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甘肃省白银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甘肃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5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该思想家(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转型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C.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D.在精神层面追求逍遥自由

2.

1900年6月,慈禧太后向英美等国宣战后,两广总督李鸿章立马致电朝廷: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随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 李鸿章大总统 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 总统 以主持大局。这(  )

A.反映了清政府的土崩瓦解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步伐C.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D.使中央权力机构开始发生变化

3.

如图为20世纪中期浙江武义县农民喜看土地证的历史场景。这一历史事件(  )

A.践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B.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C.加速了新中国政权的成立D.标志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4.

如图为古代希腊地理环境示意图。这一地理环境使古希腊地区(  )

A.经济发展落后B.民主政体逐渐普及C.对外交流匮乏D.城邦体制长期存在

5.

如图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当时(  )

A.城市自治的实现B.庄园制度的特点C.教权王权的对立D.商品经济的发达

6.

和以往葡萄牙人的船队贴着大陆航行不同,这是第一次远离大陆、深入大洋腹地的航行,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为了尽量缩短航程,船队先向西南,驶向加那利群岛,他们认为这里与日本纬度相同,如果直接到中国航程过大,可以先到日本。材料中 他们 来自(  )

A.迪亚士船队B.哥伦布船队C.麦哲伦船队D.德雷克船队

7.

马尼拉大帆船 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它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对此解读符合史实的包括(  )
①反映了自由贸易的兴盛 ②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的手工产品
③改变了美洲人种的构成 ④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

在这场运动中,有的思想家提倡绝对的个性自由,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条和封建道德不屑一顾。面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强加于人的一切枷锁,他们进行激烈的反抗,大力宣扬人的天性,人情感、兴趣和意志,主张人的身心应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场运动是(  )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科学革命D.启蒙运动

9.

近代,美国联邦政府曾颁布法律规定:任何一州内指定地区要是仍蓄有奴隶,当地人们将视为反叛众国政府;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该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这部法律的颁布(  )

A.揭开农奴制改革的序幕B.解决了黑人受歧视的问题C.影响了南北战争的走向D.贯彻了1787年宪法的规定

10.

1771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水力棉纺厂。到1835年,英国已有棉纺厂1262家,工人达220134人。棉布产量从1796年的2100万码增长到1830年的34700万码。生铁产量从1796年的12.5万吨上升到1840年的142万吨。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圈地运动逐渐结束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科技生产紧密结合D.改良蒸汽机的应用

11.

《极简欧洲史》对某一历史事件这样描述: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从工人政府曾经短暂执政这一事实中看到了很大希望。……认为他们应该向凡尔赛进军,在新建的共和政府站稳脚跟并控制法国之前就将其推翻。这一历史事件(  )

A.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C.为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重要启示D.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12.

1906年,提拉克在演讲中说: 你们的工业被彻底摧毁,被外国统治摧毁……你们还有什么其他良方可用来帮助自己吗?良方不是请愿,而是抵制。我们说,准备好你们的军队,组织好你们的力量,然后开始干吧,这样他们才不能拒绝你们的要求。 这场演讲(  )

A.反映了印度民族危机的严重B.指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不足C.巩固了印度立宪革命的成果D.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13.

20世纪30年代,英国首相张伯伦曾说:德国重新武装是由于凡尔赛和约中有关领土的不公正条款造成的。只有根本修改这些条款,才能保障欧洲和平。我们应当承认德国有权通过自决原则解决奥地利、苏台德区、默麦尔和但泽等问题。他的观点(  )

A.体现了绥靖主义的色彩B.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膨胀C.缓和了英德之间的矛盾D.反映了凡尔赛体系的崩溃

14.

这一计划本质上是替代德国的战争赔偿,在实现以美国金融势力集团主宰欧洲重建的同时,严重打击苏联经济的重建进程。虽然表面上该计划也向苏联和东欧开放,但由于苛刻的条款,它遭到了苏联和东欧的拒绝。材料中 这一计划 的出台(  )

A.旨在对抗经济互助委员会B.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C.标志着美国对苏冷战开始D.受到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15.

