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84

一、单选题

1.

磁山文化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该遗址的189个灰坑中发现了成堆的粟、黍和油菜的残骸,以及石铲、石斧、石镰等,此外,还发现了核桃、榛子、朴树子和鱼骨、兽骨等。由此可知,磁山文化时期(  )

A.粮食作物结构完整B.原始农业已经出现C.农业和手工业分离D.采猎经济占据主导

2.

汉成帝、汉哀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置 三公 ——司徒、司空、司马,废除了丞相负责制;光武帝时期,中朝尚书取代了 三公 ,成为新的朝廷行政中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专制皇权的强化B.宰相制度的终结C.行政效率的下降D.官僚政治的成熟

3.

图1所示为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汉人南迁示意图。这次汉人南迁主要缘于(  )

图1

A.气候环境的恶化B.土地兼并的加剧C.南方开发的需要D.北方战乱的形势

4.

唐中央政府在两税法实施过程中,以州、府为单位,把各州府过去征收户税、地税最多一年的总额,再加上各州府原先征收的租庸调残额和非法赋敛,确定为各州府的两税总额,然后按一定标准加以摊派。由此可推知,唐代两税法(  )

A.严格遵循 量出制入 的原则B.易导致各州税收负担不平衡C.为地方势力坐大创造了条件D.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5.

史书记载,雍熙元年(984年)九月,宋太宗对宰相宋琪说: 今岁西成,四方大稔,人民亦无疾疫,皆上天垂佑所致,当与卿等力行好事,以答天意。 这说明宋初统治者对瘟疫的认识(  )

A.缘于防疫救治体系的完善B.体现了道德教化的初衷C.受 天人感应 思想的影响D.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

6.

(明朝)宣德、正统之后朝贡次数持续降低,同时海外白银大量流入,私人海上贸易日益兴盛, 私舶以禁驰而转多,番舶以禁严而不至。 当时 有力则通番船 ,无本钱则以帮雇身份参与民间贸易已是普遍现象。这说明当时(  )

A.海禁政策逐渐被废除B.边患加剧明朝财政紧张C.私人贸易走向合法化D.全球化冲击了朝贡贸易

7.

清末,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基本形成,但商亦的南浔铁路、粤汉铁路及其他各省商办铁路,省界分明、互不相连,而闽、浙等省商办铁路 势必有参互复沓,骈拇枝指之虞 。这说明晚清铁路建设(  )

A.资金较为充裕B.缺乏统筹规划C.实现独立自主D.加剧地方分裂

8.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公布《文官宫秩令》,将文官官秩分为九等,并一律冠以中国古代的卿、大夫、士之类的名称,分别为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袁世凯此举旨在(  )

A.加紧复辟帝制B.规范文官行政C.革除官制弊端D.笼络新式人才

9.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保护主义逆流,中国坚持开放包容发展的正确方向;面对单边主义肆虐,中国坚守多边主义的道义高地;面对地区热点动荡不定,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和政治解决。这主要体现出(  )

A.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B.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C.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D.互利共赢是中国外交的追求

10.

古代中国 复兴之路 是国家博物馆的两个基本陈列主题。 古代中国 以2500余件珍贵文物较为全面地记录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复兴之路 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由此可见,国家博物馆的重要功能是(  )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推动文物保护研究的传承C.推动学术研究活动开展D.展示国家发展的历史脉搏

11.

图2所示为发现于中亚撒马尔罕的阿诗塔姆钱币,为大月氏人所造,钱币上的粟特文是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可用于印证(  )

图2

A.亚历山大帝国境内商业活动发达B.中亚地区多元文化的交融C.古希腊与中亚存在直接商贸联系D.贵霜帝国对古印度的统治

12.

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其中规定: 为了对某一捐助或兵役免除税的额度进行讨论并取得全国的同意,国王应召集大主教、主教、道院长老、伯爵和大男爵等开会,讨论研究征款事宜。 由此可知,《大宪章》(  )

A.确立了议会君主制度B.体现了封建贵族的意志C.加强了英国议会权力D.否定了国王的专制统治

13.

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工厂的工人成为被监禁的 奴隶 ,除了在规定的时间吃饭外,他们不可以随便离开机器,甚至上厕所都是由监工安排的。工人在工头的监视下必须准确地、不停地劳动。这说明当时(  )

A.工厂生产管理异常严酷B.民众的时间观念显著增强C.垄断资本得到快速增长D.工人的劳动报酬遭到压榨

14.

