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新高三零模)历史试题(15+3)【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128

一、单选题

1.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神农氏 木为相,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神农氏的主要功绩是在 尝百草 过程中发明了谷物种植,使人们开始摆脱 采树木之实,食嬴之肉 的生活。这反映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B.中国原始农业耕作方式产生C.古史传说具有确切实证意义D.神农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

2.

《汉书》载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史记》载 懿王崩,共王(穆王嫡长子)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前892年一前886年)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表明当时(  )

A.嫡长子继承制被打破B.遵从原始的民主传统C.世官制退出历史舞台D.周朝的礼乐制度崩溃

3.

下表,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这表明(  )

布币

刀币

圜钱

蚁鼻钱

产生时期

春秋早期

略晚于布币

战国

战国

使用区域

周朝京畿,春秋秦、三晋,战国魏、赵、韩、燕

齐国、燕国

魏国、秦国

楚国

产生来源

铲型币,从青铜农具钙布,假借

商周时期的青铜工具削演化而来

由玉璧或纺轮演化而来

由贝币演化而来

A.受周礼的影响,布币流行最广B.刀币起于燕齐,反映战争频繁C.圜钱出自纺轮,魏秦推广棉纺D.楚国远离中原,货币独树一帜

4.

为解决楚国政治上 封君太众 的顽疾,《史记·吴起列传》载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吴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变革旨在(  )

A.增强阶层流动B.推动社会转型C.实现富国强兵D.维护周王统治

5.

孟子认为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这一论述体现了其(  )

A.天人合一世界观B.包容的人性善论C.仁政的民本主张D.敬天保民的思想

6.

在秦代,郡县间的文书,主要包括上级的要求和下级的请示与回复文书。下级在未得到回复的情况下不会擅自处理事件,若上级一直没有回复,则下级会一直追报,而郡一级机构会按期检查下级的文书情况,以避免遗漏。这一处理方式体现了(  )

A.秦朝政治的制度核心B.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C.中央地方的平衡制约D.上计制度的考核办法

7.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汉初,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景帝三十税一,但这不能说明人民的负担较轻,因为早期封建王朝对人民的征敛中,往往按丁口征收,重人头税,唐代中叶后田赋才日居重要地位。这一策略有利于汉初(  )

A.与民休息、以农为本B.缓和矛盾、实行仁政C.尊重自然、和谐发展D.限制豪强、抑制兼并

8.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之策。董仲舒上《举贤良对策》主张 教化民众,唯贤是举;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之说 ,进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主张(  )

A.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是中华文化的奠基和源头C.体现了天下为公理政思想D.规范了人才察举选拔标准

9.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中有《揉面图》《进食图》。下图,女子在盆中揉面,后面墙上挂着铛、箕等厨具;《进食图》盘里端面饼类食品,将其与传统肉食结合起来考虑,甘肃这一时期面食、肉食并用的地方性食俗很明显。这反映出当时(  )

《揉面图》

A.农耕普及,南北交流B.饮食西化,丝路畅通C.农牧兼营,民族交融D.佛教广播,提倡素食

10.

南北朝以来,地方州、郡、县三级,机构混乱、职责紊乱、效率低下,对此隋文帝实行州县两级;同时废除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不得本地任职,三年一任,不得连任。这些措施(  )

A.确保了隋朝长治久安B.改变了州的监察职能C.削弱了庶族地主地位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11.

《旧唐书·文宗纪》载: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 中国古代,颁布历书是皇帝的特权,但当时四川、江苏、安徽等地,每年在官历颁发之前,民间私自印制历书已经布满天下了。这一现象表明文宗时(  )

A.地方藩镇的势力强大B.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C.印刷术盛行发展迅速D.国力强盛和文化繁荣

12.

下表,在北宋一朝167年中,枢密院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其文官、武将任职年数及占比。

正职

副职

年数

占比

年数

占比

文官

91

54.4%

121

72.4%

武将

60

36%

19

13.4%

文武共任

16

9.6%

27

14.2%

这说明北宋(  )

A.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B.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C.实现大一统社会稳定D.选官制出现较大变革

13.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知行出自《论语》,心性出自《孟子》,道心人心出于《尚书》,天理人欲出于《礼记》,已发未发出于《中庸》,这些经典问题经过不同诠释获得了新的意义。这反映了(  )

A.传统儒学受到新挑战B.理学是道家的新阶段C.乡约教化渗透到基层D.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

14.