如图为1950年和1990年美国、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变化情况。这一变化源于(  )

A.社会运动的低迷B.中产阶级的壮大C.福利国家的完善D.科技革命的推动

16.

2017年,中国成功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五国领导人一致决定发展更紧密、更广泛、更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巩固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 三轮驱动 合作框架等。据此可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

A.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产物B.推动了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巩固C.旨在维护新兴市场国家的利益D.导致了东西方世界对抗的加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
北宋末年至南宋末年,来自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淮北等地的皇室、贵族、士兵、平民百姓等,大批迁入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北方不少地区甚至 州县皆空 ,而南方则 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13世纪初,南方人口已占全国的69%,北方只占31%,南方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大增加。……大量南迁人口只能转向荒山闲地进行垦殖。朝廷也积极鼓励移民垦荒,贷给他们耕牛、种子乃至农具。在朝廷与移民的共同努力下,大批荒地得到开垦,尤其是两浙、福建和江南东西路。在此基础上,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繁荣起来。随着北民的大量南迁,不仅 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 ,而且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北方节日也纷纷传入南方各地。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北民南迁的特点及政治原因。(7分)
(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北民南迁的影响。(4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成书于1350~1353年间的《十日谈》给我们传递了中世纪西欧旅游的种种信息。该书涉及商务、宗教、休闲郊游、公务外交等旅游方式的分别有17、13、16、10处,其他如婚嫁、求学等旅游方式也多次被提到……旅途中的风险主要有强人海盗的劫掠、以强凌弱、诈骗、自然风暴灾难等;书中明确记载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8处)、骑马(23处)、乘船(15处)、骑驴子(1处)。伴随着西欧中世纪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在西欧重新兴起,这对古代西欧商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时除了商人,国王、神父、强盗也都加入到商务旅游中。 黑死病 结束后,在提高生活质量的种种享乐之中,旅游成了人们追逐的热点。

——摘编自胡幸福《从<十日谈>管窥中世纪西欧旅游》

材料二
在工业革命完成以前,霍金斯、德雷克等人的探险旅游活动都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工业革命完成后,探险者们都是把探险、科学考察、游历等动机结合起来,在多重动机的推动下完成了自己的探险旅游活动。19世纪中期,托马斯·库克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专门安排人们旅行过程中的各项事宜。到1864年,通过他组织的旅游人次累计已达100多万(当时伦敦人口300多万),这其中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占了很大一部分。火车、轮船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出行工具选择大大增加,旅途中的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得到了解决。

——摘编自高家佳《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旅游活动的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四世纪西欧旅游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旅游兴起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旅游活动发生的变化。(6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凡尔赛体系内包含着复杂的矛盾。由于不满巴黎和会的分赃结果,美国拒绝承认《凡尔赛条约》;英国 扶德抑法 的政策同主张对德严厉惩罚的法国相冲突。战胜国将战争的责任和苛刻残酷的条约强加给战败国,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战败国的仇视。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成立,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他们时刻准备将其扼杀。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了战败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且企图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对弱小民族和国家的控制和掠夺,这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

——摘编自陈世阳等《凡尔赛体系解体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凡尔赛体系包含的矛盾。(6分)
(2)根据图1,指出1945年10月德国领土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0年德国统一的方式,并分析统一的历史原因。(6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时,曾设想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可以比较迅速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俄国从十月革命胜利后,一直到1920年底,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直接过渡的形式。经过实践,列宁开始认识到,在经济落后的小农国家里,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是行不通的。

——摘编自张喜德《试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材料二
1951~1970年,美、日、联邦德国、法、意、英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2%~10.7%,1971~1982年年均只増长1%~4.7%,其中美、联邦德国、意、英出现过负增长。消费物价年平均上涨率由1.8%~5.9%上升为4.8%~18%,特别是1973~1974年,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摘编自侯家营《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演变》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俄国 一直到1920年底,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直接过渡的形式 的政策表现,并评价这一政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怎样的调整?(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