强文化认同

14.

图1为1899年美国的时事漫画《开学啦》。漫画左上角为擦玻璃的黑人,右上角为独自坐在门口的印第安人,且手中的书是反的,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中国人,中间为被美国 老师 训斥的四个学生(菲律宾、夏威夷、波多黎各、古巴),右边是认真听讲的学生。黑板上的文字是“……美国也将按自己的意愿管理新领土,而不需要考虑新领土上民众是否愿意,直到美国认为他们能自己管理为止。 该漫画(  )

图1

A.揭示了黑人奴隶制的不合理性B.体现了多元文化并存与交融C.表达了民众对门罗主义的不满D.反映了殖民侵略与种族歧视

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移民制度。一方面,细化技术移民类别,对不同人才适用不同的移民政策,有针对性地筛选人才;另一方面,对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降低要求,简化程序,增加福利,以提高吸引力。这一政策(  )

A.旨在完善国际分工体系B.推动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C.反映出国际竞争的加剧D.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宋代书院的历史教育
材料
书院历史教育是指以书院为载体,旨在传播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下图为宋代书院的历史教育简介。

宋代书院开展历史教育所使用的教学素材主要有三个来源,即儒家经典、前代史学研究成果和当代史学研究成果。其教师多由朱熹、吕祖谦等史学大家担任,他们编订了《左氏类编》、《春秋讲义》、《资治通鉴纲目》、《三国纪年》等大量史学著作,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朱熹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困扰宋代的三冗问题,借鉴历史智慧提出解决方案。陆九渊主张通过学史以涵养本心,促进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合理化。

图2

——摘编自刘佳《宋代书院的历史教育研究》等

◆涂巷中小儿薄劣,为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苏东坡《东坡志林》

◆正如近人曾指出的,宋儒解《尚书》, 专持一 字,臆断唐虞三代之事。凡古事与其理合者,即以为是,与其理不合者,即以为非

——(晚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书经》

评析宋代书院的历史教育。(14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海外贸易的变化
材料一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越过印度洋,延伸到波斯湾、阿拉伯海沿岸,为大量阿拉伯商人来广州、泉州经商奠定基础。明朝中后期,东亚海洋形势发生巨变,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通过 大帆船贸易航线 ,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以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葡萄牙殖民者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把中国生丝、丝织品和瓷器运往欧洲各地销售。

——摘编自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材料二

图3 南宋海外贸易路线图

——《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图4 晚明海外贸易路线图.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

概括南宋和晚明时期海外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时代变迁与历史认知
材料
中国与埃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两国在古代历史上的交流微乎其微,直到近代,国人才在真正意义上认识埃及。
林则徐的《四洲志》在广泛介绍世界其他文明时对埃及略有涉及,开创了近代对埃及认知的先河。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万国公报》与《益闻录》为首的部分报刊开始关注埃及,访问欧洲的中国官员在埃及进行中转、停留时,留下了许多对埃及的实地记录。晚清人士将埃及纳入西方国家之中,认为西方文明继承自埃及,西学中源论者认为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正是通过 中国—埃及—希腊 的途径进行传播。这一时期,国人将埃及塑造成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形象并得到广泛传播。
20世纪初,记录埃及亡国史的著作出版更多,仅《埃及近世史》便有四版,一时之间埃及成为国内所作亡国史中涉及最多的国家。这一时期国人也在报刊上发表《埃及亡国惨状记》《埃及百年兴衰记》《埃及变法考》等文章。1904年,《安徽俗话报》刊载的《醒梦歌》中唱到: 更有一国叫埃及,欠了洋账要还息,害得百姓日穷苦,就是讨饭也无路……若把外国历史讲,中国情形也不堪想。

——摘编自王泰《近代时期国人对埃及形象的塑造与认知嬗变》

结合材料,以 时代变迁与历史认知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泛非主义
材料
泛非主义是非洲民族主义的主旨,其历史是非洲人的 反抗史 ,不断推动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进程,是非洲国家求统一团结、谋复兴发展的指导思想。
阶段一:泛非主义运动的渊源(20世纪以前)
15世纪以来,大量黑奴被贩运到美洲,他们渴望自由,把非洲作为统一家园来思念;19世纪50年代民间国际会议只有18次,到80年代增至475次。美国政府为了加强与拉美国家的联系,举办了泛美会议;19世纪后期,美国的黑人知识分子增多,出现了杜波依斯等泛非主义运动的第一代骨干力量,他们积极参与创办黑人协会,提出要关心全世界黑人的命运。
阶段二:泛非主义运动正式启动(1900—1945年)
1900年,第一次泛非会议在伦敦召开,成立 泛非协会 ,出版《泛非》月刊,接着又召开了三届泛非大会,向全世界黑人宣扬泛非主义理念。泛非主义者用史实论证黑人的光辉存在,开展 返回非洲运动 ,提出 非洲应当属于当地和在外的非洲人 ;他们热衷于办报纸、搞集会、策划请愿等活动,主张和平革命和变革。
阶段三:泛非主义运动的发展(1945—1963年)
1945年,第五届泛非大会在英国举行,将非洲革命的任务首次确定为 争取完全的自治和独立 。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时期泛非主义的代表人物恩克鲁玛支持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武装斗争,在泛非主义者中赢得普遍赞同。1963年,30个非洲国家首脑举行会议,建立非洲统一组织,这是泛非主义的一项重大成就。
阶段四:泛非主义运动的调整(1963—2002年)
1963年, 非统 建立后的非洲面临一系列问题。新生国家独立后出现领土争端、边界战争以及经济不独立等问题;当时非洲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未获独立;随着南部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黑人与非洲白人间的文化冲突愈显突出;经济全球化促使非洲 边缘化 ;在此情况下,泛非主义急需按照务实原则进行调整。……

——摘编自张象《论非洲民族主义主旨泛非主义的演变及历史特征》

(1)分析阶段一,指出泛非主义运动兴起的背景。(6分)
(2)相比阶段二,泛非主义运动在阶段三时期有哪些新发展?(4分)
(3)针对阶段四中面临的问题,请为这一时期泛非主义运动的调整提供合理化建议。(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