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为挽救明王朝统治,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了全面革新。万历九年,张居正将 一条鞭法 推广到全国,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亩缴纳。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废弃。这表明一条鞭法(  )

A.彻底废除了人头税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符合历史发展方向D.克服了明朝的危机

15.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中,黄宗羲是疾呼 通经致用 的旗手式人物。他治学遵循 经世应务 的宗旨,将财赋、捍边、作文、政事都列入经世实学,倡导教育要体现和融入改造世界和观照社会的实学知识。这一思潮(  )

A.继承程朱理学,追求格物致知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主观空谈C.否定封建制度,批判儒家思想D.源于商业繁荣,主张工商皆本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宋代政治架构中, 二府 即中书、枢密两大行政机构。进入宋朝,三省演变为中书门下,集决策、审议与执行一体,成为全国政务中枢。枢密院专责军务,军事战略的规划执行,其自主和权威性得到充分维护。这一分权机制,职责分明、相互协作,确保了政务军务和谐运作,预防了权力过度集中,展现了重视职能协作,强化权力制衡的治政理念。

——摘编自《宋朝二府制度:智慧平衡》

材料二
唐后期,土地迅速集聚地主手中。宋朝不抑兼并,放任自由买卖,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世家大族庄园经济让位于租佃制的地主经济,地主招募客户耕种,客户向地主缴纳地租,主客是租契关系,期满有权退回租约,并受政府保护,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宋代官私手工业作坊中,招募制取代了强制性的指派和差役,工匠报酬是雇佣值,人身束缚大为松弛。

——摘编自《漫谈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与土地之间的问题》

材料三
北宋建立,相继消灭中原与南方割据政权,开启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达三百多年的对峙。在和与战的历史拉锯中,经历了辽宋兄弟之国、西夏向宋称臣、南宋向金俯首的变化。纵观两宋,中原王朝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文化优势,但大部分时间处于军事劣势。辽宋夏金元对峙,最终元朝完成统一,分裂了三百多年的中国,再一次回归大一统。

——摘编自《两宋时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嬉变》

材料四
从太祖始,有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的政策。宋代文化吸取了唐文化精华,理学高度发展,这种中庸内省的理性特征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形成了别开生面的文化体系,被学术界称为 宋型文化 深义文化 。它在当时中国和东亚各国文化圈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型文化:探究宋代的文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二府 的运行机制,分析其设置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生产关系变化的内容,简评这一变化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宋型文化 的时代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公元前214年,为了戌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夺取河套地区,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同年,秦朝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百越族,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迁徙50万中原人与百越杂居。西汉初期,为了 实关中 ,刘邦由关东向关中大规模移民,总数不下30万人。西汉中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武帝向西北边疆大规模移民,总数70余万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徙》

材料二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口迁居江南,带来了先进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山越族和汉族共同开发江南。西晋末年,北方人为逃避战祸迁往南方,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南朝。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五代十国时,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北宋末年,由于战舌L,北方人口大批南下,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摘编自《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徙》

材料三
匈奴、鲜卑、羯、氐、羌,是分布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自东汉始陆续内迁,西晋初年,内迁匈奴、鲜卑、羯有几十万人,氐族和羌族有五十多万人,居住在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朝以来,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中国定居;元朝时,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同汉、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逐渐融合,形成新民族——回族。从唐朝始,有很多中国人到南洋一带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中国人到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文化发展。

——摘编自《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其迁移的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指出其迁移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简析其迁移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法家的 法治 理论和儒家的 人治 理论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重要的法律理论,这是法家和儒家一直以来的必争点。
先秦儒家认为:天下的安危取决于统治者,尤其是国君的道德和素质。儒家的 人治 有 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君主的言行表率作用重于设法立制;二是治理国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比建立制度更为重要,其人治思想体现在法律方面的内容,核心是论证 的关系,即治理国家中统治者的道德品格更为重要。
法家主张 依法治国 。其 法治 思想,首先是 好利恶害 人性论决定的,人的本性喜欢追逐利益,厌恶灾难,正是出于这种本性,刑法才能起到统一人们言行的作用。其次是 不法古,不循今 的历史进化观,认为治国之道应随时事变化。以德服人的德治和人治都已成为历史,当代的时代特色是以力服人。最后是 富国强兵 的功利主义,唯有颁布法律,鼓励耕战,使人民喜农乐战。

——摘编自《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儒法之争》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 儒法之争 阐明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论证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格式规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