表1所示为1860年美国不同区域经济类型与城市化率发展概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

表1

区域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南部地区

经济类型

制造业

粮食

工矿业

种植园经济

城市化率

35.7%

13.9%

16%

9.6%

A.城市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B.城乡发展差距较为明显C.经济形态影响城市化水平D.逆城市化现象日益突出

15.

有学者指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 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  )

A.加快了欧洲思想在亚洲传播B.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C.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D.促进了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16.

菲尼克斯中国周 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项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交的活动。2021年,该活动搬到互联网上,其内容除传统艺术表演外,还包括了用筷子比赛、学写汉字等活动,另有视频教观众制作饺子、馄饨、麻球等食品。这反映出(  )

A.信息技术发展推动跨文化交流B.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障碍消失C.现代美国文化的多元一体色彩D.中华文化已成为美国主流文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爱国主义乃是基于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热切关心。对屈原来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他看到人民在战乱中遭受到的苦难时,挥泪长恸,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他还在《远游》中写道: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他之所以不忍踏青云远游,乃是因为见到故乡的田原,表现出了他内心满满的对故国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在《离骚》中,屈原写下了忠君爱国的政治情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编自黄力之《爱国主义: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它由驱毒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插艾蒿、挂葛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有庆贺端午的习俗,只是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在细节上存在差异,但根源都来自中国。2008年,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摘编自白祖偕等《屈原与端午,为何能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专访湖南省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刘石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端午节习俗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意义。(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大多数城市都从国王或贵族手中取得了 特许状 ,获取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然而,当时的法律根本无法解决新出现的经济矛盾和纠纷,审判权限的混乱加剧了审判管辖权的混乱,结果往往是一人同时属于几个法庭管辖。从12世纪开始,城市法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法包含公法和私法两大体系,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城市法形成过程中,几乎都有市民的参与,这推动了 政治权力最终属于市民全体 局面的形成。城市法独立于教会法,与其他世俗性法律并存, 宗教崇拜和宗教信仰不是城市习俗管辖的一部分
材料二
城市法律制度使城市完成了一种蜕变,真正变成了封建机体中的自由细胞。法律的意识空间提高了人民在法律中的地位,也使人民在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变迁中走向了平等。契约意识在市民中普遍存在,成为后来社会结论形成的动因之一。有学者认为, 近代立宪主义的存在首先出现于11、12世纪西欧的城市法律制度 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镭、黄浴宇《中世纪欧洲城市制度与近代西方法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城市法产生的背景及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法的兴起的意义。(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94年6月,英格兰银行成立,其建立的真正目的是通过金融手段,为英法战争筹集资金。1697年,政府向英格兰银行借款,并给予英格兰银行五项特权。1708年,政府再次向英格兰银行提出筹款需求,英格兰 银行也随即提出了要拥有更多特权的请求:允许英格兰银行的总资本增加到658万英镑。1713年,英格兰银行又为政府筹集了资金,并以此为契机,换取了特许权延长至1743年的条件。1718年3月,英格兰银行股价升至每股161.75英镑。1751年后,英国政府的债务融资和国库管理基本委托给了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已经逐步开始履行经理国库的职责。从1793年的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开始,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急剧增加。除税收之外,英国政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向英格兰银行借款,借款总额达1000万英镑。

——摘编自孙立新《英格兰银行简史》

材料二
中国通商银行在清廷内部倾轧争吵和各帝国主义国家的觊觎中艰难筹办,它的内部规章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定,设有洋大班和华大班,洋账房和华账房。通商银行成立时,资本额定500万两,先收半数250万两,剩余部分于1898年收足。通商银行的资本构成中,盛宣怀所掌握的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的投资额占银行实收资本的42.9%,私人投资占资本额的57.1%,其中盛宣怀名下包括他本人和其他官僚如李鸿章、王文韶等的投资额为73万两。各地分行的分董或经理,不是各地的候补道台,就是豪绅、退职官僚,他们视银行为衙门,官气十足。

——摘编自李银芬《盛宣怀与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英格兰银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通商银行的特点。(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将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线索整理如图3:

图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