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信阳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9

一、单选题

1.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张问仁,孔子曰 恭、宽、信、敏、惠。 这说明孔子主张(  )

A.以民为本B.以德治民C.因材施教D.克己复礼

2.

北魏迁都洛阳多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到孝明帝继位后只能宣布: 北京根旧,帝业所基,南迁二纪,犹有留住,怀本乐故,未能自遣,若未迁者,悉可听其仍停,安堵永业。 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

A.激化了民族矛盾B.具有强制的特点C.过程艰难而曲折D.促进了汉化进程

3.

据统计,自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到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的两百多年间,唐蕃间的人员往来接近200余次,平均一年左右就有一次使臣往来,而每次派遣使者的人数,也由数人、数十人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余人之多。这一现象(  )

A.促进了汉藏间的友好交往B.密切了中外间的文化交流C.说明吐蕃已归属中央集权D.奠定了开明民族政策基础

4.

下表为清朝1662—1850年人口与耕地变迁情况表。这一变化反映了该时期清朝(  )

年代

人数百万人

耕地百万亩

人均耕地

1662

83.00

713

8.59

1774

268.0

986

3.69

1850

4100

1210

2.95

A.土地兼并根本解决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D.赋税收入日趋减少

5.

在《天津条约》谈判的过程中,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的条款遭到了清朝统治者乃至地方大员的激烈反对,甚至愿意用割地来交换。这表明清政府(  )

A.具有强烈民族观念B.维护传统朝贡外交C.国家主权观念淡薄D.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通信方式从信件、电报、座机电话、BP机、大哥大到现在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发个微信、打个电话、抢个红包,随时沟通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

A.通讯科技成就巨大B.人们生活方式剧变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D.步入移动通信时代

7.

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这说明中国新时代外交(  )

A.推进了世界和平的稳定发展B.已主导构建国际新秩序C.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D.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8.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参加诉讼活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措辞、举动、方式等履行一定的法律仪式,如果一方当事人稍有差错,就会导致败诉。这说明罗马法(  )

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B.较注重实物证据C.具有形式主义特征D.保证了公平公正

9.

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之后,前往阿蒙神庙祭拜太阳神,并为女神伊西斯建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这表明亚历山大东征(  )

A.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B.实行开明宽容的宗教政策C.有利于促进宗教的传播D.扩展了埃及文化的影响力

10.

德意志哲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人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福祉,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康德的这一认识(  )

A.强调人应自己独立思考B.是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始D.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11.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番茄被传到了欧洲,但至少200年的时间里,番茄在欧洲被认为有剧毒,没有人敢吃。有一回发生了饥荒,人都快饿死了,实在是没啥吃的,把这东西吃了后发现不但没死,还挺好吃。于是慢慢的人们口口相传,就开始食用番茄了。这说明(  )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B.番茄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12.

下图为1700—1861年英国煤产量统计(单位:万吨)。这一变化(  )

A.源于工业革命的发展B.促进了石化重工业发展C.改变了人类动力结构D.使工业摆脱了地域限制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反英斗争、摩洛哥反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游击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等遥相呼应。这些斗争(  )

A.开启了追求民族独立的征程B.结果都以失败告终C.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D.得到国际社会援助

14.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迅速进行了全面战时动员。仅在战争开始后的8个月内,就有530万人应征入伍,至1941年末,苏联红军就新组建了400个师。在三个月时间从西部地区搬迁了1523个企业,一年时间战时经济协调运转起来。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  )

A.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效B.成为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C.是个人崇拜之风战时延续D.本质是战时军事政治体制

15.

下图为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拉美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所作报告的主要内容,该报告得到与会七十七国集团国家的赞同。这表明(  )

▲提出中心—外围理论,指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外围是依附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中心靠剥削外围而实现发达,并以外围的经济单一、畸形发展和贫穷落后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

▲主张缔结新的国际商品协定、稳定初级商品价格、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等。

A.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力量开始崛起B.第三世界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趋向瓦解D.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各国的共识

16.

有学者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并使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中不适应全球化的因素不断暴露出来,从而进一步迫使人们反思国际经济 游戏规则 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B.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C.发展中国家应抵制全球化D.国际经济秩序亟须调整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美国有两个互相结合而且可以说是互相嵌入对方的不同社会。美国有两个截然分开和几乎各自独立的政府:一个是一般的普通政府,负责处理社会的日常需要;另一个是特殊的专门政府,只管辖全国性的一些重大问题。简而言之,美国内部还有二十四个小主权国,由它们构成联邦的大整体。在研究各州之前先行考察联邦,这就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遇到重重障碍。美国联邦政府的形式是最后出现的,它不过是共和国的变体,只是对在它之前通行于社会的并不依它而存在的那些政治原则的总结。

——摘编自托克维尔(法)《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认为各省自治较之中央集权更加有利于中国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在清朝末年就在相当范围内得到传播。大多数省革命后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现,它们无意放弃其自然增长了的特权,包括指挥省的军队、截留税收、挑选地方的和省的官吏。与此同时,省级以下的地方议会的影响力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了。在地方主义者心目中,统一和自治这两项要求可以熔合在联邦制的结构中。早期的民国,首先是实际上的各省联盟。可是,外国对中国主权的持续不断的压力,使这种松散的安排受到严峻的考验。

——摘编自费正清(美)《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邦制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联邦制相比,民国初期中国政治体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华商缺乏资金和合适的融资渠道以及国际贸易经验,洋商缺乏中国的客户资源,华商则利用血缘、地缘构成的客户网络和久已存在的钱庄为洋商的进出口贸易提供帮助,双方在对外贸易的链条中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进入1860年代,通商口岸的一些大洋行逐渐将投资和主要业务转向外贸的辅助行业,通过向富有资财的华商募集股份、招揽生意,华、洋商人利益得以紧密结合。经过开埠通商20年的历练,积累了资金和经验的华商一方面继续巩固内贸,另一方面也开始插手洋商控制的外贸。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华商积累了一定的外贸经验及资金,部分华商还倡导 商战 ,而订货制度的推广使得华商有机会参与直接贸易,虽然所占比重很小,但毕竟在华、洋商人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摘编自张国义《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华商与洋商关系之辨析》

材料二
作为国内市场的补充和扩大,海外市场成为英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地和生产原料的重要来源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年增长率从1750—1780年期间的1.1%上升到1831—1861年间的4.5%。在18世纪,工业增长约3倍,国内消费增长约2倍,而出口却增长了4倍以上。为促进对外贸易,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最终于19世纪60年代初确立了自由贸易制度。

——摘编自王文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华商与洋商关系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欧洲已不再像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工厂和世界的银行家,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在向大西洋彼岸转移。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的论述》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主要依靠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国际秩序,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主要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格局中心 向大西洋彼岸转移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旧国际秩序相比,新国际秩序的不同点,并概括二战后国际秩序 历史进步性 的表现。(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贫富,有强弱,有利益冲突,妥协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合作的基础,和暴力斗争相比,它成本低,代价小,效果好,最能有效地调节不同的阶层和利益主体的矛盾和冲突。纵观世界历史,妥协与改良,尤其是权势一方的妥协让步,几乎是每一个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现代化之旅的必经之路。然而,我们国家在历史上似乎缺乏宽容与妥协的传统。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往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鲜有各退一步、皆大欢喜的例外。

——摘编自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围绕 妥协与政治 ,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