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年份
吨位(百万)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其他(%)
1872
8.5
46.8
41.1
0.1
7.2
4.9
1877
8
81.1
6.9
1.4
6.2
4.3
1892
22.9
84.4
0.3
2.8
6.4
6.1
1902
44.6
60.4
1.1
16.5
16.2
5.9
1907
63.4
52.5
1.6
24.6
10.5
10.8
时间
谈判回合
谈判主要情况
1950—1951年
托基回合
参加谈判国家间贸易额超过了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80%,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
1961—1962年
狄龙回合
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欧共体六国统一对外关税达成减让,但农产品等被排除在协议之外。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等
下表大运河(江浙段)聚落文化遗产生成简表(部分)
聚落文化遗产
生成情况
杭州塘栖镇
元末开浚大运河,建成广济桥,塘栖成为江苏、上海联系杭州的要道。塘栖距离杭州城只有一天的水路航程,从北方去杭州的商家旅客都要在此留宿一夜,塘栖渐成市镇。
淮安清江大闸口
淮安清江大闸是漕运和民间商船必经咽喉要道,航运繁忙,过闸船只往往需要等待较长时间,加之大闸之上的桥梁沟通运河两岸,因此清江大闸口一带是历史上淮安城的繁华中心所在。
淮安板闸镇
板闸原为陈瑄在清江浦河所建的一道闸,明宣德四年(1429)于此处设淮安钞关,以征收商户税款,是明、清两代全国最大的钞关,促进了板闸镇的繁荣。
无锡市无锡城区
明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关闭了锡澄水关,运河改道至今莲蓉桥、亭子桥、羊腰湾一带。此后,无锡城外西侧沿运河形成多处繁华的商市,无锡城区也开始形成沿运河的条状发展趋势。
扬州邵伯镇
邵伯镇自邗沟贯通江淮始就成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运河两侧建成的大量码头是古代客商的主要停靠之处,也是邵伯镇及运河以东地区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邵伯镇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码头。
——据李永乐等《大运河聚落文化遗产生成与分布规律研究》整理
三、开放性试题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晏绍祥、余世友《<中外历史纲要下>近代部分的逻辑联系与结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