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济宁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5+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9 浏览数:127

一、单选题

1.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典型代表,这一遗址中发掘出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十几处大型公共建筑。由此推知,当时这一地区(  )

A.阶级对抗渐趋激烈B.贫富差距日益明显C.社会组织能力强大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推行赋税制度改革,如鲁国的 初税亩 、郑国的 作丘赋 、陈国的 赋封田 等。当时各诸侯国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战乱纷争的局面B.削弱世袭贵族的特权C.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D.构建中央集权的体制

3.

图1为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图。这些水利工程在当时(  )

A.增强了政治中心的物资供应B.加强了京畿地区的防卫C.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对外交流D.严重消耗了西汉的国力

4.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的形成主要是基于(  )

A.门阀政治的逐渐强化B.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家思想内涵的转变D.民族政策的包容开放

5.

宋朝初期,宋太祖不仅在文臣中选取有军事才能者到边境任职,如辛仲甫、段思恭等人,同时还重用和褒扬武将中性格仁厚、清廉恭谨的曹彬等人,将其视为儒将典范。这反映出宋朝(  )

A.注重守内虚外B.官僚体系完备C.追求以文治国D.边防压力减轻

6.

表1为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据表格可知,这一地区(  )

表1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农产品商品化比例提高B.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C.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D.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发展

7.

图2所示为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材料。据此可判定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彻底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

◎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图2

A.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B.多民族政权的对峙斗争C.统治危机的初步显现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8.

图3为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刊发的《全人名节》图。由此可知,晚晴时期(  )

图3

A.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B.妇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C.企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D.外来文化冲破传统礼教

9.

表2为1913—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纱锭和布机的数量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  )

表2

年份

1913

1914

1918

1919

1920

纱锭

484192

544780

647570

658748

842894

布机

1986

2310

2736

3839

4139

A.导致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标志国家工业体系形成C.利于中国民主革命发展D.得益于国民革命的推动

10.

下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一历史阶段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相关规定。这一历史时期是(  )

农民和地主都有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一切有关于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

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1.

表3为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表3

A.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轻工业产值持续性下降C.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形成D.轻重工业比例合理调整

12.

1982年,深圳面向全国大规模地招聘干部,引发全国轰动,深圳走出了一条干部人才流动的新路子,也将深圳这座城市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到了世人面前。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经济特区 发展需要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D.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3.

现代全球治理模式的框架形成,主要是基于二战之后发达国家的利益主导。这种治理机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重塑的趋势下,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而提出的合作倡议是(  )

A.坚持 求同存异 原则B.共建 一带一路 合作机制C.组建上海合作组织D.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4.

下图是对古代某一文明的描述。据此可知该文明是(  )

·创制出独特的象形文字

·制定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莎草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A.古代埃及文明B.古代西亚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玛雅文明

15.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市民阶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王的统一事业。由此可知,城市的自治(  )

A.推动城市管理体制完善B.促进封建庄园经济发展C.导致基督教会权力扩大D.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16.

有学者指出: 帝国一经建立就控制了东西方贸易路线的小亚细亚通道,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材料中的 帝国 是指(  )

A.阿拉伯帝国B.奥斯曼帝国C.拜占庭帝国D.俄罗斯帝国

17.

表4为15——16世纪时期英国物价指数变化统计表(1451——1500年的物价指数定为100)。这一时期英国物价的变化(  )

表4

时间

物价指数

未加工农产品

工业制品

1451——1500

100

100

1551——1560

179

116

1583——1592

262

150

A.导致封建领主收入增加B.提升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C.引起欧洲贸易中心转移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

18.

某思想家指出: 权力属于人民,这建立了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正当性的原则。它意味着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 这一思想体现了(  )

A.人性的解放B.信仰的自由C.科学的运用D.理性的觉醒

19.

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下图中的内容应出自(  )

第一款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

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

第三款合众国参议院由每州州议会选出2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任期6年……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国民法典》D.《德意志帝国宪法》

20.

表5是有关工业革命的部分内容。这可以用于研究和探讨(  )

表5

第一次工业革命

将分散的家庭作坊、手工工场转向纵向一体化的工厂模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

出现了许多大型企业集团

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市场中,企业通过网络,跨越边界与环境相联系已成为最经常、最普遍的现象

A.生产组织方式的变迁B.生产技术的提高C.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D.社会结构的变动

21.

巴黎公社的选举实现了马克思所设想的以普选为基础的真正的民主制,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接受群众的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这体现出巴黎公社的特征是(  )

A.典型社会主义国家B.选举流程规范合理C.公有制为经济基础D.人民居于主体地位

22.

国际联盟是在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后,作为由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的组成部分而建立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和它们所建立的 国际新秩序 。这说明国际联盟(  )

A.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B.沦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C.旨在维护世界的和平D.是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

23.

表6是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和粮食耕种面积的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源于当时苏俄(联)(  )

表6

项目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粮食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A.农民建设苏维埃的热情B.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广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2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日本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尼克松提出了世界 五大力量中心说 。由此可见,当时(  )

A.美国的霸权地位丧失B.欧洲世界中心地位恢复C.日本崛起为政治大国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25.

20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很多发展中国家唯美国式社会文化和宪政民主马首是瞻,产生了对美式价值观及其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同时对本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十分危险的。据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  )

A.摒弃傲慢偏见的心态B.具有开放包容的姿态C.维系本国的文化根脉D.反对西方文化的融入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 百家争鸣 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 百家争鸣 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应该说,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呜 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 风气 ,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指出材料一李大钊唯物史观方面的观点,并运用这一观点对材料二 百家争鸣 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12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一八零处)的名单。表7是有关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名单(共33处)。

表7

编号

分类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1

1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

1841

广东省广州市三元里

……

……

……

……

……

17

17

井冈山革命遗址

19271929

江西省宁冈县

……

……

……

……

……

21

21

遵义会议会址

1935

贵州省遒义市

……

……

……

……

……

33

33

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8

北京市天安门广场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井冈山革命遗址 遵义会议会址 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并指出国务院把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14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世纪,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首推大西洋两岸。大西洋贸易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欧洲的商人、船主、金融家、制造商、美洲的种植园主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社会结构的变动,酝酿了变革的危机。直到19世纪前期,大西洋两岸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构成一个 大西洋革命 时代。

——摘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大西洋革命 时代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漫画的创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种种胜利成果中生长出来的,是从运用这些胜利成果的方式中生长出来的。

——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正是第一次大战,使得欧洲社会不可能在旧基础上重建。这次战争 为未来洗好了牌 ;它造成一种人们无法维持国内国际稳定的局面,从而下一次大战终于不可避免。

——美国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欧洲现代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