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西百色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85

一、单选题

1.

河西走廊四坝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数量不少的较大型石磨盘、石磨棒、石刀、石斧、石镰、石锄等,而且还发现了储藏有粟粒的大型陶罐和经过人为驯化的碳化小麦粒、大麦粒等,还有羊、猪、狗等家畜随葬。这反映出当时(  )

A.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B.存在明显的贫富和等级差别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D.当地已有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2.

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B.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C.反映了 推恩令 的成效D.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3.

学术界一般认为,北齐王朝为汉化鲜卑人所建立的政权。在国内目前已发掘的北齐壁画中,人物多着胡服,造型风格体现民族色彩,但绘画题材则多以宴饮作乐、仪仗侍从、升仙祥瑞等内容为主题。这说明(  )

A.古代壁画艺术多见写实手法B.北齐统治阶层腐化堕落严重C.当时北方民族交融走向深化D.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相矛盾

4.

唐朝柳宗元指出:按资产的户等征税时,富人往往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中也写道: 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这些反映了(  )

A.编户制度亟待改进B.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C.土地兼并非常严重D.两税法实施后存在弊端

5.

清以前,历代实行两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内地行郡县制,二是边疆少数民族行朝贡制。清朝则把郡县制深入推进到边疆地区,国家派官治理,落实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权。这一变化表明(  )

A.朝廷因俗而治的策略B.朝贡体系退出历史舞台C.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D.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6.

孙中山提出: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此论述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

A.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C.责任内阁制D.议会至上

7.

1924年9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撰文指出,义和团排外的精神,存在幼稚的缺点,但也是 中国国民革命史上悲壮淋漓可歌可泣的遗产 ,并 希望国民党双肩承受这种伟大的遗产! 上述观点有利于(  )

A.继承义和团运动反封建精神B.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D.民主革命纲领正式形成

8.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抗日游击队,开始人数少、装备差,还时常处于日伪军的频繁围攻之下,处境艰难,到1933年,中共直接领导的游击队已成为东北抗日的主力,到1937年中共领导的抗日联军已经发展到11个军。民谣唱道 十大联军十万人,救国抗日一条心,步炮联合除倭寇,铁骑纵横扫妖云 。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  )

A.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得益于中共坚持正确的抗日政策C.主要得到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D.说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9.

下图为1947年6月,中央大学出版的《520血案画集》封面及其内容(部分)该画集的出版(  )
注:1947年5月20日,宁、沪、苏、杭地区六千余名学生在南京举行游行,要求政府增加伙食费等,受到国民党特警的殴打,重伤19人,轻伤90多人,被捕20人。

A.表明中共战略反攻的时机已到来B.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C.折射出国民政府统治失败的必然D.反映了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10.

1965年前后,攀枝花迁入人口最多时达到60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年攀枝花的汉族人口为732680人,比1964年增长201.07%,平均每年增长6.31%;少数民族人口为82472人,比1964年增长了79.42%,这些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C.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D.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

11.

在古代社会,两河流域政权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神化王权;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强调社会分工;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形成了民主政治。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中,官员和祭司掌握司法权;希腊和罗马则实现了司法和行政分离。总体而言,上述历史现象说明(  )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B.大河是古代文明的摇篮C.古代希腊文明最为先进D.古代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12.

16世纪末17世纪初,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能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甚至制成了流行至今、融合中国纺织品艺术风格的墨西哥民族服装。这说明(  )

A.海路贸易带来商品世界性流动B.全球物种大交换影响社会生活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葡萄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发展

13.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牛顿比亚历山大、恺撒或克伦威尔伟大,因为牛顿是以自己的领悟力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而那些伟大的军人则是以暴力对人们施加奴役。其观点突出强调了(  )

A.伟人对历史发展的特殊作用B.牛顿对欧洲历史的影响力C.近代科学对社会发展影响力D.启蒙运动承担的历史重任

14.

19世纪初的欧洲城市街道一般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末已用砖、混凝土、沥青铺路;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益改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市政建设的进步B.工业化的持续推进C.城市职能的快速发展D.市民生活需求提升

15.

列宁的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品和小工厂。不过,列宁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的 制高点 。这些政策意在(  )

A.集中有限力量保证战争的胜利B.恢复发展经济以巩固新生政权C.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D.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6.

下图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口的分布变化(单位:%)。这种变化(  )

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

A.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比例失衡B.反映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崛起C.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D.源于二战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元统一后设置行中书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在全国的名藩大府及边疆要地都屯戍重兵。解除长期以来南北间商业贸易的禁令,并设立驿传,取直大运河,创行海运。规定 凡宋无名之赋,一切调除之 。规定南宋的一石当元制的七斗,禁止使用私制的度量衡器具。禁江南行铜钱,以交钞易换南宋的交子会子,使之成为全国通行的通货。

——摘编自周良霄《元史》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涵化力强大,游牧民族进入汉地,大都接受汉化,然而,单从汉化着眼,也有失真之处。辽朝设南、北两个枢密院,北院管理北族诸部,南院以汉法治理汉人州县。这种管理形式,金、元都遵循。在原有州县的基础上,金人在各处驻扎戍军,称为 猛安 谋克 ,蒙古也有由不同族群混合的 探马赤军 戍防冲要地点,他们的后裔都留在汉地,丰富了汉地的人口成份。辽金元的统治,凝聚了北族的共同意识,对汉地也有深刻影响,抹去了中国北方大族的传统势力。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统一后采取的经济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金元国家治理的整体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10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摘编自张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技发展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6课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

——据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任选其中一个单元,自拟合适的单元学习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12分)(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从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至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带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费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